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荣欣
摘要: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学生对语文阅读存在畏难情绪,平时回避阅读,考试害怕阅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是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的亟待解决的关键,也成为其他学科学科思维和能力突破的瓶颈。那么,构建一个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信心满怀地教学的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的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引导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让阅读量小、阅读能力低的初中学生,进入喜爱阅读甚至渴望阅读的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动力,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继而坚持阅读,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利用文本的美,吸引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更是值得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我们应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和兴趣的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从而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前可作如下引导:“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苏州美在哪里呢?美,当然美在那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苏州园林?那有啥好美的?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感受苏州园林那无与伦比的美吧!”引导之美,美在期盼,期盼着园林的美;课文之美,美在文本,美在语言;带着期盼的阅读,览园林之美,享阅读之美。这样的引导,这样的美文,能不爱阅读?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的阅读,老师可以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轮流阅读,然后互相给以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进行阅读比赛,看谁读的多,读的快,读的好。这样,日积月累,阅读量大了,知识丰富了,体验多了,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阅读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3.利用阅读成果,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每次阅读总会有一定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成果,并利用这些阅读成果去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只有学生有进步,有闪光点,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这些成就感自然会转化为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成果的展示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让学生把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示会、开展“手抄报”活动和办黑板报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展示阅读成果的好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巨大的阅读动力自然油然而生。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不断创新,使用灵活、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持续不断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一件贵在坚持的事情,让学生在坚持中进步,在坚持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在坚持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二、精心备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关键,成功的备课未必或有成功的课堂,但失败的备课一定会带来失败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到有“备”而“课”充分了,阅读教学方能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唯一性与学生的差异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阅读教学中备课应以生为本,教师要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能力与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就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科思维设置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小组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课文段落),通过组内合作、分享阅读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轻松完成,而且有利于知识和技能、方式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结合,更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传统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以預设好的问题与结论为目标,以教师的“解读”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问题”、“答案”这两个“包围圈”。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亦遭到包围扼杀。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然,学生的自主并不否定教师的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课外时间,结合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做好阅读记录,撰写阅读笔记,并定期进行检查择优展览。
课堂,亦以坚持“他”的课堂“他”做主。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寻求问题的解答。教师成为主导,学生成为主体,和谐﹑平等的阅读环境大大利于潜心阅读,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产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无形中激励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涧溪中学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