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8-09-10 11:00:52郭阳萍
环球市场 2018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改革

郭阳萍

摘要:“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正带来着新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将“互联网+”与课堂深入融合已成为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会计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些课程的原理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又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仅依靠网络课程的讲解、题库的练习,没有教师对实践的引导和带动,学生是很难很好理解并接受知识的。因此,如何将“互联网+”与会计课堂相结合,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专业课;改革

一、目前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为主,教学方法更侧重学生的会计记账算账的职能,忽视会计的管理监督职能;讲授上更侧重理论概念的理解,而轻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的培养。“互联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要求学生要学会获取、分析、加工数据并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固然大部分高职校会计专业是以为企业培养具备良好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技能素养的员工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实际教学内容却往往与社会要求脱节。

(二)互联网思维欠缺

一些老教师习惯于运用了十几年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愿改变,他们有的甚至认为网络技术授课会危及到教师的地位,因此并不愿积极形成互联网思维,从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缺乏互联网思维。

(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互联网手段运用不足

在高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以教材为基准展开,按照考试大纲的需要来进行课程的安排,一般通过黑板或多媒体将课堂大纲展现给学生。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虽然可以很好地阐述会计专业中的各种理论,学生却很难有练习,模拟的时间,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期下去,学生很难自主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教学质量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四)校企合作不足

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个挂名和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产出。这是由于政府部门并未对职业技能和需求做出有效的积极的指导,也较少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因此,企业并不愿意自己掏腰包来配合学校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这也导致未来“互联网+”会计人才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二、改革会计专业课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会计理论影响

“互联网+”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对会计理论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的会计在信息时代,不仅要懂得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互联网知识,二者相结合是会计理论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会计的理论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为会计理论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会计领域,促进学科更新

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广泛应用,对会计学科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会计从电算化会计,发展到今天信息化会计,现在会计职业岗位发展需要,会计学科需要改变教学内容,单纯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不能适合职业岗位,必须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对学科内容进行科学整理,建立符合会计职业岗位需要的学科体系,完善课程职能,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提供学生实践技能。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对于高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来说,与“互联网+”结合并不意味着将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构建一个新的教学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问题,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让传统的“教学”逐步转变为“导学”,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引导者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发展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原来的会计只要会做账就行,但是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现在的企业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会做账,还要会跟踪业务环节,分析企业未来经营管理的数据并进行决策。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逐步提高,会计的管理职能更显得重要。因此,高校首先必须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全方位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例如,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结合“互联网+”,共同研究并制订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校应改变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更注重对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系统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的深化,通过系统理论教学、综合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对数据深度地挖掘、整理、加工和综合分析,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二)积极引导教师形成互联网思维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让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向多维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首先高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形成互联网思维,因为只有从思想上认可并且愿意接受转型,技术的运用才会更为得心应手。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研究并开展能运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的多维度教学。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实训实习活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参与到编写“互联网+”会计人才需求的相关教材中,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完善专业课程设置。高校也应多开展信息化技术运用的培训和“互联网+”会计行业企业的培训,从而为“互联网+”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储备。

(三)利用微课、直播课、移动学习等新教学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了多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出现后,人们上网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上,还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这些新媒体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地学习环境。微课、直播课等在教育界越发流行,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一些学習任务,让学生通过直播课等形式来学习。课堂后,教师更多的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加会计专业学习的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移动学习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使得高等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不被固定在教室里。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课堂同步直播学习和移动学习。而且,移动学习的突出优势表现在突破地域的限制,通过慕课、精品课程等在线课程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全球优质教学资源。对于地域之间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有较大差距的地区学习者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大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每个时间片段的摄入和积累,经过拼图式整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拼图。另外,移动学习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短小精华的学习内容,缩短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知识的传递效能,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

(四)利用“互联网+”发展远程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和选择会计人才的“双赢”模式。但是目前高校数量较多,会计专业学生数目庞大,企业难以接纳如此大规模的就业队伍,这就使得校企合作的红利无法反映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使得数以万计的企业信息、数据能够实现高效共享,从而使得校企合作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和场地,在线上完成。

当然,有效的校企合作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政府部门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并吸引不同企业参与提供会计职业需求报告,通过技术分析、系统筛选找出不同行业企业普遍需要的会计职业技能和素养。学校则应利用这些企业提供的信息,针对企业的职业需求报告,请各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到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来,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同时根据这些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学校需要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出具真实公正的学生个人学习档案等,最终方便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准确识别所需人才,从而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的到来,导致我国教育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推动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对高校来说,正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禁锢,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及时作出与时俱进的转型和升级,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燕芬.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的新理念[J].现代经济信息,2016(5):395.

[2]张彬.“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423.

[3]王琳.“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75-176.

猜你喜欢
互联网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