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莉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通过图形方式更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来,进而帮助学生更轻松、高效且透彻地理解、解决各类问题,其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一种数学学习常用策略。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恰当渗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思想 渗透策略
小学数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锻炼、拓展其数学思维方式的关键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为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给学生数学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维逻辑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选择更科学有效的策略方法来进一步优化数形结合思维的渗透,全面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意义分析
首先,渗透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原本复杂的问题更精简化地呈现出来。例如,在一条街道的一侧,分别有学校和超市,学校和家之间的距离为 500米,超市和学校之间的直线距离是 200米,请问超市和家之间的距离为多少?这样的题目,产生的情况有两种,学生在对题目内容做出大致了解之后,一般都会想到一种情况,而很少会联想到另外一种。对此,教师就可通过数形结合思想来进行教学情境的恰当创设,帮助学生将原本复杂的问题更简单地呈现出现,大幅度提升解题效率。
其次,这可将原本抽象的问题更形象化呈现出来。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通常都需要在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下进行,特别是面对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就可通过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对其中的数量关系做出深入挖掘,将其问题更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不断增强其学习效果,提升学习信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策略
1.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相对较差,但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且活泼好动,对一切陌生事物都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直观教具、电化教学,以及操作学具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进而更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被动、机械学习状态,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各项教学活动当中,在增强其学习兴趣与效果的同时,使其创造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平面图形相关内容讲解时,就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学习任务:自己预习要学习的平面图形有哪些?都是什么样子的?拥有怎样的特征?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很投入,但是过一会儿之后,注意力就被外界其他因素所吸引了。对此,教师便及时对该学习任务做出了恰当调整,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图形组成一幅画,看看谁拼得更新颖、美丽,最后进行全班展示,为大家介绍自己是运用哪些图形拼成的这幅图画。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也能帮助其复习巩固之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相关知识点,更能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深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维水平,适当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此来引导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透彻理解与准确把握所学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无法透彻理解口诀的意义。对此,教师就准确把握契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在屏幕上显示了六根香蕉,在学生数好有几根的基础上,以相同形式又加上了三行香蕉,并提出相应问题。这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灵活、高效地掌握加法、乘法的不同运用过程,以及两者混合计算的结果,加强对乘法的理解记忆,促进课堂授课效果、效率不断提升,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3.注重题目的精心设计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数形结合思想的科学渗透,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这也是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环节。若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未全面掌握全面数学条件,会直接导致后续计算出现一系列偏差。
例如,针对“一根木头截成两段需要用五分钟,那么一根木头截成六节需要多久?”面对如此经典的题目,学生在思考解题中经常会单纯地认为木头需要截五次,进而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而这种问题的产生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未对题目内容做出准确理解,对此,教师就可引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图形展现的方式,将木头截取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其题目,进而准确把握计算过程,获得更精准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也能够促进授课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4.恰当渗透符号化思想
在不断探索、发展过程中,数学已逐渐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从某一层面来讲,符号其实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离不开符号,可以说数学处处需要引用符号,其给数学理论表述、论证带来的方便是不容忽视的。数学符号除可用来表述之外,也有助于把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年级就有符号的运用,如运用“□”或“( )”来替代变量,让学生在其中填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符号化思想的渗透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而数学符号作为抽象的基础与结晶,若未透彻了解其含义、功能,对于学生来讲,就像是“天书”一样,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畏难心理。所以,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从不同层面,选择恰当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每个符号代表的意思,让其对运用符号表示的简洁有更深入了解,并为其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究提供有力支持。
5.重视函数思想方法的恰当渗透
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就是其能从运动、变化层面将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内在规律恰当反映出来。对此,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一些数学问题时,恰当地渗透函数思想。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没有呈现函数思想这一概念,低段学生也难以对这一概念做出透彻理解与把握,教师也无须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函数,但在实际授课中则要重视其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恰当渗透。在学生得出最终结果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做出认真、深入观察:有什么发现?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数形结合思想得到更恰当的渗透,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
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探究数学知识与各类数学问题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科学渗透,不论是對授课环节与成果的优化,还是对学生综合学习、应用能力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更科学、恰当的策略方法来加强数学结合思想渗透,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运用数形结合思维思考、解决各类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季晶.数形渗透思维开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