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骥飞
有效教学其实就是指一种不低于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在课堂中干扰实际教学效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若要完成所设定的教学内容,就应该针对课堂的宏观结构、教学法、实践教学等几个层面分别入手,对心理学课堂进行创新调整,如此才能提升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在心理学科目上的切实能力。
师范院校旨在培养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教育教学人才,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这不但需要学生在专业层面上拥有高阶性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在一些与专业区分开来的其他专业中,也需要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完整地将在校所学经验和教育方法灵活应用。众所周知,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情绪、调整课堂气氛等。教师具有成熟的心理学应用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明确学生所想、引导学生所做、带动学生参与等必要的教学步骤。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实属师范类院校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然举措。
在有效教学的核心观念中,重视学生所想和关注学生需求是重点内容。而目前师范院校在编制心理学课程内容和选定教材时,往往都过于平面化和统一化。心理学理论课的设立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为了给心理学初学者科普基础的心理学专业内容和各个理论的基本含义;其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实践类教学科目的同时,也能通过心理学所学内容,对其他科目有多面性的深入了解。
例如,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端正自身的样貌体态,在提问学生时的手势要五指并拢等。这些很简单的动作规范其实都能够用心理学来解释:五指并拢会让被引导者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使其能够更加专注地听取手势后的话语。因此当学生能够将心理学与教学课程有效结合时,就能通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逐渐形成有独特心理学意义的自我教学习惯。
而目前心理学理论课程的设立并没有注重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内容需求,从教材结构即可看出,在整个心理学的教学规划中,以“理论解释”为内容的版面占据60%以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教师的讲授,而多数学生的心理学受教需求都比较偏向于实例教学或实践教学,当学生在自主性和受教需求方面无法得到满足时,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在师范类教学科目中,多数教师都会将课堂结构设置为“3+7”模式,即30%的理论讲授和70%的实践内容。考虑到心理学课程在理论理解上比较有难度,正常情况下心理学教师都会将理论讲授时间至少设定为40%左右。但从目前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实际结构中可看出,多数教师在讲授理论环节时,都对自身的教育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观念,即使在教学准备中设定了时间比例,也不会按照预定的时间结构进行控制。而当学生在教师随机分配的教学时间下进行学习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疲惫心理。
在现有的心理学实践课堂中,教师对于“实践”教学方法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提问的形式,认为心理学的实践教学无法在课堂中进行模拟。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教育思想,因为实践课程和有效教学都比较注重学生在自我教育上的需求,而课堂提问就是将学生限制在了理论课的思维环境中。[1]当学生参与真正有效的心理学实践教学时,其无法从教学形式的角度真正理解理论内容的实际价值和应用方式,难以将心理学所学内容与其他专业科目内容相联系,使其所学内容成为固化的“理论思想”,只能应付考试而无法被切实应用。
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不但能够在课堂中明确教学目的、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及时间,还能够在教学结束后及时对课堂效果、个人教授效果、学生反馈效果进行整合和反思。但目前多数心理学教师都没能真正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填写教案时也只会泛泛地写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积极性不高”等敷衍内容。而当教师真正在心理学课堂中产生一些教学方面的误差而引发学生教学反馈较差时,若教师不自知或不在意,就会令学生直接对该教师的课堂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继而直接降低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因心理因素无法在课堂中吸收知识。而学生的这种负面体会和负面情绪若长期都未能被教师察觉,那么教师就不会真正从尊重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整个课堂就会沦为一种完全被动、仅以讲授为核心的“沉默课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加上师范院校学生的自由度比较高,就会不断有学生在心理课上选择逃学、不听讲等行为,直接将心理课的有效性降至低谷。
要想让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教师就必须要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深刻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实际案例中将其妥善应用。例如,对待某一种突发性事件应该使用何种心理干预方式,在收到学生不同的信息反馈时该如何应对等。突发性事件都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反应,如若无法妥善处理,就必然会对其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但在当下,多数高校在安排心理学时长时都并未充分考虑到其重要性,基本是在某一学期开通课程,且多为一周一节。教师即使已经做好了详细的教学方案,也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参与心理学理论课程的时间会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永远停留在浅层次范围内。同时也会减少学生参与案例实践的时间,进而令学生无法有效掌握与事件对应的心理干预方法,无法通过完善的实践来验证自身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想法看法。从上述问题来看,教学时长不足明显会降低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提升有效教学的质量,师范院校有必要针对时长问题出台解决方案。
当前各个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学教学素材多为国外引进,我们承认国外一些心理学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确要相对优于国内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但中国国情特殊,国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并不会完全与外国人一致。因此当高校直接使用外国心理学教学素材时,难免会与国内大学生的思想形态产生冲突。[2]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很难在面对本国学生时仍旧可发挥切实的心理引导作用。故坚持使用外来的心理学教材必然会降低高校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力建立本国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各个高校无论是从提升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的角度,亦或是配合国家宏观要求的角度分析,高校都应该立即更新心理学所选教材,以免持续降低心理学教学有效性。
现有的师范院校心理学理论课中,教师大概有10分钟的时间来介绍单元理论的主创者和提出思路,而这些理论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行理解和背诵。因此在因势利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应通过简单的理论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对概念内容进行学习。而后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实例的选用中尽量脱离固定化的课本内容,可以自行编撰一些更加贴近实际的,符合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的对应反应时,教师就可列举几种比较典型和贴合实际的对应方式。以学生课堂走神为主题,教师可以在不讲解任何主思路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以心理学为主的引导对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予以学生当即的自由走动权,也可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利用教室里事先准备的“教学教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心理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后教师应该综合学生在完全自主情况下的对应思路,反向利用心理学理论再次对学生进行对应方法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要不断强调课堂理论所学内容。[3]
所谓自由度是指减少师范学生在心理学课堂中的束缚性因素。在师范院校中,学生拥有极为明显的未来就业指向,也就是参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师范院校中,学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模拟课程属于完全必修内容。教师为了提升心理学课堂的有效性,除了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外,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关注学生的情商,如此才能在符合学生受教思维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心理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首先,多数学生在受教过程中都比较偏向结构性强、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减弱,强化主讲内容的整体结构。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阶段列出整节课的教学大纲,而后在课堂中联系大纲和学生的对应内容,以板书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在学生要应对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一些既定的心理对应选项外,还存在着一些突发状况,而心理学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应急心理对应能力,就要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内容中来。当教师根据某种心理环境因素提出案例时,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阐述几种过程类似的实例内容,进而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思考的情况下,完善应对措施,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真正收获到经验和知识。
反思是一个人根据现有能力水平高效提升自我的必然手段,而在心理学课堂中的教学反思应该分为两点。
其一是教师应对自身教学预设方案进行反思。因为教学方案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完全可以在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例如,在预设的板块衔接中,教师一般都会预判学生的对应反应,而当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对应反应出错时,教师就必须进行反思,思考是学生思想上的因素还是自身方案的设定思路有误,一旦误差点出现在教师身上,教师就应及时对该种预设思路进行改良。[4]
其二是教师应对课堂互动过程进行反思。在有效教学的核心思路中,教师的整个主讲过程都应该以学生的想法、看法为主,要尊重学生、接近学生。因此当教师明确可知自己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不多时,就要及时反思学生是否能在现有教学模式中有所收获。一旦答案为否定,教师就应立即对课堂现有结构进行调整,尽快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所得。
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心理学教学的时间占比。具体的方法可分为两点,其一,沿着既定的教学规律进行放大,即保持一周一节的教学频次,尽量不干扰其他课程的既有结构,但需要延长教学时间,如在大一、大二阶段均安排心理课程。[5]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在延长时间的前提下,深入地去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其二,使用翻转课堂形式。使用翻转课堂形式可以不增加实体课程中的时间占比,但可以将所有的实体课程形态都变为以实践为核心,继而提升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使用翻转课堂这一形式需要高校内的心理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优势,并且需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因此当高校决定使用翻转课堂形式来提升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性时,可以对心理学教师进行培训,在保证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好从录制到上传的一系列工作时再彻底应用这一形式。[6]
在重新选择心理学教材的进程中,高校的教研团队或教育管理团队应该对当前心理学界应用频率较高的书籍进行调查。务必要选择一组既具有教学价值又具有心理学理论价值的书作为教学素材。在选择教材时,教学人员可以使用发散思维。例如,分别选择对象不同的教育类书籍,如面向基础教育阶层学生的心理干预辅导书,面向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干预教材以及面向社会人群的知识教材等。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其在未来的工作领域中不但要面对自己的学生,并且这些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可能具有不同的心态,还要面对学生的家长、单位同事等。对待不同的人,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分析方法和引导方法才能做到有效应对。因此高校便可以针对该思路进行深入研究,争取为学生选择多种心理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多面性思维。同时,高校还可以在多本教材的基础上,开通以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学选修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自主选择的情境下完成对心理学的多样化学习,继而高度充实自身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