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四清,陈志科,霍晓宏,王彦力
选课走班是对传统教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它为学生自主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但是选课走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资源配置是一个重要的条件。[1]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2]学校的资源配置,是指学校如何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不同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提高学校教育与教学的效率。学校的教师资源(人力)、教室资源(物力)及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财力)等如何配置,才能极大地提高高中选课走班的效率?学校资源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改革的成败。
天津市教委《高中学生“选课走班”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天津市高中学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选课走班。[3]选课走班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出特点,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选课走班实行得好坏,直接影响高中课改的效果。为了了解天津市选课走班的状况,我们对天津市高一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天津市选课走班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天津市相关部门制定高中选课走班的政策提供参考。
采用自编《天津市高中选课走班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26题(包括人口学因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关于选课走班的学生管理状况、关于选课走班的资源状况、关于选课走班的评价问题及选课走班的政策状况,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10所中学高一教师。这10所中学分别是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静海唐官屯中学、杨村一中、塘沽一中、塘沽十三中、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静海王口中学、芦台一中、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和华晨中学,课题组也分别对以上10所学校的负责人就选课走班的问题进行了访谈。发放问卷680份,回收510分,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468份。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因素详情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因素 N=468
续表
数据统一采用SPSS20软件统计处理。
选课走班的资源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教师资源(人力)、教室资源(物力)和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财力)。
1.实行选课走班的障碍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选课走班的障碍”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的数量不够”,占69.4%;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室的数量不够”,占55.7%;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应用新的数字化工具”,占38.5%;排在第四位的是“教师的管理能力不强”,占20.6%;排在第五位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强,不能胜任所教课程”,占8.6%;排在第六位的是“其他”,占5.6%;排在第七位的是“教师的师德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占5.1%。
2.高中选课走班后,教师哪方面的素质最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认为高中选课走班后,教师的“讲课水平”的高低最重要,占37.0%;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占19.7%;排在第三位的是“心理素质”,占19.2%;排在第四位的是“师德水平”,占14.5%,说明教师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讲课水平,他们认为教师讲课的好坏直接影响选课走班的效果。
1.如何解决教师不够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认为解决教师缺编的方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加本校教师指标”,占45.8%;排在第二位的是“区管校聘”,占29.9%;排在第三位的是“外聘教师”,占14.8%;排在第四位的是“本校教师改行”,占8.2%,“其他”,占1.3%。
2.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回答“完全能满足”的占28%;回答“大部分能满足”的占66.9%;“大部分不能满足”的占4.7%;“完全不能满足”的占0.4%。
3.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48.5%的教师认为要到“校外参观与学习”;24.0%的教师认为要进行教研组研讨;13.9%的教师认为要做“自学与反思”;12.9%的教师认为要进行“校本培训”;“其他”占0.7%。教师们普遍认为校外参观与学习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方式。
4.教师的师德水平能否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回答“完全能满足”的占42.8%;回答“大部分能满足”的占55.3%;回答“大部分不能满足”的占1.3%;回答“完全不能满足”的占0.6%。
5.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44.5%的教师认为要进行“自学与反思”;30.9%的教师认为要去“校外参观与学习”;16.9%的教师认为要进行“校本培训”;6.3%的教师认为要进行“教研组研讨”;“其他”占1.4%。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学与反思是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44.1%的教师认为可以采取“共享教室兼作教室”;21.8%的教师认为“增加临时教室”;19.6%的教师认为可以“专用教室兼作教室”;13.1%的教师认为用“实验室兼作教室”;“其他”占1.3%。大多数教师偏向于用共享教室、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等兼作教室。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回答“完全启用”的占21.7%;回答“大部分启用”的占47.2%;回答“大部分没有启用”的占21.3%;回答“完全没有启用”的占9.8%。说明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没有启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
本调查表明,教师认为“选课走班的障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教师的数量不够”(69.4%),“教室的数量不够”(55.7%),“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应用新的数字化工具”(38.5%),说明在高一年级学生实行选课走班后,教师的配备、教室的配备明显不足,还有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能适应选课走班的要求。高中选课走班施行后,学生要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六门课中,选三门参加高考,由于学生选择的多样性,无疑会增加班级的数量,对教师的数量要求也会增多,因此会出现教师不够用和教室不够用的问题。在与学校的个别访谈中也提到了这些问题。还有在高中选课走班后,会采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对学生进行管理,无疑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提高了,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等因素,会感到自己的信息化水平不能适应选课走班的需求,无疑也会增大教师对学生选课走班的心理压力。
在调查“高中选课走班后,教师的哪方面素质最重要”时,教师们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讲课水平”的高低(37.0%),教师的“信息化水平”(19.7%)和教师的“心理素质”(19.2%)。说明教师们非常重视讲课水平,他们认为教师讲课的好坏直接影响选课走班的效果。在学生选课走班后,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还是教师的讲课水平,因此教师认为教师讲课水平的高低在教师的素质里最重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使用,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它在教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选课走班后,在教学管理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导师制”,各科教师都可能变成学生的导师,教师不但要负责讲课,还要负责对学生的指导,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心理素质的好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教师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针对在访谈中发现的教师不够用的问题,我们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教师们认为解决教师不够用的问题,主要的方法是“增加本校教师指标”(45.8%),“区管校聘”(29.9%)和“外聘教师”(14.8%)分别排在第二、三位。教师们认为增加本校教师指标是解决教师不够用的主要方法,区管校聘和外聘教师是解决在选课走班过程中教师不够用的次要的方法。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校也主张增加学校教师的指标,也有的学校采取聘请校外研究生的方式,为学校的相应学科代课,在研究生上课之前,专门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某学科缺编的问题。与有关的研究结论一致。[4]
“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回答“完全能满足”和“大部分能满足”的分别占28%和66.9%;“大部分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的分别占4.7%和0.4%。总的看来不能满足的占5.1%,说明学校有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需求。因为学生选课走班后部分学科教师缺编,部分学科教师还有剩余,让剩余的教师去教缺编教师的课,很显然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能满足这些学科的需求;还有即使是教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有的教师由于不重视自己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吃透,不能掌握课程的重难点;有的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等等,最后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认为要到“校外参观与学习”的占48.5%,认为进行教研组研讨的占24.0%,认为要“自学与反思”的占13.9%,认为要进行“校本培训”的占12.9%。接近半数的教师认为校外参观与学习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的方式,另一半的教师认为“与其他教师研讨”“自学与反思”“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
关于教师的师德水平能否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需求,教师回答“完全能满足”和“大部分能满足”的分别占42.8%和55.3%;回答“大部分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的分别占1.3%和0.6%。由此看来教师的师德水平绝大多数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1.9%的教师的师德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们认为要进行“自学与反思”的占44.5%,认为要去“校外参观与学习”的占30.9%,认为要进行“校本培训”占16.9%,认为要进行“教研组研讨”的占6.3%。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学与反思”和“去校外学习与参观”是提高教师师德水平的主要方式。
如何解决教室不够用问题,我们也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教师们普遍认为用其他教室兼作教室是解决教室不够用的主要方法。可以采取“共享教室兼作教室”(44.1%),“增加临时教室”(21.8%),以“专用教室兼作教室”(19.6%),用“实验室兼作教室”(13.1%),大多数教师偏向于用共享教室、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等兼作教室,这样不但提高了其他教室的利用率,也节省了学校的开支,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这与有关研究一致。[5]
在调查“学校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启用”时,教师回答“完全启用”和“大部分启用”的分别占21.7%和47.2%;回答“大部分没有启用”和“完全没有启用”的分别占21.3%和9.8%。总的看来还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启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个别访谈发现,有的学校没有启用数字化管理系统,与学校的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能力购买相关的信息化设备有关。如果缺乏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不但会影响对学生的管理,也会影响到选课走班的效果。
天津自从2017年的下半年开始实行选课走班,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也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要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这对中老年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教师去校外学习与参观,或参加各种提高教学与信息化水平的培训,组织教研组教师就教学的某个专题进行研讨,等等,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信息化水平,才能适应高中学生选课走班的需求,才能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息化水平,才能提高选课走班的教学效率。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水平能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需求,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的师德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也成为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自学与外出学习的时间与机会,比如一周让教师有固定的时间自学与反思,或每学年有固定的时间学校资助外出学习,参加各种提高教师师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培训,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高中学生选课走班后,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教师不够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也发现,教师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学校的教师指标,以解决教师不够用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区管校聘“的形式,解决教师不够用问题。就是这些教师由区里统一管理,如果学校教师不够用,可以采取由学校聘用教师的形式,还可以采取从校外机构聘用教师的方法,如从社区聘请退休教师,以实现教师的老有所用,还可以从大学的相关专业聘请研究生给学生上课,研究生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要经过相关知识的培训,以解决教师不够用的问题。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聘用教师,都要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前提条件。
调查中发现,高中生选课走班后的第二大障碍就是教室不够用,解决的办法除了增加一些临时教室以外,最主要办法就是用共享教室、实验室、专用教室兼作教室,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共享教室、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开源节流的方法无疑会减少学校不必要的开支。
加强高中学生选课走班的管理,无疑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学生选课走班必备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为了便于学生管理的电子班牌,学生电子手牌,学生选课的电子信息系统等,这些都是实现学生选课走班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有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具备这些设施,无疑会对学生的选课走班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一是有关部门对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落后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办学的硬件水平,使学校建立相应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班牌、手牌等硬件设施,为选课走班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利于学生选课走班后的管理。二是学校本身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校办工厂等创造的经济效益,增加学校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硬件投入,为中学生的选课走班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