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
摘 要: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态度和能力,从想象力、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思维;挖掘潜能
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感染力、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审美教育,音乐用欣赏来感知美,用演唱或演奏来表现美,用作曲或创编来创造美。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教师应有创新的态度、具有创新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是个有创新精神的人,他应该多方寻找突破口,不循规蹈矩,要主动突破教材框架、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拓展教材外延,不被常规的教学思维束缚,才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歌唱、创编等诸方面做出创造性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行之有效。
二、从三个方向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现状并突破常规思维,用新的方法或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解决问题,并得到崭新的见解和提高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根本。首先要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演唱中自己理解音乐。教师也可以从音乐要素入手,利用音乐的模糊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我在欣赏教学《蜜蜂过江》时,先不出示音乐标题,让学生听蜜蜂、大江两个音乐主题,并根据两主题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不同乐器的音色、音域的高低变化发挥自己想象、联想音乐要表现的形象或情绪。学生在列表对比音乐要素,分组讨论后所给的答案多种多样:飞翔的小鸟——肆意的狂风;轻舞的公主——恐怖的妖魔;欢乐的牧童——凶恶的狼群;轻快——暴躁等。这时学生对音乐的形象和情绪都已明了,我要的想象力学生也已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再点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要表达的思想。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很多学科由于答案较确定,在教学中更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观察力、主动性就相对缺乏。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而音乐的可变性、多变性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學歌曲《青春舞曲》时,让学生尝试用快和慢两种速度来演唱歌曲并感受音乐情绪发生的变化:学生很明显就感受到轻快的演唱,歌曲情绪为充满活力的、富有朝气的;而较慢舒缓的演唱,则变为线条优美的、充满想象回忆的,两种情绪是截然相反的。我乘胜追击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其他变化的速度来演绎歌曲?”结果学生的演唱太丰富:有前慢后快,有前快后慢,还有一段快一段慢,快中用渐慢,慢中用渐快等等各种组合,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也就各有差异。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3.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把问题的解决不特定在一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信息,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找到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音乐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正好与这些特点相吻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创造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如我在教学“节拍强弱关系”时,除了让学生听辨2/4(强弱),3/4(强弱弱),4/4(强弱 次强弱)等拍子的常规强弱规律,还让学生听辨强音位置发生改变的音乐。第一种是流行歌曲伴奏中规律性强音位置变化,2/4拍变为(弱强),4/4拍变为(弱强 弱次强),这种变化增强了音乐的动感、提高了活性;第二种是节奏型中的规律性强音位置变化,如探戈节奏(弱 弱 弱 弱强),这是因探戈舞步动作的需要而改变的;第三种是现代音乐中强音无规律地改变位置,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段音乐,作者用不协和音及强音位置不规律改变的粗野节奏来表现史前孤寂山谷中青年沉重踏步的舞蹈,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通过以上几种变化听辨,再让学生自己改变强音位置来练习节奏,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是我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和体会,期待有经验或有深入研究的同行能指出不足及提出高宝贵意见,以便我今后教学时更好地实践和学习,并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我们一起为高效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