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瑛,朱旭英,熊庆红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金牛综合门诊部,云南 昆明 650000)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血糖会明显升高,如未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肝损伤以及肾功能衰退的情况,对其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疾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可进行居家治疗,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患者院后会出现不按时服药的情况,影响治疗效果,相关资料表明给予适当的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1]。此次以1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对社区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将本社11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例数为54例,女性患者例数为56例,年龄区间为61.50-77.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2±8.57)岁,患病时间在2.2-10.54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为(6.37±3.21)年。
全部患者均行社区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护理人员需要构建患者档案,对患者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以及实际病情等进行详细记录,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持。其二,每月进行一次健康宣教,对老年糖尿病的症状,进程,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述,此外可以在社区宣传栏中张贴糖尿病的海报,发放宣传手册,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其三,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地注射胰岛素,并且将用量和注射时间等明确告知患者,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在发生不良情绪时需要协同其家属进行开导。其四,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例如:慢走、慢跑以及打太极拳等等,提升其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同时需要对其饮食进行指导,将一些禁食的食物告知患者。其五,指导正确的检测血糖,部分患者会存在不愿测量血糖的情况,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每周抽出1-2天对其空腹血糖和用餐两小时后的血糖进行监测,保证每周餐后两小时血糖测量的次数在8次左右;此外可以使用隔天监测的方法,主要指对患者空腹血糖和一次餐后血糖(早餐、午餐或者晚餐)进行监测,保证每周餐后两小时血糖测量的次数在6次左右,在了解患者血糖指标的同时可减少费用,告知患者身体有不适的情况时需要增加血糖测量次数。血糖检测后,注意记录!
对患者护理前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依从性进行比较,依从性评价内容包括定期检查,饮食控制和用药。
使用SPSS20.0对本文全部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依从性属于计数资料,采用(n,%)加以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属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并且P<0.05,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护理前后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分析[n/±s]
时间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110 10.19±4.21 15.36±4.66 9.80±1.45护理后 110 7.05±0.37 10.11±1.59 7.22±1.01 t 7.7924 11.1829 15.3129 P 0.0000 0.0000 0.0000
护理前患者定期检查、饮食控制和用药的依从率为89.09%、90.00%、90.91%,护理后患者定期检查、饮食控制和用药的依从率为98.18%、97.27%、99.09%,护理后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 2 患者护理前后依从性对比分析[n%]
近几年,我国老年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产生较大威胁,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为了实现控制血糖的目标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在出院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按时注射胰岛素和控制饮食的情况,病情将会逐渐加重[2]。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在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展开相关护理工作,社区护理干预属于护理模式中的一种,其在患者出院后展开,护理内容包括病例档案构建、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等等,在实施此种护理模式后患者可以对糖尿病产生更多的了解,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心理情绪,提升其自信心[3]。此次将我社区110例患者作为对象对社区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为所有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均低于护理前,并且P<0.05,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定期检查、饮食控制和用药的依从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所降低,并且依从性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