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式导学”在培养七年级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8-09-11 10:35张荣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

张荣

摘要:“读”与“悟”在读悟式导学教学实践中,体现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读”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有效地感知文本。“悟”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读出字里行间的深意。在七年级“读悟式”阅读导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疏理与导学策略实践研究是落实新教材的两个基本点。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反复研读新教材,将教学内容科学疏理,并作创新处理;在导学策略上,立足文本细读,依据文本特质,先学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核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读悟式导学;七年级新生;自主学习;七上新教材

一、直击现状:教师对新教材及针对七年级新生的导学策略缺乏足够思考

1.教师应对七年级新教材作整体研读分析

本次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点细化,并有机地分散到各个篇章中。教学时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第二个特点是,有具体的方法指引,比如朗读、默读、跳读、自读提示等等,特别是关注引读的语言,不仅指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语言的表述也有温度。第三个特点,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其特色就是选入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能力。

作为一线老师,应该要学会使用教材,落实知识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灵活艺术地使用教材,以达成课堂的有效生成。具体如下:

(1)整合整本书的教学内容,进而形成教学整体性。特别是有的知识点是在特写的某篇课文中一闪而过的,那么就一定要以这篇课文作为例子定格下来。

(2)紧扣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每篇课文的预习提示,将其落到实处。

(3)注意教学目标的序列性,特别是语言的品析,一般是在理解文章之后。

(4)给学生有具体可操作的工具,找到达到教学目标的路径。

2.针对七年级新生,通过读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曾对七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质疑作过调查,结果发现: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占总数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学生上课往往是极容易开小差,也很少举手发言。抄袭他人的预习质疑和相关辅导资料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任务,思维惰性比较严重。选择课后问答题的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类学生对课后习题作了认真地思考,需要老师在上课时加以适时的辅导。还有四分之一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能反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问题的内容上看,近一半是不理解文义,其次是文章的背景分析与语言赏析,这些问题基本反映了他们在预习时的困惑,也表现他们学习语文的缺陷。

分析学情,其一,学生缺乏预习能力,这需要老师有效的引导,针对班级自觉性较差的现象,不妨把课前预习放在课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其二,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明显,这需要老师注意对话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交流中,提高全班整体的阅读能力。

二、理论思考

1.七年级新生“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1)立足文本与学情,寻找教學平衡点。对文本的解读,根本目的是对以文字为载体的个体生命的深度触摸,而要真正抵达文本的最深处。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价值的主体永远是学生,那么在进行文本价值的选择时,就要考虑到涵蕴情感、提升思维、培育心智等目标。而选择的主体永远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文本解读和学情研究上作深入分析,并在语言中找到平衡点,在价值的天平上,把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演绎生动。

(2)注重语言感悟和评读,遵循教学规律。读悟式的导学课堂,要突出语言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教学规律。语文教育是以语言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 ,感悟精神生命的语言。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就是让学生重视诵读,从节奏、轻重、停顿等角度加强朗读,从句式、修辞、炼字、表现手法等角度加强品读。

2.七年级新生教学策略的思考

根据学情与教材特点,我采取的后续教学策略如下:

(1)研究阅读体系,明确教读内容。阅读,特别是研读,是提升核心素养重要途径。我想首先要根据文本特质确定教读内容,如文体、文本内容主题、作者风格等,还可以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如单元教学目标、课后“思考探究”等等。

(2)注重方法策略,培养学习能力。布置的任务首先要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已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巧设学习活动,指引阅读路径。学习活动就是围绕学习内容,通过合宜的途径、方式、过程,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4)重视阅读过程,提高言语能力。在教学中,应把言语教学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语言的敏感性与品析能力。

三、读悟式导学提升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导学实践

1.感知文章内容

(1)紧扣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大意。新教材中明确要求要练习速读,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通过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教材中有的文章,关键词句是明显的,散落在标题、开头、结尾之中;有的文章,需要老师去提炼,引导学生去感知;还有的文章,有的词语充满了这种超越常规的、瞬间的语义,教学时,我注意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养成重点关注的习惯。

①关注标题、开头、结尾,体察关键语句。学习默读,侧重保持感知的完整性,不出声,不分心,不停顿,一气呵成读课文。但在学生默读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抓要素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课文大意。

比如标题,新教材中,许多标题是内容的概括,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荷叶母亲》、《动物笑谈》等等,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中获得相关信息,并试着用标题去概括文章内容。

开头与结尾在文章阅读中,也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并为全文奠写情感基调。比如《鸟》中“我爱鸟”,可以引导学生文章哪些地方表达我爱鸟,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文章的结尾往往又是呼应开头,对全文作了总结。《窃读记》的结尾为什么说我是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据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又如《猫》,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注意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文段中的关键句,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第五段有这么一句话:“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启示真理、给我以爱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据此寻找文中的细节。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例子,在每一次教学都要强化学生去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并使之形成习惯:如划出文中过渡句(划——),梳理内容、理清思路;标出文段中直接抒情的语句(标【 】),初步明确;圈出句中关键词(画○),即间接抒情,细化情感。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课堂的有效生成就有了可能。

②设计概述式问题,巧设学习活动。找好进入文本的最佳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个概述式的问题,一个能引发学生兴趣和灵感的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感悟文字的能力。比如杨英老师的优质课《济南的冬天》就是创设性地用了“温晴”来构思,通过朗读与品味,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

这种设计概述式问题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来巧妙设计,如《散步》一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散步时互敬互爱的故事,表现了浓浓的亲情。教学此文时,概述性问题设计为:文中哪些语句包含了浓浓的亲情,充满感情地朗读出来,感受其中的温情。如《诫子书》中的诫,有人理解为告诫,有人理解为劝诫,还有人理解為劝勉,通读全文,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最适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就注意体会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③关注超越常规,具有瞬间语义的词语。有的文本的关键词,充满了超越常规的、瞬间的语义。这些关键的词语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显示出语义的精细微妙。

教学《金色花》,关键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产生特殊意蕴,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换成“我的好孩子”,”我的可爱孩子”等等,都没有这种意蕴。又如“我不告诉你,亲爱的妈妈。”换成“告诉你吧,亲爱的妈妈。”含义又不同了。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具有特殊意蕴的词语,学生在反复比较就能把握了母亲和孩子各自的形象了。

(2)梳理结构模式,理清作者思路。不同的文体,其结构模式是不一样,记叙侧重在叙事的变化,散文重在结构的精美,议论文重在论述的严谨。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文体,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结构模式,理清作者思路。

①学习叙事的变化。叙事,要注意变化,使之波澜起伏。在七上的新教材中,许多叙事的技巧隐藏在不同文本中:写作顺序、事件的衔接、详略变化、伏笔、悬念等等,这无疑是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植树的牧羊人》先叙后评,并注重事件的衔接和详略变化。

在第三单元中,还有一篇自读课文《窃读记》,文章中快乐与惧怕交织的矛盾心理,精巧的布局谋篇如悬念、前后对照,营造张力,都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但这篇在叙事上还有独特的价值:情节的突转和插叙的运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请从文中找出有插叙、突然转折的地方,简要概括内容并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作用。这节课,我的体会是要抓住心理“突转”的临界点,只要抓到了临界点,就理清了文章结构,找到了人物情感。

②了解叙事的空白。叙事并不是面面俱到,空白艺术使文章简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蒲松龄《狼》就是学习叙事空白最好的范文,把古代汉语的精练发挥到了极致。如文章第一句“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以让学生设想,叙事过程中的省略了什么?为什么不交代?其交代的,对后文有什么作用?再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我的教学设计是如果省略文中“一”“两”等量词,又该如何叙述呢,这样就让学生注意量词的灵活运用,体会简洁的叙事方式。

③体会散文的结构。散文离不开情绪,意象,意识的潜心营造,与作家经历阅历,艺术构思,思想情趣,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新教材入选的几篇散文,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地了解。比如《济南的冬天》的山景、山中雪景、水景都很美,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不同景致的层次美。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我是这样引导的:你读出了四季的不同特点吗,每个季节的写法都一样吗?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了解散文多样结构的运用,有时间顺序,也有空间顺序;有对比,也有铺垫。又如欣赏梁实秋的《鸟》,需要理清作者思路:我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但这个爱是单纯的,不负载文化的信息,爱鸟同时也为鸟而悲。

2.体会作者情感

(1)文本细读,激活文本思想。文本中有些特殊的语词.表达特定的情感,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品味作者所运用的词语来理解作品。

①关注作者表情达意处。词语的选择与运用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品味作者的用语有助于理解他所表达的特殊情感。《秋天的怀念》反复出现的“好好儿活”,就是这类词语。因为好好儿活更能够令人感到极度的悲凉与沉痛,并体会悲痛中包含着自责、感慨、怀念等复杂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关键词,让学生读,并读出个性的理解: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说说“我们”的“好好儿活”。这样,学生就在表情达意处感知平静内敛的叙事语调,领会丰富的情感内蕴。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文言的炼字炼句。

②猜读文本空白留白处。优秀的文本,往往设计了空白,这里就需要跳读法和猜读法,细致地品味其中的情感。如郑振择的《猫》,学生是很难理解第三猫给作者带来的精神痛苦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文中猫的哪个细节,让我们冤枉了她;什么叫凝望,猫为何凝望;两个月后,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你读出了哪些信息。跳读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猜读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③探究文本矛盾交叉处。矛盾,会激活思维。关注文本的矛盾处,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作者。如《皇帝的新装》,我设计的问题是:皇帝是否真地愛新装?从而引导学生重读皇帝爱新装背后真实的想法。比如《女娲造人》,遇到的矛盾是,女娲的表现更多是人性还是神性?以下是教学实录:

生1:是人性,如写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女娲的耐心,充满母爱。

师:好,能把这种爱心读出来吗?

生1: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师:加重音的原因是什么?

生2:表现了女娲很有耐心,非常爱娃娃,像一位母亲。

生3:我不同意,这句话有许多细节说明女娃有神力,比如顺手、掺合了水,等等写出她神通广大。

师:好,女娲就是集人性与神力于一身的,她的神力,表现在是人们战胜自然的愿望。但神话表现不是像人一样的神,而是像神一样的人。因此,作品更多地是表现她的人性之美:比如善良、母爱、勤劳;这才是神话故事表达的美好情感。

④关注学生的浅读遗漏处。文本中有些地方,是需要学生深度解读的。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浅读处,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如小说《猫》,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三只猫的悲剧所折射出的人性弱点,才能理解永不养猫是不配养猫。又如散文《鸟》是要通过撞击语言,品读歌颂鸟之自由,同情鸟之悲苦,才能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对自由之向往,对囚笼之鞭挞。

(2)朗读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对于七年级新生,一首诗歌、一篇美文,一开始并不能够理解其含义或感受其精彩。所以需要加强朗读,让它们成诵于嘴边,浮现于脑际,发挥想象和个人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分析理解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和意蕴。

①诵读,体悟作者的情感。新教材第一单元是描写景物的一组优秀诗文,具有三美:美景、美情、美言。让学生学会诵读,特别是重视重音和停连,在朗读中重视声韵之美,从而进入情境,体会情感。比如纯读《春》,不仅要靠语感,更要注意体会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的情味,教学时可以换词体会,磨炼学生词语敏锐的感觉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摸)着你。”抚摸不仅顺口,而且加了仄音,增加了词语的柔感。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夸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而不用夸耀,放在呼朋引伴的鸟儿,有一种幽默感。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欢天喜地)张开了眼。”欢天喜地,有一种跳跃感,但这里要表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这样拖长的调子来表达,才有韵味。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你能读出欢快的感受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形成一种错落有致自然的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总之,诵读时要注意重音、停连,注意声韵,都需要教师作一些设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②评读,挖掘深度的情味。评点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读多了,评对了,理解更深刻。读评结合帮助学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想象联系起来。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长期的积淀下学会欣赏一篇文章,一首古诗,一个精彩片段。如《散步》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断:

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起初读得不入味,我提示学生想想人物背后的心情,然后再读。学生围绕我和母亲的说话语气进行了评析,比较精彩。

生1:我说“走大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这次散步,主要是为了病重的母亲。

师:所以走大路这四个字该如何朗读?

生1慢速,而果断的读了一遍。

生2: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读出了中年人的责任,不容易。

师:很好。刚才,这位同学作了很好的示范,朗读就是要读出人物的心情。下面来读读母亲的话。

生3:语速较慢,声音轻柔,充满对孙子的慈爱,对儿子的理解与依赖。

师:不错,这位同学读出了一位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

通过这一课让我明白,有情有味的评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评读的同时,其实是在训练思维,带着智慧的设计才能引领学生去品味那些细描之处,那么语言朗读训练与内心感受就融为一体了。

③想象,获得审美的情趣。童话、神话、寓言、诗歌,丰富的想象是其特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如《天净沙·秋思》,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范例:枯藤、老树、昏鸦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凉?西风,是怎样的风?这马是骑着的还是牵着的?一个怎样的断肠人?他在想什么?这样一些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体会简洁的字面背后的形象,在这时,像在枯藤上绽开了一朵朵小花,课堂是踊跃的、充满张力的,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愉悦中。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创建“自助餐选菜式”自主学习模式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