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着走,到自己走

2018-09-11 10:35吕红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吕红娟

摘要:本文针对现今学生不想预习、不会预习、不能主动预习的现状,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深度搀扶”的预习案入手,督促、指导学生按步骤、可操作地进行预习;并在学生预习习惯的不断巩固的同时,渐次减轻“搀扶”力度,逐渐将预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个性化“预习学案”的完成与完善中,逐步实现自主、有效预习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扶着走;自己走;预习案;预习学案

一、语文预习的尴尬境地

预习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有效的预习,可以为课堂扫清初级障碍,明确学习重难点,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整个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预习往往流于一个形式,或者只是一句徒有其表的空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预习内容抽象,做与不做无从考据

语文的学习,很多时候是以朗读、感悟等“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进行的。学生有没有预习,预习到何种程度,教师很难进行评判。基于侥幸与偷懒的心理,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预习,一般能逃则逃,毫不重视。

2.预习形式模糊,如何展开缺少指导

有些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经常会用“今天把某某课文预习一下”这种空泛的形式布置预习作业。而这种 “省心、省力”的模糊做法,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对预习无从下手,教师对预习作业也难以检测。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逐渐养成有效预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

二、“5+5”渐次预习法的构成

从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到养成良好的主动预习习惯,好比稚儿学步,必将经历一个先由大人“扶着走”,再尝试“自己走”的过程,而这绝非一朝一夕能达成,是一个“渐次”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本人归纳出 “扶着走”五步骤和 “自己走”五步骤,简称“5+5”渐次预习法。

1.“扶着走”五步骤:

2.“自己走”五步骤:

三、“扶着走”的实施要点

1.预习愿望的建塑

要引导学生重视预习,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应始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以下几个策略可供参考。

(1)理论引导,明确预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理论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作用。当然这种引导绝不能是老生常谈式,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通过板报张贴、学生经验介绍等方式进行,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

(2)对比试验,用数据调动学生积极性。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始阶段,笔者做过一个小小试验:一个班4个小组,两个小组(A组)按学生既有方式“放养式”预习,另外两组(B组)根据老师指导,做好内容明确、有步骤的预习工作。在阶段性的检测中,B组的平均分明显高于A组。通过这一测试,学生对预习工作的热情明显高涨。

(3)加强联系,使预习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教学中,要及时针对预习与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馈与总结,使预习与后期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密切相关,能对后期的学习产生化解难度、明确重点等作用,学生自然能明白预习的重要性,进而在长期的坚持中逐渐产生“一定要预习”的主观印象。

2.预习案的设计

(1)预习案的内容构成。预习案导学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明确“预习什么”,以及“怎么预习”等问题。完成的预习案一般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习目标”——旨在引領学生明确学习要点,为有方向有重点的预习引领方向。

“学习工具包”——相关背景的介绍、知识的概念、方法的链接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理论知识。

“知识清单”——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设计的典型题目。

“问题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我的困惑”——给予学生自由发问的机会。教师通过筛选、提炼,化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收获”——学生将在预习中的思考所得或感悟及时记录下来。

以苏教版必修一《我心归去》的预习案为例:

《我心归去》预习案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在预习中能解决的选项打“√”,不能解决的打“×”,不是很确定的标注“△”)

1.知识目标: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

2.技能目标:运用“评点”的方式,学会鉴赏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学习工具包

1.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2.渲染: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或对事物铺张、夸大。常用的渲染方法有反复、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三、知识清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逃遁()熠熠闪光()贫瘠()模样()静谧()矫饰()

2.自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在文中用“---”划出自己欣赏的美句,用“()”圈出自己的疑惑。

四、思考题

1.文章题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是从归向?

2.作者为何一心归去?

理由:

五、我的收获

1.你能理解课本53—56页右侧的“对话栏”内容吗?请把你的心得写下来。

P53【1】:物质环境的优裕,为下文什么作准备?

P54【1】【2】:找找文中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细节,看看又是渲染了什么内容。

P55【1】【2】P56【1】【2】:试着给“故乡”下个定义吧!

2.其他:

六、我的困惑:对文章内容或作者的情感,你存有什么困惑吗?(重点关注最后三段)

(2)几个必备的“搀扶”要素。起始阶段的预习案,里面中有各种提问,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提示”。这些提示,好比一块块清晰的“指示牌”,指引并搀扶着学生一步步做好预习工作。主要需具备以下几个“搀扶”要素:

①方向的“搀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始于足下方向的准确,否则,就容易犯南辕北辙的错误。在指引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借助指向性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预习指引明确的方向,是预习案的首要价值。为此,“学习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系统,且操作性强。同时,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按“学习目标”要求科学预习的习惯,也为后面的自主预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习惯的“搀扶”。上述预习案中的一些习惯类提示,比如,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后,“自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在文中用“---”划出自己欣赏的美句,用“( )”圈出自己的疑惑”,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做了良好引导。学生在“动口”的同时“动脑”、“动手”,一方面改变了预习不可检测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预习的效果和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边圈画边阅读的习惯,学习的效率多半就能事半功倍。长期坚持,也必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③思维的“搀扶”。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试着对文本提出疑惑,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即学生在预习案指导下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学”与“思”并存,切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的有效预习与课堂资源的优化

产生预习愿望,是学生展开预习的前提;有明确指导作用的预习案,则是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有力辅助。有了步骤明确的预习案,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变得可控;在预习案“搀扶”下,学生的预习有了切实的指导。

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其自读自悟的成果,也是最真实的“学情”。在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预习中,有学生不理解:围观的人们跟伽西莫多无冤无仇,为何要如此羞辱他?课堂上,师生就从这一疑惑入手,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最终完成了人物群体的深层解读。

学生预习中的“困惑”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解答,甚至在课后的作业中有所涉及,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自己走”的实施要点

在内容明确的预习案的“搀扶”下,学生逐渐培养起了课前必预习的良好习惯。当这种预习习惯逐渐习得,预习案可以渐次简化,减轻对学生预习的“搀扶”力度。 “搀扶”减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过程。

1.不断改进预习案,渐次“放手”

第二阶段的预习案,相比较前一阶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培养。借助预习案的变动,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度“放手”:

①放手资料的搜集。从两份预习案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二阶段的预习案,将一些文学常识或者基础知识的预习这一类的资料搜集工作,返还到了学生手里。以“学习工具包”为例,第一阶段,有关资料(“评点”和“渲染”),是 “老师给”的。到了第二阶段,预习案中就只提示了预习方向,(有关“词”的基础知识),但具体资料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

②放手基础知识的落实。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字音字形的落实与巩固,在这一阶段的预习案中,也作了放手与简化。从固定的重点字词到“摘录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贴近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针对学生自身薄弱处进行积累与巩固。

③放手自主阅读体验。在“我的收获”和“我的困惑”部分中,教师也撤去了很多限制性的条件,更加尊重学生的针对性思考和个性化阅读,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

以苏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为例:

《沁园春·长沙》预习案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在预习中能解决的选项打“√”,不能解决的打“×”,不是很确定的标注“△”)

1.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2.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学习工具包

1、收集有关“词”的基础知识:

①词的发展过程和名称:

②词牌和题目:

③词的分类:

2、阙:词分上下阙,通俗讲就是上下两段。“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3、意象:指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景物。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意象有:

三、知识清单

1、自读诗歌不少于三遍,在文中用“/”标出朗读中需要停顿的地方。

2、摘录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

四、思考题

1、分别找出词中的上下阙起引领作用的词,并思考其作用。

2、上阙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对此,下阙中有没有回答?有的话,请摘录。

五、我的收获:

六、我的困惑:

2.学生个性化“预习学案”的制定

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逐渐提升,预习案的“搀扶”力度可以再一次递减,直至“留其表,去其里”,即仅仅保留“学习目标”和“学习工具包”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教辅资料,进行自主积累和预习。第二阶段的预习案,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我们暂且称之为“预习学案”,以示区分。个性化“预习学案”的完成,就象征着学生跨出了预习“自己走”的步伐。

以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示范“自己走”预习的操作模式(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其余为学生自主完成部分):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习案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在预习中能解决的选项打“√”,不能解决的打“×”,不是很确定的标注“△”)

1.知识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

(2)了解欧·亨利的代表作及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3)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并能学会评价。(△)

二、学习工具包

1、欧·亨利及其代表作:略

2、根据小说三要素归纳出本文中的情节:略

三、知识清单

1、重点字音:略

2、重点字词:略

四、思考题

1、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

贝尔曼是一个表面很凶恶,但内心很善良的人。

2、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情理之中,意料意外,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主题。

五、我的收获

欧·亨利的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借助出人意料的结尾,突出贝尔曼伟大的牺牲精神,令人叹服!

六、我的困惑

1、文章主要为了歌颂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为什么要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

在上诉预习学案中,我们可见:

①“自己走”的预习过程,教师并不能对学生的预习完全不管不顾,否则终将会回到“不会走”的状态。教师的指导工作要从“明”转为“暗”,借助“学习目标”等的设定,为学生“自己走”预习保驾护航。

②具体、明晰的“学习目标”对学生预习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应细心研磨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学生在预习中应关注的重点在“学习目标”版块中得以落实和展示,同时,“学习目标”的陈述应尽量明确、指向性强,以达到指导学生明确预习重点的功能。

③学生在预习案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结构,就是后续教学的重点。学生基于对“学习目标”的解读,对预习任务作出了最真实的反馈,教师就要细心分析学生预习中展现出来的真实“学情”,来确定教学重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课后作业内容。

3.习惯的养成与巩固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必将是一个长久的、曲折发展的过程。学生从被动预习到主动预习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密切的关注与指导。比如,教师也可以搭建平台供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在切磋中共同探讨预习心得等,来巩固预习效果。

在预习案实施的初期,借着新鲜感,学生的积极性会比较高,教师可以将重点放于预习案的设计上面。但随着时间推移,稳固预习习惯的养成,就不能光靠兴趣支撑。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预习内容与整个课堂学习,以及课后的作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的关系,方能将预习真正的落到实处。比如,学生预习中的疑难,课堂中能得以解答;课堂上讨论的重点,课后作业必定涉及,形成“预习到位→课堂有效→作业轻松”的良性循环,从而将自主的预习成为学习的必经过程。

五、实践中的几个注意点

1.预习案的内容设计,必须注重可操作性。比如,布置“阅读课文”等抽象作业时,必须辅佐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如“自读诗歌不少于三遍,在文中用“/”标出朗读中需要停顿的地方”这样的具体要求,促使任务能更能落到实处。

2.根据学生学情不同,允许预习活动有个性化差异。对于优秀的预习学案,教师会进行张贴,便于学生间分享、交流。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造成预习的深入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只要是学生是基于自身的阅读和思考,教师都应给以肯定和鼓励。

3.“自己走”预习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以完整的教学目标为指向。在一定时期的预习指导之后,学生对预习的方法和习惯都有了比较坚实的积累,预习过程自然地由“扶着走”过渡为“自己走”。但是,“自己走”的预习过程,并不是仅仅靠学生的自我摸索和漫无目的的自学,而是必须借助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指引。唯有这样,方能确保预习工作的扎实而有效。

4、預习情况要及时督导和反馈,强调预定的有效性。学生在预习中所呈现的问题,或者预习中存在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借助有效手段,及时跟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保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5.预习习惯的养成,需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实践。学生从被动预习到主动预习的养成过程,必定是漫长而曲折的。唯有持之以恒,方能促使自主、有效预习习惯的习得与巩固。

参考文献:

[1]吴亦军《浅谈“自主质疑”型开放性语文预习作业的管理》,《科教文汇》2008.04

[2]祝晶.《高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2

[3]赵志英《激发语文预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普教研究(中学篇)》2012

[4]阮泽浩《优化语文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

[5]高建设《语文预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38期

[6]张璐琳《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0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