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赶祥 李鸣镝 虞雪
摘 要:基于我国及广西民航业的发展背景,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四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实践,并主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对空乘专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对广西及全国应用型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建设;航空服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77-03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整个民航业也将面临着专业人才人力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考验。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运输机队规模将达到4000架以上,空乘从业人员将达到20万人以上[1],按照现有行业院校民航空乘人才的培养能力,未来整个民航业都存在着巨大的空乘人才需求缺口。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带和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实施,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一帶一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十三五”期间广西民航也将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而这就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民航专业人才队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因此,提高广西区内本地高校民航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为广西民航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既是广西民航发展对区内各高校的要求,也是各高校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所在。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筹办空中乘务专业并且已经被广西区教委批准招生,目前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覆盖本、专科两种层次,在校学生人数也已超过600人,具备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规模。因此,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建设为例,通过分析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的现状,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及问题,并对其未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为广西区内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空中乘务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建设现状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合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不仅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所在,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自2010年就正式开设了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人才的培养,当时所招生的专业名称为航空服务专业。一般来说,航空服务人员主要包括空乘服务人员和机场地面服务人员[2]。空乘服务人员是指在飞机上从事为乘客提供餐饮、指导乘客使用机上安全设备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组织乘客逃离飞机的客舱服务人员。机场地面服务人员是指在机场从事航空地面服务人员的统称,主要包括值机服务、安检服务、联检服务、引导服务、行李服务、候机楼商业服务、候机楼问询、电话问询、广播、航班信息发布、接听旅客投诉电话等服务人员。因此,“航空服务专业”名称涵盖面太广、太杂,导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进而影响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等,严重制约了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优化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办学定位,我们从行业实际,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一方面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交流人才培养看法;另一方面,实地走访、参观了空乘专业办学经验丰富、专业建设较为成熟的同行兄弟院校,交流空乘专业建设的经验和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乘专业的多年办学经验和实际情况,于2016年对航空服务专业名称进行了重新定位,专业名称修改为空中乘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为以培养掌握空中乘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飞机客舱服务人员为主,辅以培养具有较强的民航延伸服务基本技能的机场地面服务人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得到了明确;培养方案得到了优化,重新定位后的专业已于2016年9月进行了第一批招生。
2.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签证政策的不断放松,我国出境游市场呈现火爆发展态势。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出境游人数已高达1.22亿人次,东盟各国已然成为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目的地的首选。随着我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来往的继续加强,未来前往东盟各国旅游的人数将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而航空运输则无疑是居民前往东盟各国旅游的最佳出行方式。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拥有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航空枢纽,发展面向东盟国家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天然优势,而这些必然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化的航空服务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
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
设,发展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立足于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我校基于广西与东盟高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便利的机遇,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优势,于2015年在商务英语方向下开设了本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该专业通过与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川登喜皇家大学等国(境)外优秀高校合作开展学生交换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双技能+双语言+国际化”的本科层次的国际乘务专业人才。其中,“双技能”是指专业核心技能及基础技能;“双语言”是指具备扎实的外语能力,英语+东盟小语种;“国际化”是指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该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空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还需注重语言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强化英语学习的同时,还需选择学习泰语、越语等东南亚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此外,学生在四年制的本科学习中,还需赴泰国或其他国(境)外合作学校的航空服务类专业学习或实习实训一年,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应用技能型的国际空中乘务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十二五”以来,我国民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对民航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空中乘务人员作为在飞机上直接为旅客提供服务的人员,其素质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旅客对航空公司的评价。因此,作为航空公司“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现代化空中乘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客舱安全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注重诸如形象、气质、语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为适应行业对现代化空中乘务人员的要求,近两年来我们也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不仅开设了“民航广播与服务语言艺术”“民航服务英语”“乘务形体训练”“航空服务礼仪”“客舱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航空保健卫生与急救”等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咖啡红酒文化”“中华茶文化”“泰语”“中外民俗”“游学看世界”等气质内涵、语言类提升课程,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化空中乘务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此外,我们还积极与行业内专家合作编写了《民航英语》《民航服务语言艺术与播音技巧》《民航主要机型安全设备与应急处置》,以及《商务职场礼仪教程》等多部行业特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师资队伍建设
民航空中乘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一方面行业对空中乘务人才的需求大多只需要专科、本科层次,且还是以专科为主,这导致具有行业实际从业经验的空乘专业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达不到高等院校引进人才普遍需要硕士以上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空乘行业的人才待遇普遍很高,尤其是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资深乘务员,其待遇更是远远高于高校的一般教师待遇[3],从而导致对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任教师引进十分困难,专业建设存在很大的难度。近年来,虽然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高度重视空中乘务专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校内培养与校外引进并举,先后引进了多名专任教师。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兼职教师3人,外教2人,其中专职教师队伍中,博士1人、硕士10人,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队伍偏年轻化,尤其是缺乏在国内外航空公司任职,具有丰富空乘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专职教师,具有资深空乘从业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客座专家数量偏少;院内专职教师深入到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学习培训的次数偏少,教师队伍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性技能较为缺乏。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不同于其他专业,民航空中乘务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到培养方案的各个教学环节[4]。而这就必然需要配备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以及稳定而便利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这方面的设施和基地建设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
在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场所方面,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在校内虽拥有航空模拟舱、形体训练实训室、职业形象设计实训室、民航旅客运输实训室、茶艺室和酒吧等实训设施、场所,但对于空乘人员语音广播实训室、全自动陆地撤离舱、应急撤离实训室,以及航空急救室等专业化的实训设备和场所还比较缺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该专业方向设有两个校外实训基地,分别是漓江畔草坪小镇和北海海滨外昆塔海景酒店实训基地,缺乏与空乘专业就业密切联系的对口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如航空公司校外實习实训基地,不能很好地达到校外实习实训的效果。
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建设发展思考
近年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较好地适应了我国民航业的国际化发展形势,立足于服务广西—东盟区域经济的建设、广西区域航空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及时创办了国际乘务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本专科“双层次”的差别化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优化了课程设置体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具有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等。基于此,本文认为未来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动实施“校企合作”,通过加强与航空公司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将“校企合作”广泛渗透到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立足之本就是为社会培养岗位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可借鉴同行兄弟院校“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签订意向性定向培养协议的方式,让航空公司参与到学生的招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中来,为航空公司定向的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保证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在招生宣传时,借助于航空公司的品牌效应吸引考生报考,从而获得更多更为优质的生源。
(二)校企合作,不断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民航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当中,行业及用人单位对民航专业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也必将不断的更新发展。因此,未来我们应充分借助“校企合作”这一资源平台的优势,积极与航空公司用人单位交流、沟通以及反馈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情况,进而不断修订和完善空乘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5],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做到为行业用人单位培养其真正所需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对飞机客舱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我们可以将“校企合作”深入渗透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来。一方面,基于用人单位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借助于航空公司等合作企业、单位拥有的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等优势,以学校为投资主体,合作企业参与建设的方式,共同建设好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桥梁,与合作企业签订长期的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建设稳定便利的行业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借助于“校企合作”这一桥梁,加强与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航空公司客舱部管理者、空中乘务资深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客座专家,并定时邀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授课和讲座,既可以培育课程特色,增加学生对空乘专业的实际岗位、从业环境和所需技能的了解,也能有效的缓解学院缺乏具有丰富空乘行业从业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这一状况。另一方面,派遣学院专职教师深入到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培训等流程中去,积极参与行业学习,了解相关岗位的实际操作流程、操作规范、操作技能要求,以及人才需求状况,从而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性知识、技能,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航空公司等合作企业来说,也可以借助于大学这个平台更好地宣传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形成互补双赢的局面。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资源,组织相关专家、教师编写行业特色系列教材,丰富专业的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航业对现代化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航空枢纽、大力发展民用航空运输的重要历史机遇时期,这必然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化民航空中乘务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因此,作为一所新建的广西区内应用型本科院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民航发展的新形势,立足于服务广西民航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从学校毕业到单位工作的“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李文川,杨坤.空中乘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民 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2).
[2]熊越强,王化. 对桂林航专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对国内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J].桂林航天工业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解为.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共同课程开发实施机制建设 ——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6,(23).
[4]李广春.我国高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3,(3).
[5]李冬穎,路紫.我国本科空乘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以国 内21所开设本科空乘专业的高校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