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摆脱拖延症要得法

2018-09-14 02:06韩沐真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麻烦行为习惯解决问题

韩沐真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拖延的小毛病,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拖延症往往会比较严重,因为在玩电脑、玩手机的时候,尤其是大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将该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最后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大学生患拖延症的三个特征

一是普遍性:拖延现象是普遍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拖延的毛病,有些人轻微,有些人严重,有些人偶尔发生,有些人经常发生。人们通常认为,拖延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小毛病,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实际上,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拖延症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表现在如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其影响不可小觑。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的顺畅;在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重大问题上,重要决策拖延,处理危机拖延,解决问题拖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亚历克斯·泰勒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专栏记者,长期跟踪研究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他认为,通用汽车公司衰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拖延的态度,没有及时果断解决,最终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二是习惯性:患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偶尔表现出拖延行为,而是经常性地在大事小事上都表现出来。拖延症是人的一种牢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特点是难以改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虽然人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极力想改变,但往往又被这种习惯牢牢支配而难以摆脱,总是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事实上,有拖延症的人当中,大多数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难以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心理学家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拖延症与人们的一种侥幸心理习惯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麻烦和问题,人们往往会认为拖延一下,也许麻烦和问题就会消失,至少会减小。事实上,麻烦和问题并不会因为人们回避它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加严重。

三是危害性:拖延症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在拖延中,人们所面对的事情、问题、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更严重;越是拖延,内心越是紧张焦躁,越往后心理压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思维和行为效率都极低,事情结果很糟糕。拖延行为会使得人们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达到生活、工作的预期目的,遭受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损失。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又拖延,如此恶性循环,生活不顺利,工作效率低,最终一事无成。

如何摆脱拖延症

大学生患拖延症后,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及学习效率。因此必须要及时改正过来,在心理上也要形成一种强迫的意识,规定自己按照学习计划来执行,以最快时间修正自己的这种问题。

要改掉拖延症,首先要正确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正视自己的拖延行为是错误的。拖延症往往会让一个人经常性地不能完成任务,耽误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今天的事情拖明天,明天的事情拖后天,周而复始,一直持续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不仅对工作、学习不利,对身心健康也有极大危害。从内心认为拖延症是个坏毛病,真心地想改掉它,这是克服拖延症的首要條件。如果你自身都认为这种状态感觉还不错,那么你终将无法改掉拖延症,即使改掉也会再犯。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个“to do list”清单,把未来一个月要做的事情都写到清单上。大事情项下列上步骤,每一步怎么做,每一步要在什么时间完成,都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要求。如果不能完成,要给自己定一个相应的惩罚措施;相反,如期完成或提前完成要给自己一个奖励,比如吃一顿大餐。

要知道,其实你完全不必将一个10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拖到一个小时解决。所以,你必须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要完成一项任务,就必须避免被打扰,尽快将问题解决。有了这种很快解决问题的经历后,你会发现这种高效率的感觉还是蛮好的。

列好清单后,严格按照清单上的事项一项一项完成,并且强迫自己不能超过限定的时间,超过时间要自我惩罚。这一点绝不能心软,要在不能完成任务之后给自己一个心痛的惩罚,从而敦促自己成为一个严格按照清单完成任务的人。

每个人一天最高效的时间不一样,可能有的人高效时间是在上午9~11点,有的人高效时间在晚上。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高效时间,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安排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你会发现效率真的奇高。

自己单枪匹马战斗可能远不如团队合作来的更好。那么找一个人,你们互相监督对方吧。互相了解对方的任务,用监督的方式督促对方完成任务,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完成应该做的。

猜你喜欢
麻烦行为习惯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糟糕!我有大麻烦了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