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
摘要:语文学科包含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小学高年级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文章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渗透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自制力有所提升,自我意识也有所增强,且对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认知。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有效应用语文知识丰富生活。
一、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学习感受,一味地采取灌输的教学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教授了课程知识,却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体会与深刻感知。因此,有意识地丰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内容、产生内心体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进入语文学科创设的独特世界。而这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整首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向,能够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情感判断能力,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现于形”的教学目的。
举例来说,以《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进行说明,具体情境创设如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创作这首诗歌的诗人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他就是李白。谁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呢?
生(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准确地说出了李白的字、号以及他的地位,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呢?
生(二):李白的诗歌豪放,想象丰富,因为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写浪漫主义,所以大家都称他为“诗仙”。
师:我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在悄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我们今天就共同来学习这位诗仙创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李白长期漂泊流浪他乡时期,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有整整10年了。下面同学们请看诗作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播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图片),老师为你们解释,你们看着老师播放的图片。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看不到了。寥廓的天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再看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依然播放与诗句意境相符的图片)。只有眼前的敬亭山,静静地立在前方,我们互相对望,相依相伴。你们看诗人是多么寂寥啊!在这浩大的空间里,一切都没有了踪影,只有空旷的山谷与“我”相望,这正是他独自漂泊了这么久感受到的孤独啊!(接下来教师可详细深入讲解,不时请同学回答所想所感,在思考与领悟诗歌意境后,可通过播放一首古筝曲目及朗读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细细感受与想象)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境中所体会的情感进行吟唱。
(两个同学朗诵中)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朗诵,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位同学在朗诵的过程中更加关注韵律的变化,所以能够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孤独、无奈更好地体现出来。
以上示例中,教师在讲解诗歌时,采用了读、视、听、感四种形式,巧妙利用多媒体优势,让诗歌意境更加直白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后期理解诗歌含义后,再次播放诗作音频,加深学生对诗歌认知程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这种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有效延伸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语文核心素养,一直是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之一。而有效延伸教学内容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更是对语文教材知识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应积极延伸教学内容,适时提点学生、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开展更多的思考与想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深层次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正确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探究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以《给予是快乐的》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情境创设如下:
师:同学们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他把自己手中的大梨让给了其他兄弟,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这就是哥哥给予弟弟的爱,也是给予的快乐。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关哥哥与弟弟之间温暖的故事,其中还包含一个陌生人。我们共同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师:刚刚我们已经读了这篇感人的故事。故事中有三个人,保罗、小男孩以及小男孩的弟弟。保罗虽然不认识小男孩,但他仍然满足了小男孩的愿望,最终发现了小男孩与他弟弟之间的感人故事。小男孩对着他的弟弟许下诺言说 “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这是小男孩心中美好的愿望,他希望载着腿有残疾的弟弟去看很多好玩的东西,他愿意给予。在这篇文章里,有三份给予,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的爱;小男孩给予小男孩弟弟的爱;保罗给予两个陌生小男孩的爱。这三份爱都让人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可见给予是件多么美好的事!现在,老师将组织一次小小的比赛需要同学们完成,可以从中任选其一来做。第一,分析一下孔融让梨与保罗、小男孩以及小男孩的弟弟这些爱有什么异同点;第二,给予为什么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发掘文章的留白之处,并将它充分利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在分析孔融让梨与保罗、小男孩以及小男孩的弟弟这些爱有什么异同点这一问题时,能够更好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除了对课文的讲解,在作文以及听、说能力的培训中,也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
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与鉴赏事物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规范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是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实施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逐渐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參考文献
[1]郭爱香.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课程重构的实施策略[J].江西教育,2017(11):37-39.
[2]常荷燕,赵长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0):124-125,181.
[3]仲伟校.浅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价值引领作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0):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