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操作”的空间教学实践

2018-09-11 08:16徐开常征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学习者基础

徐开,常征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1 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空间教学

2017年,我们完成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初步空间建构”教改项目(“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由“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演化而来)。这次教学改革,实现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从以渲染与构成教学为主向以空间教学为主的重要转变[1]。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直接从抽象入手的空间训练对于刚刚进入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新生并不十分合适。新生们在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面临着从专业的素人向建筑设计学习者的转变。他们对于建筑空间缺少有意识的体验与认知,对于建筑空间的概念几乎一无所知,直接进入空间的设计与操作,往往会感觉茫然。

作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框架,以及衡量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学内容的建设,却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要让初学者在建筑设计基础学习中有更好的收获,必须要让教学过程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相一致,因此我们设计了一条从空间的感知到认知,再到操作的教学路径。这一教学路径不仅是空间训练的教学路径,而且还是学习者认识建筑空间、掌握建筑空间知识的路径,使得学习者可以从感性的体验入手,再到理性的认知,最后到对空间的设计与操作。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通过这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路径,我们致力于实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从“只可言传,不可意会”向“可教可学”的转变,同时使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深化。与空间教学主线相对应的是设计技能的学习,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将绘图、模型制作等设计技能的学习化整为零,贯穿于空间学习的每一步,融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为一体。

2 空间教学实践探索

我们设计出一条“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操作”的空间教学路径,空间训练不再一开始就是空间设计与操作,而是从空间体验入手,通过多种感官对建筑空间的体验来获得对空间的直接感知。这种感知可视为人们通过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对空间特征的直接感受,是初学者认识建筑空间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在“建筑设计基础”学习中,感知是学生把握建筑本质要素的重要途径之一[2]34。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来具体分析空间形态与空间体验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步需要学生对空间形成认知。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3]。有了前两步的基础,空间训练才进入空间操作的环节。在空间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对空间的重现、观察与诠释,每一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设计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这一教学路径遵循学习者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从空间感知逐步上升到空间设计,先简单后复杂,先具象再抽象,循序渐进。

2.1 体验

空间体验的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与体验,描述校园内一组空间的特征。尤哈尼·帕拉斯玛在《触觉与时间:注解弱化的建筑》一文中指出:“真正的建筑体验更具备动词的特性,而不是名词的特性。例如:一扇门所展示出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建筑形象;进门和出门才是对建筑的体验。同样的道理,窗框不是一个建筑单位,从这个窗口向外眺望,或者,通过它,看到日光过滤进室内,这才是真正的建筑碰撞。”[4]空间体验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初步的空间观察力,体会空间的各种特性,尤其是空间对观察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观察者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训练要求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将观察与体验到的空间特征表达出来,可供考虑的表达技能包括照片、素描、水墨渲染、视频等。

在这一步骤里,最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去体验空间的不同特性,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习者去关注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光影、氛围等特征。将空间体验的场所设定在校园内,一方面是考虑教学开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体会生活场景与空间体验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学生也是群体中的一份子,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背景,所以,无论是他们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或者未知的环境世界,以生活为主题,以生活形态为类型展开的学习,都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现实切入点”[2]35。通过这样的引导,实现初学者对建筑空间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与体验(图1)。学习者对建筑空间观察与体验的成果可以选择某种表达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允许学生选择擅长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有利于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图2)。

2.2 认知

在对建筑空间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深入到对空间的认知,这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是通过建筑测绘、空间案例模型的制作与分析来实现。

通过对校园建筑的测绘,完成建筑空间尺度的初步认知,了解建筑空间的尺寸与人体尺度,以及空间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图3)。

图1 空间漫步(作者 李丹华,指导 徐开)

建筑空间模型的制作与分析训练,要求学生选取部分优秀小建筑作为空间的分析对象,例如图4中通过空间模型的制作来分析坂本一成设计的《水无濑的町家》。通过对这些知名建筑空间模型的制作与阐述,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空间的建立与组织,以及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上建筑测绘与建筑空间模型的制作,使得学生在空间体验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有了理性的认知。空间体验与空间认知的环节为接下去学习空间的具体操作铺垫了基础。

2.3 重现

掌握建筑空间的初步操作能力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空间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抽象空间的设计,学生因为缺乏知识铺垫而感到茫然。

图2 空间的观察与体验(作者 支皓,指导 陈雯昳)

图3 门卫室测绘(测绘 温睿洋,指导 陈雯昳)

图4 水无濑的町家空间模型(制作 张津源、 钱晔,指导 徐开)

应该先引导学生对建筑空间进行体验与认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知识积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空间的具体操作。

对于空间的操作,首先是从空间的再现入手。空间操作的第一步要求较为简单,需要学习者通过板片或者体块,建立一个基本的空间,操作手法包括切割、折叠、插接、并置、围合、切分、卷起等。通过这样相对简单的操作,让学生熟悉空间建立的基本手法(图5)。

图5 空间的建立(作者 陶柳池,指导 徐开)

2.4 观察

在空间操作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观察(含空间体验)是改进空间设计的重要基础。顾大庆对于空间与观察的关系曾这样评述:“操作若没有观察作支持,就失去其目的性。一旦学生对自己所创造的空间有明确的体验,这一体验就会转化为明确的设计意图,使得开始还是比较盲目的操作成为有意识的设计活动。”[5]67

对于设计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以学生完成设计任务作为目标,而是要让学生自我发展设计能力。因此对于空间的教学来说,指导学生完成空间的塑造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空间的判断和持续改进的能力。观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空间模型的观察并不是对模型的简单审视,而是暗含对所设计空间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对空间判断与持续改进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用人视角对空间模型进行观察(图6)。

图6 空间的观察(作者拍摄)

2.5 改进

我们在空间训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设计的持续改进。传统的设计教学往往注重设计的最终成果,学生的成绩通过所谓的正图“一锤定音”。在我们倡导的空间教学训练中,淡化最终的设计成果,强调设计的过程,认为“练习即方案”[5]238。我们将整个空间训练环节拆解成若干个子环节,要求学生在整个空间训练过程中不断地循环“探索—总结”,“探索”是指学生对设计方案可能性的研究,“总结”就是要求学生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表达出来。重视过程教学符合“建筑设计基础”课程重视学习者能力塑造的要求。

空间训练也强调从做中学,强调训练过程中的手脑合一,在具体的动手过程中发展与完善空间设计的想法。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同样强调从做中学,在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建筑学5班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尝试用“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强调多动手,多思考,将制作工作模型作为推进设计的重要过程[6]。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手工模型、素描、制图等不同方式对于空间模型进行记录与推敲,在做的过程中发展与完善设计想法,培养设计能力。对设计想法的产生、改进、表达都同等重视,要求学生在每一方面都要发展能力。

2.6 诠释

对于复杂空间的诠释是空间训练的最终环节,它综合了空间训练的所有环节,要求学生对空间的塑造与组织、流线与视线、光线与材质都有综合性的考虑。空间的诠释以当代建筑复杂多变的空间作为范本,强调实现空间的“现象性透明”。伯纳德·霍伊斯里对空间的“现象性透明”做过这样的解释:“我的广义的透明性概念是这样的:在任意空间位置中,只要某一点能同时处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关系中,透明性就出现了。这一空间位置到此从属于哪种关系系统,暂时悬而未决,并为选择留出空间。”[7]伯纳德·霍伊斯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的解读同样适合我们对于空间训练模型的判断。同时空间的诠释为接下来研究具有使用功能的空间奠定了基础,实现学习者从抽象空间向具体空间研究的转变(图7、8)。

图7 空间的诠释(作者 曾敬淇,指导 徐开)

图8 空间的组织(作者 潘思园,指导 谢丽娜)

3 结语

在总结“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操作”的教学路径。这一教学路径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使得教学的进展与学生学习的过程相一致。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持续改进、从做中学等学习方法,融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为一体,提高了学生对建筑空间的感知与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实现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从以构成训练为主向以空间训练为主的重要转变。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要注重专业知识与认知规律、教学规律的结合,不断引导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学习者基础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建筑设计的困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