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钊,马丽娟,申民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医院消化内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既往早期胃癌的治疗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创伤大,易感染,有一定的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1-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技术,ESD治疗早期胃癌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存活率高,已成为日本、韩国等地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症的首选,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广泛关注[3]。虽然ESD治疗早期胃癌效果显著,但临床腹痛、出血、溃疡等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屡见不鲜[4]。胃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对消化道溃疡有重要治疗作用,新型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能缓解ESD引起的腹痛、出血等并发症[5-6]。本研究中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探讨其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并发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7],属分化型黏膜内癌;未分化型胃黏膜内癌,直径≤2 cm,无合并溃疡;分化型浅层胃黏膜下癌,直径≤3 cm,未合并溃疡;年龄18~80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术后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胃穿孔);有上消化道手术史;正在服用相似功效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及替普瑞酮过敏史。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 32例;年龄 40~76岁,平均(59.66±8.07)岁;病灶面积(2.35 ± 0.77)cm2。对照组中,男 36 例,女29例;年龄 39~75岁,平均(57.72±9.33)岁;病灶面积(2.52±0.63)c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ESD术治疗:术前用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染色法确定病变范围,Dual刀或Flex刀标记位置;黏膜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亚甲蓝、甘油果糖混合液,使病变部位隆起;环形切开黏膜并行黏膜剥离,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术中对创面血管止血处理,预防迟发性出血及穿孔。
用药: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103,规格为每支40 mg)40 mg静脉注射,每日2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服替普瑞酮胶囊(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规格为每片 50 mg)50 mg,每日 3 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
分别在术后1,3,5 d观察患者腹痛、消化道出血及不良反应等情况。住院观察7 d,出院7 d后复查1次。
腹痛评分:0分,无腹痛;1分,轻微腹部疼痛,不影响进食或日常生活;2分,持续腹痛,影响进食,但不影响生活;3分,明显上腹部疼痛,无法进食,影响正常生活;4分,腹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服用其他止痛药物才能缓解。
溃疡创面面积及溃疡分期: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进行胃镜复查,观察创面并计算溃疡面积,以术后当天为基线参考。参考溃疡分期标准进行溃疡的评估。A表示活动期,H表示恢复期,S表示愈合期,各期均分为1级和2级。
消化道出血:根据大便、呕吐物颜色及大便、呕吐物隐血试验证实是否出血。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 1至表 3。观察组有 1例,对照组有3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两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相当(1.54% 比 4.61% ,χ2=0.832,P > 0.05)。用药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头痛,均未进行特殊处理,症状自行减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54%,无差异(P >0.05)。
ESD作为一种新型早期胃癌微创手术,因其手术创面小、患者痛苦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中。随着ESD的推广,腹痛、出血等并发症也相继被报道[8]。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评分比较( ± s,分,n=6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评分比较( ± s,分,n=65)
注:与本组术后1 d比较,a P<0.05;与本组术后3 d比较,b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术后1 d 2.85±1.11 2.79±1.24 0.290>0.05术后3 d 1.47±1.03a 1.96±1.09a 2.634<0.05术后5 d 0.37±0.22ab 0.74±0.62ab 4.534<0.05
表2 两组患者溃疡创面面积比较(± s,cm2,n =65)
表2 两组患者溃疡创面面积比较(± s,cm2,n =65)
注:与本组术后0 d比较,a P<0.05;与本组术后7 d比较,b P <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术后0 d 3.47±0.98 3.52±0.81 0.317>0.05术后7 d 2.32±0.64a 2.93±0.55a 5.827<0.05术后14 d 1.33±0.41ab 1.62±0.51ab 3.572<0.05
表3 两组患者溃疡分期比较(例,n=65)
ES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病灶切除后创面极易形成医源性溃疡,溃疡面的摩擦及腐蚀会造成患者腹痛甚至出血。影响ESD相关性溃疡愈合的因素主要有:胃酸过多,胃酸及胃蛋白酶可腐蚀胃黏膜下层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造成出血;胃黏膜血流量不足,溃疡的修复与创面溃疡边缘的正常黏膜组织再生能力有关,胃黏膜充足的血流量可加快溃疡的愈合速度,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率[9-10]。故目前预防ESD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胃内pH及加快胃黏膜修复[11]。研究证明,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等)能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分泌性微管及管状泡上H+,K+-ATP酶活性,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等不良因素对创面的刺激与腐蚀,促进创面愈合[12]。另外,PPI还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黏附因子等的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13]。奥美拉唑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能有效改善预后[14]。替普瑞酮作为胃黏膜保护剂,对各种因素引起的溃疡及胃黏膜病变均有显著改善,可通过增加胃黏膜黏液层氨基己糖及磷脂含量来增加厚度及疏水性,从而达到抗溃疡的作用[15]。有研究证明,替普瑞酮可增加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加快受损上皮的修复[16]。刘浪等[17]也发现,替普瑞酮能刺激胃上皮细胞的生长及组织的重建,促进黏膜血管的修复。
郭海佳[18]发现,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较单一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效果更好,且可有效减少复发。申杨等[19]报道,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浅表性胃炎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痛症状显著减轻,溃疡面积显著缩小,说明奥美拉唑能促进溃疡愈合,减轻腹痛症状。两组患者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患者腹痛症状轻于对照组患者,溃疡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溃疡的愈合级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两者联合用药对患者创面的愈合效果更好,可更有效地减轻腹痛,与张猛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用于EDS术后能减轻患者腹痛症状,加快溃疡创面的修复,减少EDS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