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鑫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会理 6151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或疼痛、反酸、恶心、纳差、消瘦乏力,营养不良等,主要病理改变特征以胃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减少,黏膜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等为主[1]。我科用半夏泻心汤合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2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诊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54±5.41)岁,平均病程(6.55±3.50)年。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95±5.75)岁,平均病程(6.26±2.7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胃镜下观察和组织活检示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由于胃固有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从而出现内镜下的胃黏膜血管网显露,病理活检同时伴有黏膜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纤维组织、淋巴滤泡和黏膜肌增厚等增生变化,有时胃黏膜反而呈粗糙、细颗粒状外观等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3]。①肝胃不和证:主症可见心下胃脘部及两胁胀满不适、嗳气、反酸,严重者伴胀痛、舌苔薄白、脉弦,兼见大便不畅。②脾胃虚弱证:主症见胃脘胀满或隐痛、疲乏无力、胃脘部喜温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边齿痕、脉细弱,兼见食少、气短懒言等。③脾胃湿热证:主症见胃脘部及两胁胀满、胀痛、口苦、恶心、舌红苔黄腻,兼见口臭、尿黄等。④胃阴不足证:主症见胃脘胀满、时有烧灼感、饥不欲食、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兼见大便干燥。⑤胃络瘀血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兼见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严重者可见肌肤甲错。
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合安胃汤加减。半夏、黄芩各10g,黄连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6g,蒲公英20g,丹参20g,大枣6枚。兼脾气虚合四君子汤,湿热明显去干姜、改黄芩15g,胃脘刺痛加白芍20g,大便秘结加大黄6g,乏力明显改党参为人参10g,肝胃不和证加枳壳15g、桔梗10g、炒香附12g,肝郁化火、烦躁易怒加夏枯草15g,胃阴不足及反酸或胃镜示有糜烂者加百合30g、乌药10g、麦冬12g,胃络瘀血证加重丹参及蒲公英用量各至30g。开水煎服,1次200mL,1天3次,饭前30min服。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20mg,1天2次,空腹服;硫糖铝片1g,每日3次,餐前30min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胃痛、胃胀、反酸、纳呆4个症状,根据症状从无、轻、中、重分别用0~3分标记。胃萎缩、黏膜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等病理状况积分[4]。
胃萎缩:1级为无胃固有腺体减少,计0分。2级为胃固有腺体减少小于1/3,计1分。3级为胃固有腺体减少1/3~2/3,计2分。4级为胃固有腺体减少大于2/3,计3分。
黏膜异型增生:1级为无细胞学异型性,计0分。2级为轻微细胞学异型性,计1分。3级为中度细胞学异型性,计2分。4级为重度细胞学异型性,计3分。
肠上皮化生:1级为无肠上皮化生,计0分。2级为肠上皮化生小于黏膜的1/3,计1分。3级为肠上皮化生占黏膜的1/3~2/3,计2分。4级为肠上皮化生大于黏膜的2/3,计3分。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1.72±0.13*1.86±0.24*0.86±0.11*0.83±0.16*项目 治疗组(31例) 对照组(31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胃痛胃胀反酸纳呆3.25±0.56 4.54±0.54 1.45±0.32 1.23±0.16 1.15±0.12*△1.11±0.14*△0.45±0.06*△0.52±0.03*△3.28±0.62 4.48±0.53 1.47±0.23 1.19±0.3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积分改变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病理组织积分改变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1.76±0.35*1.03±0.32*1.62±0.34*项目 治疗组(31例) 对照组(31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胃萎缩黏膜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2.42±0.38 2.01±0.32 2.75±0.35 0.95±0.27*△0.75±0.21*△1.13±0.24*△2.43±0.41 2.11±0.34 2.76±0.41
两组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机为脾胃虚弱,体内气机不通,津液不布,气机痞塞,水湿内停,中焦寒热错杂。治疗重在调理脾胃。
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心下痞满,腹中肠鸣而呕”。方中黄芩、黄连泻火解毒,半夏和胃降逆、燥湿开结、消痞除满,干姜温中逐寒,党参、甘草、大枣甘健脾益气补虚。安胃汤为广西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所创,原方为干姜、法夏、黄连、丹参、蒲公英,较半夏泻心汤少了黄芩、党参、甘草、大枣,多了丹参、蒲公英,其干姜、法半夏、黄连,理法同半夏泻心汤。丹参可活血通经,蒲公英解食毒、消肿散结。 两方相合,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使寒去热清、升降得复,从而利止呕平、痞满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