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巴非蛤水泥池苗种人工培育技术

2018-09-13 09:58曾凡荣
水产养殖 2018年9期
关键词:催产波纹饵料

曾凡荣

(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 漳州 363000)

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隶属于双壳纲(Bivalvia),帘蛤科(Veneridae),巴非蛤属(Paphia),俗名“油蛤”,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栖息在潮间带低潮区至潮下带44 m深的泥质海底,产量较大。波纹巴非蛤贝壳美丽、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食用贝类。经多年研究和中试试验,漳州市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已日趋成熟,并成功培育出不同规格的巴非蛤苗种。为进一步实现波纹巴非蛤规模化人工育苗,提高全市巴非蛤育苗技术水平,2014—2017年,作者跟踪研究了漳浦和云霄的多个巴非蛤育苗场室内水泥池育苗技术,从亲贝选择与促熟、催产与孵化、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培育等方面进行概括,并提出几个育苗关键因素,归纳出一套适合漳州市的波纹巴非蛤水泥池苗种人工培育技术,以期为当地巴非蛤育苗从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育苗技术

1.1 亲贝选择与促熟

从自然海区获取波纹巴非蛤,宜选择壳长规格4.5 cm以上的个体用作亲贝,要求其壳色鲜艳,外形完整,活力强,无疾病感染,性腺发育良好。

一般选择海区自然成熟的个体用作亲贝,直接用于催产,但在特殊情况下海区亲贝发育不良时,可在虾池进行亲贝蓄养促熟,虾池应为泥质底,蓄养密度不宜过高,宜为 100~150 ind/m2。要求水温24~28℃,海水盐度28~34,同时确保水中饵料充足,一般促熟1周左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1.2 催产与孵化

1.2.1 催产 取自自然海区或蓄养促熟的成熟亲贝,用自来水洗刷干净,再用淡水配制的1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10 min,然后均匀散开放在自制的网木片上,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根据通风条件、气温和亲贝活力情况,阴干时间 3~8 h,以大多数亲贝壳微张开约0.3 cm、壳内积水晾干为准。将阴干后的亲贝装入圆柱形网笼内均匀铺开,以亲贝厚度为1~2层为宜,悬挂在催产池中,大量充气刺激促产。催产池水深1.0~1.2 m。

通常2~3 h后亲贝就开始排放精卵,再经2 h后可达一个排放高峰期,高峰期一般可维持1~2 h,等池中精卵细胞数量不再增加后,就应该把亲贝移出催产池,防止亲贝滤食精卵,即亲贝流水刺激8~9 h后就应该离池处理。

1.2.2 孵化 孵化密度约为5~8 ind/mL,保持池水温度为28~30℃,海水盐度30左右,微充气孵化,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从受精卵孵化成D形幼虫时间约为12 h,此时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D”形幼体,再培育12 h左右即可用300目筛绢网收集至培育池进行浮游幼虫培育。

1.3 浮游幼虫培育

1.3.1 培育条件 一般为室内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0~25 m2,池深 1.0~1.5 m,使用前需消毒处理,如使用20~25 mg/L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培育池所在育苗室应为弱光环境,可有效遮挡雨水和阳光。

幼虫培育用水为2次砂滤海水,进培育池时需再经棉花棒过滤,海水水质条件应符合GB 11607-1989和GB 3097-1997标准要求。水温控制范围在25~28 ℃,盐度范围 28~30,pH 值 7.8~8.6,光照500~2 000 lx。

1.3.2 培育密度 幼虫培育密度随幼虫发育而逐步降低,D形幼虫控制在 4~5 ind/mL,至壳顶幼虫培育密度为 2~3 ind/mL,高水温月份需要适当降低培育密度以降低病死率,低水温月份可适当增加密度以提高培育池利用效率。

1.3.3 水质调控 育苗过程中水质调控最常用方法就是充氧和换水。培育池中要保持充足的氧气,采用散气石进行连续充气增氧,D形幼虫期充气量不宜过大,以水面呈微波状即可,随着幼虫发育可逐步增大充气量。

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幼虫早期每次换水1/3,逐步增加到幼虫后期的1/2。换水时控制温差在±2℃,控制盐度差在±2之间,每次换水均要用棉花棒过滤,并使用5 mg/L的EDTA-Na2以缓解重金属毒性。2~3 d倒池1次,倒池后的新水需使用10 mg/L的EDTA-Na2去除重金属。

1.3.4 饵料投喂 以金藻、角毛藻和扁藻为主,投饵量根据幼虫密度、发育期和饵料种类适当调整。幼虫早期投喂叉鞭金藻 1×104~5×104cell/mL,后期增加到 5×104~10×104cell/mL;当大多数幼虫发育至壳顶幼虫期后,可开始加投喂扁藻,密度约0.5×104~2.0×104cell/mL。投喂混合饵料效果更好。注意投喂的饵料要新鲜,严禁使用老化藻液,投饵前1 d应停止在藻液中施肥。

1.3.5 附着基处理及投放 浮游幼虫发育9~11 d会逐步开始附底生长,需提前准备附着基,附着基选用海区无污染无异味海泥,运到养殖场晒干后备用。使用时将海泥用淡水浸泡散开,用150目筛绢过滤,然后用开水浸泡,冷却后均匀泼洒至备用池,投放量约为 100 g/m2,静置 1 d待水体清澈后可用于浮游幼虫附底。附底后的幼虫称为稚贝。

1.4 稚贝培育

1.4.1 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结构同浮游幼虫培育池,培育用水处理也相同。稚贝培育需采用附着基,即用底泥培育,底泥准备及处理方法同上,但底泥投放量可稍微增加。

1.4.2 培育密度 稚贝培育早期密度以2.0×106~3.0×106ind/m2为宜,培育后期当稚贝长至约1 mm时密度应控制在5.0×105ind/m2以内。

1.4.3 饵料投喂 饵料以人工培养的扁藻、角毛藻为主,金藻配合,每天投饵4次以上,投饵量为扁藻0.5×104~1.0×104cell/mL,角毛藻或金藻 5×104~10×104cell/mL,投放混合藻类效果更好。投饵量视摄食和水色情况进行调整。

1.4.4 稚贝日常管理 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换水50%~100%,每5~8 d倒池1次,倒池时测量并记录每池稚贝的壳长和总重量,同时也要做好水质监测、投饵管理等生产记录。

1.5 室外培育

当稚贝在水泥池培育到2~4 mm时,如果继续水泥池培育,饵料需求量剧增,饵料供应将变得非常困难,此时需将其移到室外土池或潮间带进行中间培育。出苗时用60目筛网收集稚贝,滤除底泥和杂质,经规格测定和计数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中间培育至大规格苗种。

2 育苗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

2.1 亲贝质量

苗种培育从亲贝开始,获得优质的成熟亲贝,育苗工作就成功了一半。由于波纹巴非蛤属浅海底栖贝类,其特点为分散式排放且多批次产卵,在繁殖盛期,性腺成熟的亲贝易受外界刺激而流产,如大小潮、极端天气、暴雨台风等的影响,较难获得成批成熟的亲贝,因此进行催产的亲贝产卵量少,且受精卵质量不高。获得性腺成熟的亲贝是开展巴非蛤苗种培育的前提条件。遇到亲贝性腺发育不佳时,可以采取在富含藻类的虾池中进行亲贝蓄养促熟,以便获得性腺成熟的亲贝,保障育苗工作顺利进行。

2.2 生物饵料

活的单细胞藻类饵料始终被认为是双壳贝类幼虫和稚贝的最佳饵料,单细胞藻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幼苗的成活率,因此活的单细胞藻类培养对于贝类育苗的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育苗过程中,球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菱形藻、扁藻若能合理搭配使用,能取得良好的育苗效果。另外,亲贝促熟阶段的饵料供应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好的饵料可以更好更快地促熟亲贝,以便获得成熟度高的亲贝,更能产出优质的后代,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因此,生物饵料是提高育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能否获得好的生物饵料是巴非蛤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

2.3 附着基

波纹巴非蛤苗种同大多数双壳类贝类一样,幼虫浮游期过后都要变态并附底。附底使用的附着基一般使用海泥,海泥要取自无污染海区,取回后需经多次淘洗、曝晒,并用淡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用150目筛绢过滤,最后煮沸后冷却备用。经过以上操作可以很大程度除去有害病菌,给刚附着的巴非蛤稚贝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稚贝附着成活率,进一步保障育苗成功率。

2.4 水处理

水处理通常可分为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方法。海水的物理处理法通常有沉淀、筛绢网过滤、砂滤以及曝气等,这个方法用的很普遍,育苗场基本都能做到。化学方法主要采用氯处理,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方法,它可以消除敌害和病害的影响,但需对余氯进行处理。另外,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贝类的胚胎和幼体幼虫发育影响较大,育苗用水重金属离子含量要求不超过指标,如果超过指标,为防止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可在育苗用水中加入EDTA-Na2盐以螯合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育苗过程中,不仅育苗用水要处理好,藻类培育的用水也同样重要,尤其是一级、二级藻类用水和催产、孵化、浮游阶段的前期育苗用水,只有水处理工作做好了,育苗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猜你喜欢
催产波纹饵料
香饵
香饵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双针刺疗法联合米索前列醇在118例孕足月产妇催产中的应用及对产妇宫颈成熟的影响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