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玲华,罗若菱
(四川苍溪县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400)
在临床产科生产过程中,尽管阴道分娩为最佳分娩方式,但难免存在部分孕产妇难产或伴随妊娠合并症等问题,而只能选择剖宫产[1]。近年来,我国临床产科剖宫产率显著攀升,一度到达46%有余。基于此,在本文中笔者从新产程及催引产指南出发,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相关变化。现做如下报道。
将我院产科于2015年1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120例适龄产妇临床资料作为本次临床研究样本,产妇年龄范围为22~30岁,平均(26.5±2.0)岁。按照临床产程指导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60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未伴随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用于本次临床实验研究样本。
为常规组产妇提供基础性孕产期指导,如通过为产妇提供心理辅导,协助其克服焦虑、恐慌心理;指导产妇如何应对产前各种症状,以及如何进行产前自我情况判断等。为实验组产妇提供新产程及催引产指南。新产程标准重点围绕正确区分与判断临产前期及临产进行了说明,指明这是科学分娩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环节之一[2]。助产士应明确,临产前期相对漫长,很容易与第一产程潜伏期相混淆,故不要将临产过程当做单纯的时间点,而是要将其视为整个过程。
从临产前兆来看,孕产妇通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腰酸、腹胀、下腹隐痛以及阴道内部胀痛等,这种症状无需给予特殊护理;若孕产妇出现突然的食欲大增、便秘、腹泻甚至于类感冒等症状时,通常与激素(如雌激素、黄体酮、人绒毛膜促性腺素、泌乳刺激素等)水平变化密不可分;此外,见红、子宫不规律收缩等也为显著的临产先兆。
从临床护理的角度来看,若产妇伴随持续性的腹痛、呕吐等,或阴道流血异常增多(通常大于月经量)、发热、阴道分泌物异常等,便及时就诊并要给予干预性护理。此外,做好常规的健康指导、产前心理护理以及胎心监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产程过程值得关注的是,很多环节容易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初产妇>20 h,经产妇>14 h)潜伏期延长不被视为剖宫产指征;一般情况下,活跃期前宫口的扩张速度能达到0.5 cm/h;宫口扩张6 cm为活跃期标志;除疑似胎儿窘迫、头盆不衬之外,若宫口扩张、先露下降缓慢,不能作为剖宫产指征;而一旦出现胎儿窘迫、头盆不称情况,出现剖宫产的几率便显著提高。
当存在胎位不正的情况时,若存在复合先露以及胎儿足月、体重≤3500 g时,则伴随一定的经阴道分娩概率。此外,若产妇疤痕子宫,也同样不一定为绝对的剖宫产指征。
以临床产妇剖宫产发生几率,活跃期停滞、前置胎盘、胎儿窘迫以及臀位/横位等相关的剖宫产指征为临床观察与记录方面。
以SPSS 16.0统计学软件为临床统计学工具,若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反之则否。
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产妇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23.5%<45.5%),同时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较常规组发生几率均明显降低(P<0.05),前置胎盘、臀位/横位与常规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常规组实验组产妇剖宫产以及剖宫产指征情况[n(%)]
剖宫产最早始于100多年前,用于产妇难产发生时用以挽救其生命,但风险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其逐渐成为常见手术,然而临床表明,很大一部分剖宫产发生是咎于产妇对于自然分娩的恐慌等其他因素,而相当数量剖宫产手术的执行是在毫无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开展的。基于此,国内外纷纷针对围产儿结局与剖宫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与孕产妇自身状况的关系展开研究与分析,由此产生了新产程及催引产指南相关标准。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近年来收治于我院的120例产妇临床资料,按提供临床产程指导及护理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两组分别60例,常规组接受基础性孕产期指导,实验组接受产程及催引产指南,从而探讨实施新产程及催引产指南后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3-4]。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指导,实验组剖宫产发生率显著降低为23.5%,而常规组为45.5%,P<0.05。另一方面,实验组产妇剖宫产指征,如活跃期停滞、(因第二产程延长所致)胎儿窘迫发生情况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5,8.3%)、(6,10%),常规组分别为(7,11.7%)、(9,15.0%),P<0.05;两组前置胎盘、臀位/横位发生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新产程与催引产指南有利于产妇剖宫产率的降低,是科学推进产程的理想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