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态心电图不同时段参数与心率变异性相关性研究

2018-09-15 03:25韩佩荣
陕西医学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平均年龄变异性时域

韩佩荣

西安市儿童医院质控科 (西安710003)

主题词 心电描记术 心率 遗传变异 儿童

心率变异性( Heart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含有神经体液因素对于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进而判断对心血管等疾病的预防,可作为心律失常诊断的参考依据[1-2]。HRV是逐个心动周期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是公认的自主神经活动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可用于对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张力及活性进行定量评估,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是预测冠心病预后的重要指标[3]。目前HRV监测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在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此外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妇产科(早产儿、婴儿猝死综合征等,通过HRV分析对宫内窒息作出判断,当胎儿HRV降低时,提示胎儿窘迫,应加速分娩)、支气管哮喘、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等均可以通过检测HRV变化对疾病起到一定的诊断或者预测作用,而儿童作为我国特殊群体,研究儿童心率变异性对于诊治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儿童动态心电图不同时段参数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78例患儿与678例健康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78例患儿做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年龄分为六组。新生儿组(1个月内)105例,男性64例,女性41例,年龄0~30d,平均年龄(16.12±3.23)d。婴儿组(1个月至1岁)110例,男性76例,女性34例,年龄1~12月,平均年龄(7.12±2.25)月。幼儿组(1~3岁)112例,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2.12±0.12)岁。学龄前组(4~5岁)124例,男性69例,女性56例,年龄4~5岁,平均年龄(4.34±0.24)岁。学龄组(6~11岁)102例,男性59例,女性43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32±1.67)岁。青春期组(12~18岁)125例,男性79例,女性47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5.23±2.64)岁。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67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性456例,女性222例,年龄0~18岁,平均年龄(8.34±3.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儿均是经过明确诊断,并且在我院就诊患者,各种资料完整可查;②经过检测未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或者对本文研究具有影响的疾病;③研究符合伦理道德,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无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恶心肿瘤、重症肝肾功能障碍及其精神病者;②资料收集不全者;③已经治愈者可能产生回忆偏倚者;④家属依从性差,不配合或者拒绝参加研究者。

2 检测方法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4、8、12、18、24h),使用美国公司生产的心电图检测系统及其Holter分析软件,自动识别,并标记R波,自动删除早搏及其干扰,得到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

3 观察指标 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包括SDNN、rMSSD、PNN50,其中SDNN表示的是正常R-R周期标准差的平均数;rMSSD为相邻正常R-R周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表示正常R-R周期标准差大于50ms记数占总周期的百分比。

结 果

1 两组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比较 观察组SDNN、rMSSD、PNN5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应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不同年龄组的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比较 随着年龄的增长,SDNN、rMSSD、PNN50均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秩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rs=-0.453-0.785-0.521,P<0.05),见表2。

3 不同的时段动态心电图参数比较 不同的检测动态心电图监测时,SDNN、rMSSD、PNN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检测时间延长SDNN、rMSSD、PNN50均有下降趋势,经过秩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检测时段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s=-0.255-0.368-0.416,P<0.05),见表3。

表1 两组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比较(ms)

表2 不同年龄组的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比较

注:与新生儿组比,*P<0.05;与婴儿组比,#P<0.05;与幼儿组比,◇P<0.05;与学龄前组比,△P<0.05;与学龄组比,▽P<0.05

表3 不同时段动态心电图参数比较

注:与4h相比,*P<0.05;与8h相比,#P<0.05

讨论

心率变异性是一项无创技术,可能成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心率变异性的发生是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分析心率快慢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性大小。通常是指窦性心率在一定期间内,逐次心动周期的时间变异数[4]。通常情况下,若心律不规则认为是一种病理现象,可能为心血管性疾病。窦性心律的心动周期为P-P间期,但由于这一周期内的数据难以测量,多采用R-R间期来替代P-P间期[5-6],重点是对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给予综合分析。心率变异性的相关参数可反应心率变化,而心率的综合反应依靠于迷走神经及交感之间的平衡[7]。心率的调节并不是由交感神经活动来改变的,而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改变。

SDNN表示一种标准,重在反应自主神经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心率变异中各个频率成分对总张力的评价[8]。健康儿童在静息时心电图呈现RR间期的周期性变化,表现出窦性心律不齐,由于呼吸的不同时相反射而引起迷走神经张力波动。若窦性心率不齐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那么若一个人在部分昼夜、姿势及其体位不断变化时,窦性搏动不变或者变化较小时,这种现象属于不正常现象[9-10]。若窦性心率不齐或者变异性较大时,表明迷走神经活动较正常。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SDNN、rMSSD、PNN50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患儿的心率变异性与迷走神经张力波动相关。同时也表现出,观察组患儿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

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率变异性,并指出不能仅仅凭借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降低,即诊断患儿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11],还应追踪其生长情况。这是由于多数患儿在婴幼儿时期,自主神经功能发育不成熟,当患儿成长到9岁左右时,其自主神经发育功能趋于完善,并且具备成人的特征。我国学者[12]通过选取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率变异性时,得到0~5岁儿童的心率变异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有器质性病变,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受到损害[13-14]。尤其是良性前期收缩可在心脏作用不平衡的条件下,交感神经功能不断增强,相应的迷走神经活动不断降低[15]。而病理性前收缩的迷走神经张力受到损害,交感神经活动不断降低,最终使得心肌电的稳定度也在不断下降[16]。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心率变异性不断降低是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导致交感神经活性相对较亢进。在心率上最大的变化是β受体功能亢进症者与健康儿童的自主神经活性有着较大变化[17-18]。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及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都能够引起自主神经平衡的失调性,其自主神经总体功能受到损害,多以迷走神经受损为主,相对增强了交感神经活性[19-20]。

本次研究中,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78例患儿根据不同年龄进行分组,即:新生儿组(1个月内)、婴儿组(1个月至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组(4~5岁)、学龄组(6~11岁)、青春期组(12~18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SDNN、rMSSD、PNN50,从研究结果中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SDNN、rMSSD、PNN50各项指标均下降,呈现负相关。并且经过分析并且随着检测时间延长SDNN、rMSSD、PNN50均有下降趋势,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检测时段与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心率变异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以及检测时间延长心率变异性逐渐减小,在实践的空间和维度中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变化或者成熟明显相关,此外,这是其他学者未研究的。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在本次结论基础之上扩大研究样本,进一步完善,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儿童不同时段参数有着不同的心率变异性指标,且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随之而降低,不同时段的参与与心率变异性呈现负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参考依据之一。

猜你喜欢
平均年龄变异性时域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hinese Diplomacy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作战计划时域协同方法研究
山区钢桁梁斜拉桥施工期抖振时域分析
韩国人平均年龄41岁
网友真实状况鉴别手册
基于极大似然准则与滚动时域估计的自适应UKF算法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
基于时域逆滤波的宽带脉冲声生成技术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