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月,姚 明,时 悦,温有锋
1.锦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锦州 121000),2.锦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锦州121001)
主题词 @骨骼肌减少症 骨质疏松/病理学 危险因素 成年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其骨量的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微创性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1]。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含量都会出现下降,当骨骼肌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简称少肌症)的发生。2009年,“sarco-osteopenia”这个术语首次被提出,它强调了肌肉含量减少和骨密度的下降可能会造成的老年人骨折[2]。2015年Scott D的研究表明少肌症伴随骨密度下降,发生跌倒及相应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3]。2015年Didier Chalhoub的研究表明同时患有少肌症和骨质疏松症的人群比只患有其中一种病症的人群有更高的骨折风险[4]。肌肉减少症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骨骼肌减少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就锦州地区成人四肢骨骼肌质量、骨骼肌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肌肉减少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采集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整群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锦州市社区完成。抽取20~70岁志愿者1682例(男597例、女1085例)。平均年龄48.95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9.20岁,女性总体平均年龄48.82岁。排除患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畸形等会影响到调查结果的样本,所有志愿者均未服用可能会影响到骨或机体新陈代谢的药物。
2 主要仪器设备 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Express,GE公司,美国);生物电阻抗分析仪(MC-180,百利达公司,日本);马丁测高仪(无锡帆鹰警用器材有限公司,中国);计算机工作平台(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中国)。
3 研究方法
3.1 身高的测量:利用马丁测高仪,测量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测量前检查仪器是否放置平稳,测量时,要求受试赤足,头处于法兰克福平面,双臂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内,体重落在双足上,足跟并拢,足尖分开60°,使颅后、肩胛、臀、足跟同在垂直面上。精确到0.1cm。
3.2 骨密度的测量:采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量跟骨骨强度指数及T值,测量部位为左足跟骨。通过超声振幅衰减和声波传播速度两个参数,并根据机内软件自动得出。首先输入受试者信息,使用喷雾瓶向足跟骨两侧及两个薄膜上喷涂一层酒精,确保薄膜与足跟之间适当的超声波耦合;之后把脚跟放置在未冲水的薄膜之间,确保将脚放平并紧靠踏板的底部,此时注意①小腿与小腿支撑架中心线成一直线并轻轻地靠在支撑架上; ②脚后跟尽可能靠后。每天在进行测试或质量保证程序之前都要检查薄膜,每隔七天必须完成一次质量保证程序才能进行受试者的测量。
3.3 骨骼肌质量的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体质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左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右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时先输入受试者基本信息,保存数据后让其身体放松,上肢自然下垂,双手握住握柄,赤足立于身体成分分析仪上,通过无痛电流,测定身体对电流的阻抗,从而得出各项指标测量值,所得数据直接通过软件储存于计算机内。测量过程中双臂与躯干及双腿内侧不得相互接触;排除使用电子医疗设备、体内有固定支架等的受试者,要求受试者剔除身上的金属物件;测量前2h内尽量不进行剧烈活动、不进食、不饮水、并排空尿液。
4 判断标准
4.1 骨质疏松:根据WHO推荐标准[5],以个体骨密度值与同性别该年龄段人群骨密度参考值相比较的标准差(T值)表示,T值≥-1.0为骨量正常,-2.5 4.2 少肌症:锦州地区年轻健康汉族人群骨骼肌指数标准值:男性为 (8.67±0.83) kg/m2,女性为 (6.58±0.52) kg/m2[6]。当SMI低于标准值1个标准差以上,表示有骨骼肌减少的风险;当SMI低于标准值2个标准差以上,表明骨骼肌已经减少,很有可能患有少肌症。[7]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计量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 锦州地区人群肌肉减少症和骨质流失发病情况 见表1。男性597例中,少肌症发病154例,(154/597;25.80%)骨质流失发病163例(163/597;27.30%);女性1085例中,少肌症发病237例(237/1085;21.84%),骨质流失发病221例(221/1085;20.37%);总体少肌症发病23.25%,总体骨质流失发病22.83%。 表1 锦州地区成年人少肌症与骨质流失发病情况[例(%)] 2 锦州地区成人骨骼肌减少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男性人群中少肌症组骨质流失发生率27.27%,非少肌症组骨质流失发生率27.31%(χ2=0.000,P=0.992);所以在男性人群中,少肌症对骨质流失的发生无影响。女性人群中少肌症组骨质流失发生率27.43%,非少肌症组骨质流失发生率为18.4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9.312,P=0.002,OR=1.676);所以在女性人群中,少肌症是骨质流失的一个危险因素,少肌症人群发生骨质流失的情况是非少肌症人群的1.676倍。 肌肉减少症是老龄化的严重后果,肌肉组织萎缩或丢失,可导致骨质的流失,因此,少肌症可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8]。但肌肉质量的变化对骨质流失有无确切影响当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肌肉减少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仍不明确。除此之外,性别[9]、年龄[10]、激素水平[11]甚至生活习惯[12]等也都是少肌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导致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的因素有多方面,包括遗传、环境、激素、细胞分子甚至神经肌肉功能的损伤[13]。美国学者Frost博士明确指出,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是决定骨强度的重要因素。 肌肉与骨骼关系密切,共同调配机体运动。尤其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导致骨形成与吸收失衡、钙吸收与流失失衡,导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病率增加[14]。一些研究显示,运动与肌肉和骨量成正相关,肌肉对骨组织产生机械力的影响刺激成骨细胞,使骨量增加,肌肉减少导致骨量下降[15]。此外,体质量是骨量的保护因素,对绝经后妇女研究显示,与骨密度显著相关的是体质量中的骨骼肌,而非脂肪[16]。在遗传方面已有研究提出,骨骼和肌肉具有共同的前体[17],多个影响肌肉代谢和骨代谢的基因已经得到鉴定和证实,如NDUFV2、FAM3C和ESRRB[18]。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女性人群中随着肌肉状况的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总体呈增加趋势,由18.40%(非少肌症组)增加到27.43%(少肌症组),可见,女性人群中少肌症组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相对于非少肌症组明显增加。女性少肌症患者较非少肌症患者发生骨质流失的相对危险度为1.676,说明女性少肌症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群体少肌症对骨质流失无影响,可能原因为本次样本采集量过少,也提示肌肉减少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能与性别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而李喜凤等人的研究显示骨骼肌减少的老年男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在女性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测量对象的不同及地区差异得出的不同结论[19]。 目前对少肌症的研究仍有许多空白,尽管新药不断开发,但非药物治疗如体育锻炼和营养支持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少肌症的基础,对于采用性激素疗法治疗少肌症尚存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少肌症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因此,积极治疗少肌症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质量;对有肌肉量减少及肌肉力量降低的老年人及时干预并进行肌肉质量早期筛查,有利于维持肌肉状态,对改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及相关合并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结 果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