《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人物形象以及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

2018-09-16 12:46:36刘颖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刘颖(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一)多才多艺的女子

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诗中刘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面当刘兰芝被焦母遣回刘家时,刘母也说了类似的话,这说明刘兰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古代的女子,要讲究“四德”,即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功”一般指妇女纺纱、刺绣、缝纫、织布等能力,并没有要求女子精通“箜篌”“诗书”,而刘兰芝除了掌握其他女子应有的技能之外,还能熟练地弹奏箜篌,诵读诗书,可见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二)美丽的女子

诗中描写刘兰芝美貌的诗句很多,比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此可见刘兰芝是一个外表出众的女子,她既天生丽质,纤纤玉指,体态优美,又会装扮,诗中说她“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每一件衣服都要穿戴四五遍,这说明刘兰芝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精于装扮。

(三)勤劳、心灵手巧的女子

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的女子,这毫无疑问,诗中说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天还不亮,刘兰芝便开始了她一天的劳动,每三天织五匹布,古代的织布设备很落后,三天织五匹,只能依靠织布人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关于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后面也有提到,当刘兰芝同意嫁给太守的五公子在母亲的催促下准备嫁衣时,写到她“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在短短一天内就可以做出一套非常精美的嫁衣,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

(四)坚贞不屈的女子

刘兰芝坚贞不屈,媒人提到县令家的三公子时,她不为所动,后来县丞提到太守家的五公子,她依然坚持如故,坚守和丈夫的诺言,坚守他们的爱情。太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其社会地位远高于焦仲卿,财产也只能让焦家望其项背,而且太守一家是真心求娶,如果刘兰芝嫁到太守家可谓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依旧对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丈夫坚贞不屈。

(五)勇敢的女子

刘兰芝被焦母遣送至娘家,理应对她的兄长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的违抗,毕竟“长兄如父”,可是刘兰芝却违抗了哥哥的命令,后来在哥哥的逼迫之下,表面上答应了这门婚事,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殉情的准备,这是刘兰芝勇敢的一面。

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关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观点,50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刘刚焦弱”。80年代焦仲卿在研究者的心里变得坚强起来,吴常鑫认为:“他们(刘兰芝、焦仲卿)反抗的性质和目的却是相同的,反抗的意志同样是坚强的。所以说焦仲卿的性格是软弱的,是不合情理的”。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是一个信守承诺,重情重义,孝顺母亲,疼爱妻子,工作认真的人。

他信守承诺,自己向妻子承诺过会去刘家接她,不会抛弃自己所爱,他做到了,向妻子做出殉情的承诺,他也做到了;母亲让他抛弃妻子,为他求娶美丽的秦罗敷以及“东家贤女”,但是他始终没有见异思迁,没有朝三暮四,没有对妻子变心,说明他重情重义;他深爱妻子,“誓不相隔卿”但是却也无法违背母亲的想法,诗中,我们没有看到焦父,说明很有可能是焦母一人将他和妹妹抚养成人,所以他更不敢也不能违背母亲的意志,后来他要自尽,但想到母亲以后孤苦伶仃,他也内心煎熬,久久不能释怀,这都说明他是一个孝顺母亲的人;母亲不喜妻子,他能够为了妻子和母亲辩诉,甚至提出“终身不复娶”,听到妻子出了事情,他立马放下官府事务,来到刘家,最后,他在母亲与妻子之间选择了妻子,这都说明,他是用生命在爱自己的妻子;他又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母亲与妻子发生矛盾,他为了官府的事务,只能先回去办公,这说明了他尽职尽责,工作认真。

三、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刘兰芝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媳妇,为什么焦母会如此的讨厌她呢?诗中只提到“此女无礼节,举动专自由”,那么诗中提到的焦母厌恶刘兰芝的理由是真的吗?显然诗中给的交代不够全面,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探求。

(一)刘兰芝一开始就不是焦母的理想儿媳妇

诗中提到焦母对刘兰芝厌恶到了极点,而焦仲卿却是对妻子疼爱到了极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刘兰芝17岁嫁给了焦仲卿,19岁到20岁之间被刘母所遣,这期间短短的2、3年,刘母为什么会对媳妇如此不满呢?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假设,刘兰芝一开始就不是焦母的理想媳妇。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贵’谓大家子,宦台阁;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情也”。焦母一直认为自己家的门第要比刘兰芝家高,所以认为把刘兰芝遣回家是合理的。但是从诗中可以得知,刘兰芝的家庭状况要比焦仲卿家好,按照常理说焦家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应该十分珍惜而不应该不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焦母表面强势,实际上内心比较自卑,觉得儿媳妇家世好,会看不起自己,所以便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处处为难甚至刁难媳妇,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二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在成婚之前很有可能已经“海誓山盟”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诗中说焦仲卿在外做小吏,一年也很少回家,为何在短短的2、3年中爱妻子爱到了可以为之殉情的地步,答案很可能是二人早已相识,并且“私定终身”,这也是导致婆媳不和的一个重要原因,焦母一人抚养儿子成长,但是儿子却听从了他自己的意愿娶了刘兰芝,而没有听从她这个老母亲,所以焦母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觉得儿子不重视她,但是她不会把这些错误归结到儿子身上,因为她没有丈夫,只能依靠儿子,所以只能把所有的怨气都归结到刘兰芝身上。后面出现的人物——秦罗敷,东家贤女很有可能才是焦母一开始理想的儿媳人选。

(二)刘兰芝没有子嗣

赵新尉认为:“她们在婚后的这么长时间里,兰芝却没有生育一个孩子”,他认为这是婆媳矛盾的关键。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田禾、郭利群,许兵等。我们知道,焦母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家中子嗣单薄,她当然希望可以尽早成为祖母,含饴弄孙,但是刘兰芝进门两年无所出,所以焦母对儿媳更加的厌恶。虽然我们都知道,焦仲卿长期不在家,刘兰芝当然很难生育子女。甚至,当焦母想让儿子娶别的女子时被焦仲卿所拒,焦母可能依旧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儿媳的身上,这更深一步加剧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三)刘兰芝和丈夫、小姑的感情好

五六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研究者诗文从爱情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刘兰芝和焦母的主要矛盾就是焦仲卿维护既得的爱情生活与破坏他们这种生活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爱情实质上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对立物”,吴惠娟曾这样写到。汤斌提出:“焦母对焦仲卿有强烈的母爱,而这种母爱是排他的,包括自己的儿媳妇”。焦仲卿深爱妻子让焦母觉得自己这个母亲变得可有可无,所以才会处处挑儿媳的错处,另外,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可见刘兰芝和小姑的关系不错,刘兰芝和丈夫以及小姑的关系好,让焦母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威胁了,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即时相遣归”。

以上是对刘兰芝、焦仲卿人物形象以及焦母厌恶刘兰芝原因的分析,由于笔者所知有限,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猜你喜欢
焦母焦仲卿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诗歌月刊(2024年4期)2024-04-25 09:33:26
三重面具
——《原野》中焦母命运倒错的三重隐喻
戏剧之家(2021年5期)2021-11-12 21:13:53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兰芝被遣只因焦母恋子
徐恒瑜连环画《焦仲卿妻》选页
连环画报(2013年11期)2013-11-14 08:17:04
猪八戒与《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
骨子里的反抗精神
焦母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