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宁
先谈谈想象力问题。
小时候我喜欢读那些想象力丰富的小说,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等等。一本《西游记》被我们几个孩子翻烂了,其实没有读懂什么,只是被其中的想象力所征服,跟着里面的孙猴子腾云驾雾。读《三侠五义》的时候,想象自己也成了侠客,飞檐走壁,扶弱锄强,替天行道,魅力也是属于想象力的。
长大后偶然读到了《红楼梦》,一读就入迷,后来我渐渐明白,《紅楼梦》才是真正有想象力的大作品,那种想象力更为日常化,更内在,更有难度。想象力也有层级的不同,《红楼梦》的想象力属于高端的,远比《封神演义》厉害。我也读了很多金庸的小说,曾极度入迷过,以为他的想象力超群,读得多了渐渐就有些厌倦,可见想象力也需要创新,害怕单一模式的重复。
意大利有个小说家叫卡尔维诺,我是他的粉,他的小说我百读不厌,就在于其想象力的丰富,一度甚至觉得他的想象力超过了《红楼梦》。到底超过没超过,我现在也说不清,至少是可与《红楼梦》相媲美。
捷克有一个小说家叫米兰·昆德拉,我也是他的粉,家里有他的几乎所有版本的书。他认为小说要写生活的可能性。我觉得他的这个说法挺有意思。他不脱离生活,又要跟生活拉开距离。我迷恋过他。
卡夫卡的小说我以前就读过,最初读不进去,听专家们说这好那好,又读,还是读不进去。过了十几年又读,终于读进去了。一旦读进去,就为他的想象力所折服。跟别的作家相比,卡夫卡的想象力显然更高一筹。他的想象力进入到了哲理层面,纯粹是形而上的。我以为那才是想象力的极致。
小说应该无中生有。当然,也要有中生有。
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有互为表里,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以前有个说法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年轻时对这句话理解得并不深,我这次就算是试验了一把,是不是成功还很难说。
这篇小说,起源于跟一位朋友的闲聊,他谈起了各种历史人物的替身问题,说了几个人,鼓励我写一写,还告诉了我一些相关的文章。他是搞制片的,我的思维跟人家有些不搭。我跟不上人家的思维。犹豫了两年,最终决定写写试试,不成功权当练笔。结果一写就写进去了,觉得自己就成了那个替身,仿佛灵魂附体一般。小说写出这种感觉来,大部分都能写好,我对自己增加了一点信心。
我以前的小说,大都是写的小人物,这一次其实写的还是小人物,只不过这个小人物跟大人物有了某种关联,很容易使人发生错觉,以为是写大人物的。这是写家的把戏。
江山仍然是个小人物,但这次的小人物我是按大人物写的,这就要考验我的想象力,看看我的想象力及不及格。在小说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江山都亲历了,并且是分别按大人物和小人物两种角色经历的,他像大人物一样焦虑过,也像小人物一样痛苦过,最后还是无能为力。这就又成了小人物。
小人物在大历史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一种不由自主。历史像大风暴,或者说像风暴带起的巨浪,沙砾、石子只有被挟裹的份儿,草木、虫鲺只有被冲刷的份儿。小人物即使是坚持,也是不由自主的选择。但是,在这种被冲刷的过程中,难免也要呈现出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智慧与良知总要起些作用,权变与机谋也不能说一无所用。于是就有了小人物与小人物的不同,有了色彩与温度,感伤与欣喜,各自的结局也难免有所差异。
反过来想自己,也是个小人物,很想提醒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丧失良知,丧失本性。按照自己的本性与良知来生活,即使失去一些什么,也不见得是坏事,放在一定的历史维度下看,说不定恰恰是幸运。
这是小说之外的话,跟这篇小说无关。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