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林 琼 顾 岚 唐国荣*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江苏 南京 214023)
随着无痛技术在儿童消化内镜诊治中的应用,结肠镜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儿科临床,使儿童下消化道疾病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疗[1]。现将我院2008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281例儿童无痛结肠镜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281例患儿中男性174例,女性107例。年龄最小10月,最大18岁。其中10个月~3岁者9例,4~6岁者37例,7~14岁者120例,15~18岁者115例。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便血者129 例;腹痛者59例,腹泻者58例;便秘者27例,其他8例(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发热等)。病程1 d~3年。
1.2 检查方法。①入院准备:入院时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初步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继而评估是否符合儿童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的适应证;排除结肠镜检查禁忌证。医患沟通,让患儿家长充分了解结肠镜检查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完善静脉麻醉和结肠镜检查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组合、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心电图、肝肾功能、胸片等,必要时定血型,交叉配血(备用)。检查前1 d流质饮食,举行儿童消化科、普外科、麻醉科、护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术前讨论。②肠道准备:本组患儿<18月龄者6例,口服乳果糖溶液;>18月龄者275例术前3 d开始服用乳果糖溶液、进食无渣半流饮食,术前1 d流质饮食。所有患儿检查前日晚上18:00开始饮用番泻叶茶水,20:00后禁食,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检查当天清晨6:00开塞露通便2次,随后予温0.9%氯化钠溶液清洁灌肠2~3次,直至解出粪便为清水为止。灌肠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操作中密切观察,警惕意外和水电解质紊乱。a.肠道清洁度评分: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进行评价[2],清洁程度分为4级,对应0~3分表示,将肠道分为3个部分:左半结肠、横结肠、右半结肠,分别进行评价,总分为3段评分之和,最高9分,评分<5分提示肠道准备不满意。b.检查前器械准备及麻醉:采用日本Olympus260电子结肠镜。肠镜室内备供氧装置,多功能监护仪,气管插管及抢救药品等以防意外。麻醉医师静脉麻醉并进行全程监护,术中面罩吸氧,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③操作方法:采用左侧屈曲卧位进镜,双人操作,循腔进境,不进则退,手法轻柔。退镜时仔细观察,进退有度,以防遗漏小病灶,边退边抽气,以降低术后腹胀发生率。结肠镜下发现肠息肉,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予高频电凝电切、氩离子凝固、尼龙绳套扎或活检钳钳去切除,部分息肉摘除后予钛夹封闭创面。切下息肉送病理检查。④术后处理:诊断性结肠镜检查术后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2 h,完全清醒后停止吸氧监护,开始无渣半流饮食,次日即可出院,恢复检查前的饮食。结肠镜下息肉摘切除术后,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至次日查房后再予停吸氧、监护,流质饮食、卧床休息、住院观察3 d出院,半月内无渣半流饮食、禁食粗纤维和产气食物、避免剧烈运动。
2.1 无痛结肠镜诊断结果:281例患儿进行了286次结肠镜检查,其中5例因肠道准备不满意再次肠道准备后完成检查,内镜下共155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155/281,55.16%),其中结肠、直肠息肉89例(89/281,31.67%),炎症性肠病21例(21/281,7.47%),直肠结肠炎22例(22/281,7.83%),回肠末端炎13例(13/281,4.63%),肛裂和肛窦炎各3例(6/281,2.14%),痔疮2例(2/281,0.71%),回盲部肿瘤2例(2/281,0.71%)。结肠息肉病例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未见异常病例为126例(126/281,44.84%)。
2.2 无痛结肠镜诊断与临床症状分析:见表1。
近年来无痛结肠镜在儿童消化道疾病诊治中获得广泛应用,肠道疾病诊治水平相应提升,尤其是原因不明的反复便血、慢性腹泻、腹痛、消瘦等症状的疾病诊治[3]。本组281例患儿均在麻醉医师配合下进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检查过程中患儿处于睡眠状态,肠道松弛,视野清晰,降低了漏诊率,缩短了检查时间,规避了由于患儿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而产生躁动、挣扎等导致出血、穿孔等并发症[4]。本组患儿无1例发生麻醉意外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无痛结肠镜检查后患儿苏醒时间短,无痛苦,验证了无痛结肠镜在儿科疾病中诊治的可行性[5]。
表1 无痛结肠镜诊断与临床症状分析[n(%)]
优质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可以降低漏诊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首次结肠镜检查完成率98.2%,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结肠镜检查的完成率为77.5%~97.6%[5],其影响因素有麻醉方式、操作技术、肠道准备情况、结肠镜适应证的选择以及患儿年龄等因素,本组未完成的病例主要原因是肠道准备不满意中止检查。本组病例肠道准备,6例(<18月龄)采用乳果糖、温0.9%氯化钠溶液灌肠的方法,评分均>5分,肠道准备均满意。275例(>18月龄)采用乳果糖、番泻叶、温0.9%氯化钠溶液灌肠的方法,3例肠道准备评分<5分,不满意。本研究总肠道清洁满意率为98.2%,高于文献报道的77.0%~93.3%[7],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是不错的肠道准备方法,值得推荐。
本研究281例患儿接受结肠镜检查,确诊率达55.16%,其中息肉的检出率占首位,31.67%,依次为直肠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末端回肠炎、肛周疾病等。确诊率和疾病谱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经分析可能与患儿年龄因素、病例的指征选择有关[8]。本研究中,肠息肉绝大多数集中在直肠乙状结肠,故儿童结肠镜检查深度不强调全结肠检查,主要以左半结肠检查为主。怀疑右半结肠疾病或回肠末端病变(如克隆恩病等),若进镜顺利,则应全结肠检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进入回肠末端检查。本组结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89例,均在结肠镜下行息肉摘除治疗,避免了再次外科住院手术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儿科患儿中常主诉腹痛、呕吐、腹胀、便秘、便血、消瘦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对于慢性腹痛、慢性便秘、反复便血、消瘦等患儿,常规检查无特殊时,无痛结肠镜检查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意义。因此无痛结肠镜非常适用于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治,值得临床推广。
结肠镜检查对儿童下消化道疾病,尤其是直肠、结肠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对反复便血、慢性腹泻、腹痛等患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儿科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需要,尽早无痛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结肠镜操作仍存在一定风险,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优质的肠道准备,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不断提高消化内镜医师技术,使结肠镜检查技术更好地为儿科临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