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亭
摘要:文章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出发,论述目前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提出地理教学的具体学习策略,希望对改进高中地理教学有所促进。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中地理教学 影响
高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逐步缺乏主动探究学习精神,在课堂上不听教师的讲课。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很难保持较好的耐心。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加大学生的抵触心理与厌烦状态,对高中地理顺利施教产生极大的阻碍。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最一大优势为知情统一,它不断强调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情感、兴趣、潜能的重要性。因此,融合人本主义理论教学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掘的能力,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理论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60年代興起于美国,由马斯洛、罗杰斯两位学者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学习理论。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反对人为地对人的心理进行肢解;主张研究正常的人,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方面;主张发展人性,并结合认知和实践,对学习者的经验进行启发,对其创造潜能进行挖掘。
二、不足之处
随着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高中地理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总的来说,以往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定位往往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不是真正向学生传授一门学科的内在思想,不注意对他们进行启发和点拨。课堂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考什么学什么,甚至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解高考动向和猜题、押题上。这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
2.不注意在教学中化难为简
相对于初中地理来说,高中地理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对逻辑思维的运用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而比起政治、历史这些“纯文科”的课程来说,地理含有一定的计算和推理等接近于理科的教学内容。相比之下,高中地理的难度是较大的。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做到了化难为简,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接受课程知识,顺利开展下一步的教学。然而,不少高中地理教师常常不注意在教学中化难为简,教学方式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因难以理解课程内容,而对地理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一些学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导致他们在高考中大面积失分。
3.不注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开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我说你听”的阶段,教学中习惯于“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既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更谈不上有同教师进行知识上的沟通,甚至对教师提出质疑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训练出来的只能是考试机器,缺乏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
4.不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小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任何的教学环节都由师生之间“一对一”地完成,很少有合作学习的机会。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是一个倡导合作,强调合作的时代,一个人光有个人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许多工作都必须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5.不注意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不顾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案。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体现在不同学生身上,会存在较大差异。那些适应教学方法的学生,通常会教学效果较好;而那些不适应教学方法的学生,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容易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不注意因材施教还会带来一个“副产品”:教师常常觉得那些学习不怎么积极、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学生“无可救药”,在平时的教学中索性对他们放任自流,对他们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等行为听之任之,最终造成高考中出现两极分化。
6.不注意课内外的结合
地理是一门同大自然、社会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地理与大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王阳明先生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做的中心。不少教师仅仅将地理教学局限在课堂上,未能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既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来历,又不能有效地学以致用。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似是个新生事物,其实要实施起来并不困难。它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一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变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变机械的课堂学习为全方位的感知地理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采取有效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关于地球公转与自转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首先带一个大地球仪进课堂,然后模拟地球运转的角度,分别向学生演示地球公转与自转。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化难为简
在教学较为困难的章节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机制,将知识点化难为简,使学生易于掌握,再逐步提高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关于水循环的章节时,我们可以首先将水循环的完整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制作为PPT,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就能一目了然,甚至省去了很多死记硬背的环节,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视为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上不仅要与学生在知识点上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对教师产生质疑。这样才能促进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4.开展小组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可将3~ 4名学生编为一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习积极的学生带动较为后进的学生共同取得提高。
5.注意因材施教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应当首先为他们夯实基础,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进度。
6.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教师要意识到第二课堂对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积极地做到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比如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深入大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引导他们与课堂上学过的内容进行联系,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要求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也做出相应的改革。“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探讨,大胆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萌.浅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3(15).
[2]唐景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4(7).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