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学
【摘 要】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教师应该重视起初中生物的实验操作环节,从学生生活入手以降低实验难度,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对其进行规范化引导,重视实验小组的分工搭配,采用相关的技术和工具辅助实验教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7.092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呼声开始越发高涨。在初中生物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实验操作”是传统生物学科应试测验的盲区,因此不少教师都未曾对其加以重视。其实,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实验操作从来都不会是“无用功”;相反,它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升、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树立起实验教学的观念,从调动学生实验兴趣、鼓励探究性实验、规范引导、合理的实验分组以及多媒体辅助实验等角度出发,对科学合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思考。
一、从生活入手,降低实验难度
生物学科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门全新学科,“生物实验”也与学生传统的理论学习模式有所区别。对于从未进行过实验操作的初中生而言,生物实验难免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难度感。这便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角度入手,将与学生具有一定距离感的实验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比如,在讲授“发酵现象”的实验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发酵面粉”的体验。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吃到的面包或馒头,往往质地松软而且有小孔。借此,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这些小孔都是面粉中的糖分经“酵母”催化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而来;另外,稍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可能会知晓以下常识:发酵面粉或者酿酒等生产活动,往往都对环境温度和发酵时间有所考究。借此,教师便可用以引进对酵母菌适用的环境、繁殖速度以及分解物等具体知识的讲解,进而降低学生对未知实验的“畏惧感”,使实验原理变得容易理解。
二、鼓励探究性实验,激发探索精神
一直以来,初中生物实验大多以“演示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为主。前者主要指通过教师个人操作,向学生呈现某个实验的完整过程,这种模式不需要批量的实验器材做支撑,对实验场地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易于教师掌控。其缺点便是在教师的单向演示下,学生仍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不利于体现“生物实验”的真正内涵。后者“验证性实验”主要指在教材或教师已经给出现成结论的情况下,学生本着既定的实验歩奏出发,来对相关的结论进行验证,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但并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因此,在传统“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相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在进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课外延伸实验时,笔者曾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因此,除了教材所给定“光线”“湿度”等因素的提示外,几位学生提出了“气味因素影响鼠妇分布”这一假设,并将“樟脑丸”运用到了实验中来。虽然学生的这一实验假设和实验过程颇有不足,但至少其发散的思维以及探究意识值得肯定。
三、对知识的深度把握和对实验的规范引导
“生物实验”是一項严谨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初步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学生,尤其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深度把握实验理论,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一方面,教师应该深度把握相关实验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实验素养。这便要求相关教师对课程实验大纲、实验目的、实验设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变量控制、注意事项都要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才具备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在学生初步接触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增加调控的力度,以亲身示范的方式来呈现规范的实验过程。比如在进行“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实验课时,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正确地利用镜臂来移动显微镜、如何调动准焦螺旋、如何正确地对光和观察等。同时,教师的示范讲解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室空间布局,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或者让学生靠近讲台,或者是使自己的示范呈现出一种被学生半包围的弧形状态。总之,相关的位置布局应该以便于学生观察、便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为出发点。
四、科学的组员搭配,重视组员分工
对生物实验小组进行科学的组员搭配和分工,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有效性。一方面,在小组成员的搭配上,教师可以采用“混合搭配”的方式,即不同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如此可以实现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小组内部的组员分工,实现每一位组员都“有事可做”。这便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加以重视,还要重视小组的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同时还要维护好实验秩序、防止学生将实验课当作“游玩课”,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五、借助相应技术及工具,辅助实验教学
受一些实验器材或者原材料的限制,不是每一项实验都具备让学生上手操作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多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来弥补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相关实验场景的感知缺失。
比如,在进行“青蛙搔扒反射”实验时,由于实验开头需要截掉青蛙头部,对于部分初中生而言,他们可能会对这一实验存在心理障碍,不利于课堂实验的顺利开展,为此,相关教师可以向学生展映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青蛙脊髓内部神经中枢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此外,相应的单细胞生物观察实验,教师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现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动态图片,辅助实验教学。
总之,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体验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质。这便要求相关教师认识到“生物实验”的意义,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视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环节,而非应试教育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确立起实验教学理念,借助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生物学科精神,从而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