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举
(河南省郑州中康医院内科,河南 郑州 452370)
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临床西药治疗心律失常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快速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及““脉结代”等范畴,多与自身疲劳体虚、外感毒邪等有关[2]。本研究用益气养心通络汤联合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心律失常其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88例,均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0~70岁,平均(63.84±5.54)岁;病程(2.34±0.87)年;室性心动过速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室性期前收缩9例,室性早搏6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2~73岁,平均(64.15±5.28)岁;病程(2.29±0.82)年;室性心动过速1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5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室性早搏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快速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3],伴有明显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和多形早搏及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等症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胸闷隐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等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I级~Ⅱ级且心脏射血分数在45%以上。经24h动态心电图室检测,室性早搏次数达1000次以上。1周内未服用相关心律失常药物。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过射频消融及血管支架介入性治疗史;妊娠、哺乳期;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其他因素如药物、内分泌疾病或严重贫血所致心律失常,经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其他器质性病变所致心律失常;酗酒、药物滥用;精神疾患或认知、语言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
两组均给予动态心电图及血压监测,依据病情适当进行补钾、电复律等治疗。
对照组于第1~2周给予倍他乐克缓释片(瑞典AstraZeneca AB,注册证号H20100166)23.75mg,口服,日1次;于第3周,观察血压、心律情况是否正常,正常者可将药剂量增至47.5~95mg,失常者可保持原剂量,持续治疗至第8周。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养心通络汤治疗。药用龙骨30g,丹参15g,麦冬15g,桑寄生12g,人参10g,酸枣仁10g,山茱萸酸10g,土鳖虫10g,五味子10g,赤芍10g,甘松10g,黄连3g。500mL水煎至200mL,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100mL,治疗8周。
心电监测:于治疗前后,采用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P-R间期及Q-Tc间期。
心肌酶谱:于治疗前后,清晨取静脉血5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速率法)、心肌肌钙蛋白(cTnI)(化学发光法)水平进行检测。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观察并统计此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头晕、干咳等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随访9~12个月,观察并记录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及呼吸骤停等。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评估,将症状由轻到重依次记为0、2、4、6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并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症状积分减少率。并症状积分减少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情况进行。显效:胸闷、心悸等症状积分减少率大于等于70%,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早搏基本消失或24h内发作频率减少大于等于90%。有效:症状积分减少率30%~70%,早搏发作频率减少50%~90%。无效:症状积分减少率小于30%,早搏发作频率减少小于50%。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P-R间期及Q-Tc间期变化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P-R间期及Q-Tc间期变化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心率(次/min) P-R间期(ms) Q-Tc间期(m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21.58±15.84 81.57±10.54* 142.81±12.21 138.85±14.25 372.97±37.84 358.81±35.15对照组 44 120.89±16.17 89.15±11.29* 139.15±15.15 143.86±14.28 373.24±38.21 365.11±34.15 t 0.202 3.255 1.248 1.647 0.033 0.853 P 0.840 0.000 0.216 0.103 0.974 0.396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CK-MB(IU/L) cTnI(µ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50.24±56.84 16.25±2.55*6.18±0.61 1.72±0.39*对照组 44 148.97±57.29 27.25±3.85*6.21±0.57 2.57±0.43*t 0.104 15.801 0.238 9.712 P 0.917 0.000 0.812 0.000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别为4.55%和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
中医理论认为,心律失常之病因病机属气阴两虚、心脉痹阻、气络络虚不荣,以致瘀血、痰饮互结而阻闭心脉、心神失养,患者常感气短胸闷、心悸不安,动则症状更甚,并且患者常显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故中医认为平衡气血阴阳、活血祛瘀、复脉心悸乃心律失常治疗之本[5]。益气养心通络汤方中龙骨入心、肝、肾、大肠经,味甘,平,可逐邪气,安心神;丹参主心腹邪气,可达止烦满、益气活血、通心包络之功;人参性平、味甘,可行安神益智、补气荣络、复脉固脱之效;麦冬专治心烦失眠等症,可养阴濡络、养阴润肺,与人参共奏清心除烦之功;桑寄生味苦而甘、性平,可补气温中,专治心脏诸病;酸枣仁专治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之症,可行补中益气、养阴润肺、荣养心络之效;山茱萸酸可益元阳、固元精、补元气、壮元神;黄连乃主心火亢盛之良药,可清泄心火;丹参、赤芍及土鳖虫,可化瘀通络,活血养心;五味子养五脏,可行敛气生津、益气强阴之效;甘松可调和诸药引入心经,流畅络气,治以病所。纵观全方,标本兼治,通补并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滋养心阳、养神定志、补益肝肾之功。现代药理研究报道,益气养心通络汤不仅可阻滞钾、钙及钠离子通道,避免其外流,还可纠正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及代谢异常,利于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可辅助调节血脂,并改善植物神经功能[6]。
综上所述,益气养心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心律失常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修复受损心肌细胞,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