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房 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有别于成人,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教学中表面上的“快”其实暗含隐患,不遵循教育的规律,盲目的“揠苗助长”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和挫折,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一,高效课堂极端化:部分教师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强求教学过程流畅,一切必须要与预设相符,遇到课堂中不同的声音则无视或打压,这样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没有来得及吸收就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基础知识无法消化和巩固,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体验。
第二,自主探究形式化:在课堂观察中,经常会发现教师设置的自主环节常常是“伪探究”,一到探究就匆匆走个过场草草了事,最终的结论生成仍是由教师来完成。此外,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意识不强,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依据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同时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多个预设,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在遇到课堂中与预设不同的声音时要立即转换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使小组讨论高效化。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自主先学,在课前对课程内容有事先的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提出和发现有深度和针对性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尽可能作相关的拓展阅读,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拓宽思维,这会使讨论更加丰富,思考角度更新颖。
【片段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练习题)一个小组的4个同学两两比赛掰手腕,一共要比赛多少次?(用你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所有可能性)
师: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生1: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那你们就来试试,各个小组赛一赛,记住比赛的过程中要记录各种情况,待会儿汇报,开始吧!
生1:(实物投影展示)我们组将每一次比赛的选手姓名都记录下来,一共6次。(见图1)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列举方法吗?
生2:(实物投影出示)我们采用的是连线法,将姓名分别写出来,每比赛一次就将这两个选手的名字连起来,这样每条线表示一场比赛,有几条线就有几场比赛。(见图2)一共有16次比赛。
师:用一条线表示一场比赛,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3:应该是可行的。
师:如此简便可行的办法在使用的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5:自己不能跟自己比赛啊!
师:(面向生2)他提出意见了,怎么办?
生2:那就把同样名字之间的线擦掉。(见图3)
师:这样是不是就万事大吉啦?
生6:我觉得还不行,这里面有些比赛重复了。
师:怎样优化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小组讨论)
生6:(走向实物展台)可以像这样只列4个名字,每两个名字间连线,这样就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了。(见图4)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思考:此环节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从游戏体验到自主列举,再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没有急于指出对错,“慢”了一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对比、探讨,再根据学生的汇报不断进行点拨、提炼、归纳、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本节课注重给孩子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获取知识,相信这样的探究过程一定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
【片段二】圆的直径就是两个半径?对称轴是直径吗
师:什么是直径?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1:直径就是两个半径。
师:有问题吗?
生2:我认为他说得不够妥当,两个半径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不是直径。
师: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3:圆的对称轴就是它的直径。
生4:他的说法有问题,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直径是一条线段,不能对等。
师:如何准确地描述直径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归纳结论。
生5:我们小组认为直径是圆里面最中间的一条线段。
师:如何描述最中间?
生6:经过圆心的肯定就是中间的啦!师:补充得不错,还有需要补充的吗?生7:我感觉他(生5)只讲明了线段,但没有说清楚线段的端点,应该是线段的两端都在圆上。
师:现在尝试着把刚才的补充加进原来的观点中,小组内再互相说一说。(小组讨论)
生6: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思考:教师在讲解直径的概念时“慢”了一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直径,没有忙于指出问题、给出答案,而是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慢一步”挑明,最终达成共识。在交流中生成,这样的设计相比直接出示直径的定义,更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直径的概念,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说:“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鸟儿不会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快些孵化出来,而是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慢一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把知识有效地“学进去”,把思考的过程充分地“讲出来”,让课堂自然生成,师生共享“呼吸一般自然”的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