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
摘 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不断升级并呈现出群体性、高发性与常态化等特点,危机类型亦复杂多样。作为高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基本保障,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应从预警对象档案、心理危机预警评定指标、预警信息渠道、危机預防体系以及危机干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立与完善着手,从而构建快速、有效、准确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发挥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2-0185-04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s escalating and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high incidence and normalization. The types of crisi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As an important link and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from the file of early warning object, the evaluation index for psychological crisis early warning, the early warning information channel, the crisis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building a rapid, effective and accurate mental crisis warning system to play a rol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sychological crisis warning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借助于一套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评估模型, 通过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和对照, 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 并发出危机警报, 立即启动危机应急预案, 防止危机爆发, 减少危机损失的一种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以及人际关系的逐渐复杂,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压力与冲突的不断增加,心理危机逐步升级,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心理问题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高校容易陷入只重视事后处理而忽视事前预防的工作误区中,当大学生个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危机应对机制通常滞后于事件发展速度,处理对策也往往局限于“堵”和“疏”的抉择之中,加之各种外部因素推动,很容易演变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造成更大的影响与伤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构,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而且有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一)环境适应型
环境适应型心理危机常发生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当中,由于其以往长期处于家庭与学校的双重保护下,进入大学后面临着自身角色转换与学校管理差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缺乏自我独立管理的能力,往往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适应不良的症状,从而形成心理失衡。
(二)学习压力型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学生习惯于高中填鸭式被动学习状态,进入大学后很难掌握自我学习方法;其次,大学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等方面任务普遍较重,各学科应参加的资格考试与等级考试使得情况雪上加霜;最后,由于对专业的兴趣、定位与认识不够造成对专业的不适应,亦会造成学业上的压力。这些往往使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进而引发心理危机,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三)人际关系型
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差、缺乏宽容与热情等是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弊病,在实际中问题突出表现在与班级、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上。一旦出现问题,很多学生往往抱着消极、抵抗的态度,不能够主动及时沟通与包容谅解他人,使得问题越积越多,这给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四)恋爱情感型
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处于初步成熟阶段,对于情感的经验还很缺乏,一旦出现情感受拒、吵架分手、不当性行为、恋爱与学业冲突等挫折,往往无法从正确的角度处理纠葛,加之羞于向他人求助而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帮助,很容易出现极端行为进而引发恶性事件。
(五)突发事件型
这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件(如洪水、台风、地震、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时,由于没有心理准备与足够的生活阅历,无法及时正确调适自己的心理,对于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与伤害,往往不能承受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与无助感,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六)就业压力型
自身的期望、父母的期待以及现实的压力,使得就业压力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并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最大的应激源。同时,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标准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专业局限、就业歧视、就业预期反差等情况,使得心理危机一触即发。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危机预警对象
心理危机预警对象主要指大学生群体当中危机承受能力较低、危机事件发生概率较高以及正在遭遇危机事件的个体或群体。在实践工作当中,大致可以将预警对象归类為8类个体和8类群体。其中,8类个体主要指:(1)长期情绪低落呈现焦虑、抑郁倾向者;(2)有自杀倾向或个人、家族有自杀史者;(3)因周围人群出现危机而受影响较大者;(4)长期睡眠障碍者;(5)具有明显攻击性,对自身及他人构成现实或潜在威胁者;(6)人格缺陷或心理障碍者;(7)因生理缺陷而出现行为或心理异常者;(8)遭遇严重突发应激性事件或发展性危机而出现行为或心理异常者。8类群体则是指:(1)新生;(2)毕业生;(3)贫困生;(4)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学生;(5)延长学制学生;(6)学业优秀生;(7)失恋学生;(8)其他特殊群体,常表现为自理能力差、自我封闭、依赖性强等。
(二)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预防因心理危机导致突发事件发生为目的而建立的有序总体,是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首要与关键部分,其由若干显示心理危机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以及观测性指标分类组合而成,用以说明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的整体特征。
(三)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监测系统由危机个体(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预警模式,其建立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及时、真实地发现、了解与观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异常行为或心理状态者及早评估、干预与疏导,从而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或前期状态中。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参与而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在该系统中,学校是主导,学生是中心,家庭是基础,社会是补充,四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预警体系畅通信息收集与沟通平台,实现有效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目的。
(四)心理危机预警信息评估系统
预警信息评估系统是预警指标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环节,具体内容有评估对象与内容、评估时期与时效、评估目标与原则、评估步骤与方法、评估队伍与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为危机预警信息反应中最重要的部分,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的有效评估为明确具体制定危机干预对策提供基础性保障。
(五)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指在心理学专业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的短期帮助行为,主要包括问题界定、目标设定、方案选择、人员分工以及绩效评估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实践操作中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2)及时给予精神支持与抚慰;(3)主动并善于倾听;(4)给予宣泄机会与渠道;(5)直接建议、劝告或禁止;(6)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六)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社会支持系统,二是心理干预系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个体支持系统是危机干预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支持一方面能够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应对的资源,使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危机预警对象、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监测系统、预警信息评估系统、危机干预系统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这六者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与实践性的有机整体。
三、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几点对策
(一)健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1. 立足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以课堂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专题讲座以及第二课堂学习,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与时效性,在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需求的同时,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如朋辈心理辅导等),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与自我完善。
2. 开展“三生”教育,引导学生人生价值导向
积极开展以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为主题的“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人与成才,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会尊重与感恩,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与生活观,通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3. 畅通多种渠道,改善学生社会心理环境
通过网络平台、校报校刊等多种渠道与形式,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危机预防的宣传。借助“5·25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卫生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注重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训练学生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及时、有效地寻求援助,形成“三全”育人模式,合力改善学生社会心理环境,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对象档案
1. 以新生心理普查为基础,建立心理档案
借助学校每年对入学新生开展的心理普查测评结果,有效筛选问题学生、高危人群、人格缺陷及心理障碍者,通过评估与分类确定危机学生,对心理危机预警对象给予关注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便于追踪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实现学生管理的专业化与精细化。
2. 以信息监测系统为渠道,补充档案信息
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组成的心理危机心理监测系统,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心理危机预警对象信息,通过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理,进一步扩充学生心理档案信息,有利于有效观测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而及时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工作。
3. 以心理咨询服务为载体,完善档案管理
通过谈心谈话、团体心理辅导以及朋辈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在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意识的同时,借助心理咨询服务这一载体,有针对性、深层次地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与行为趋向,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防止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有效控制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三)确立心理危机预警评定指标
预警指标是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心理危机的预警都要根据预警指标开展。目前,对于心理危机预警指标的确立与评定大多为描述性观点,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极大地限制了实践过程中预警工作的开展。在参考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宝贵经验并结合实际工作所遇到的问题,采用以应激源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危机易感因素指标三部分所确定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四)畅通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渠道
快速、全面与实际的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系统有利于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摆脱痛苦,渡过危机。畅通心理危机预警信息渠道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 建立预警信息分级反馈体系
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反馈体系,充分利用与发挥宿舍成员、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辅导员、任课老师、校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学院、学校分级报告制度,保证信息的顺畅流通,进而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的广泛性与实效性。
2. 利用网络平台收集预警信息
实践中,危机信息通过网络在学生心理危机酝酿、发酵的过程中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播,一旦爆发则会出现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严重后果。但“网络的双向互动传播为危机的预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平台与载体,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进行收集与监控,并根据危机信息的传播方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更好的时机和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危机处理。
3. 借助社会支持系统传递信息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同学、老师、家长、学校等社会关系组成的,高校应在分析个体所拥有的支持性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渗透、管理服务、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生活等途径,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在优化校园心理环境的同时充分借助社会支持系统传递信息,真正形成“三全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时时、事事、处处在心理上支持和激励学生,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得到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得到真正遏制。
(五)完善心理危機干预运行机制
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环节,直接决定着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作用发挥的成败与否。笔者认为完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与准备、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评估三个方面。其中,危机发生前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可从普及性、目的性以及针对性三个方面着手与进行;危机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处理过程中首先确保学生的基本生理需要,其次在心理干预开始前对学生的心理创伤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层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后还应定期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以保障干预的有效性。
2. 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建设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不仅要包括有兼具专业知识与多元背景的人员组成的学校内部心理危机干预团队,还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协作与整合,建立跨学校、跨区域间的心理干预联动机制,争取更广泛的合作与支持。与此同时,在人员组织完备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强化队伍的培养与培训,提升心理干预团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
3. 防范心理危机干预风险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规范制度,明确危机干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具体工作要求和职责。对学校各相关部门或人员因违法、违规行为或懈怠没有履行管理职责而导致高校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应有相应明确的问责机制。在开展危机干预与危机事故处理过程中,不仅应做好资料的收集与证据保留工作,还应建立完善风险防范的合作与责任分担机制,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有效进行。
综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对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建立和实施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需要在心理危机预防系统、评估系统、信息监测系统以及干预系统等各方环节付出努力并形成合力,从而建立起快速、有效、准确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E.Gilliland,R.K.James.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段鑫星,程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J].理论月刊,2003(5):46-48.
[5]马喜亭: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3-107.
[6]马建青,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7(9):16-18.
[7]沈杰然.以心理危机干预视角探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2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