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锋
【摘 要】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适合小学生发展和接受能力的科学课堂,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着手,寻找他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并结合其他课程的特色和优点,融合其他元素的知识,编写相关课程,有效开展综合性教育,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核心素养;拓展性课程;课程意识;课程计划;课程结构;综合性教育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具备重视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会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素养。
做为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增强课程意识,从学生周围突破,寻找身边的课程资源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利用课堂上的40分钟,更需要学生把探究带出课堂,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课外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我校建立了一个科学活动实践基地——百草园,不仅可为学生提高随时探究活动的平台,更可使学生的探究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每天中午百草园社团的成员都会自觉地来到百草园观察种植的植物情况,其他对种植有兴趣的同学也会过来参观,看看百草园里的油菜花有没有长高,月季花有没有长大了,薄荷是不是长高了?孩子们既然这么有兴趣,那么是否可以编写一本种植类的书籍呢?让学生了解养花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如何探究哪种方式适合某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如何科学养护等知识。种植实践活动没有标准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充分利用好这些问题,抓住教育的契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例如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引入,用一性子杯子制作“欹器”,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有机集合,把德育融入科学课堂,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教师出示有结构的材料,学生的思维得到飞速发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可以选取一些类似的传统器皿,寻找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让学生在了解科学原理的时候,运用科学原理,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做好课程计划,理清课程结构,开发拓展性课程
拓展课程的开展,是学生掌握的技能进一步强化的过程,更是科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建立在科学实验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渗透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整合学科内容,调整课程框架,努力挖掘教育因素,为德育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科学学科教学改革寻求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例如我们的《百草园》课程实施建立在“百草园”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认植物”——“护植物”——“养植物”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植物的生长变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将实践活动融入了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有明显提升,并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后,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有关知识点,掌握情况良好、扎实;拓展了农村孩子的视野,给他们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找到學习科学的信心,收获成就感,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
三、以科学为主线,融合其他学科元素,实施综合性教育
科学课大多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甚至影响到后续的科学活动。
例如用饮料瓶做吸尘器时,可以先发给学生饮料瓶和杯子等材料,观看吸尘器收纳垃圾的视频,猜猜各自的作用,并适时给学生提供螺丝、小电动机、导线、胶带、螺丝刀、美工刀等器材,请学生一边完成完整的设计图,一边动手做做看,不断调整和修正设计图。往往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动脑质疑时创新能力最高。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电》单元,学生对电路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刚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短路、灯泡烧毁等现象。及时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先画电路图,后动手实践的好习惯。如果学生想在课后再去试试,电路完成设计后,因实验过程无人知道,极易出错,学生如果想要实践,容易存在短路发热、电池爆裂、灯泡烧毁等安全隐患。如果能利用家里的电脑设备,根据自己画的电路图,在实验前先进行模拟实验,若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接正常;若发生短路,电路则会自动提示,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再实际操作连接电路,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课外无人指导,准备电路材料困难等问题,模拟实验“电路材料”充足,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提供了保障,使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小学科学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适合小学生发展和接受能力的科学课堂,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着手,寻找他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并结合其他课程的特色和优点,融合其他元素的知识,编写相关课程,有效开展综合性教育,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11月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