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春艳
摘 要:韩愈在《师说》中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确,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传统思想。认真研究教材,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德育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渗透德育;整合教材;小组合作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的话。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确,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改变过去只传授知识而不重视德育的传统思想,认真研究教材,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德育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来,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常规习惯养成教育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从学生第一次踏入微机室开始,我就反复告诫学生要遵守微机室的一系列规则,爱护电脑设备,让学生明白机房里所有的机器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讲课过程中还让学生娴熟地掌握正确开、关机的步骤,让学生慢慢意识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每次上课都要求学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并填好微机使用记录情况。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措施,就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感。此外,还反复强调要禁止随意插拔鼠标、键盘,下课时凳子要排放整齐再有序地离开等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知识点,发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材来体现。那么,在完成知识点讲授的同时,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道德教育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吃透教材并能做到有效整合,在讲授知识点与训练技能之中,寻找德育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给学生布置相关实践任务的时候,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积极向上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创意。
例如:在讲授幻灯片制作时,因为马上要到“国庆节”了,从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业,让其收集至少五个国家与国庆节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音像资料,制作一个以“我眼中的国庆节”为主题的演示文稿。这种授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所选国家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通过对幻灯片的制作,学生增长了见识,增强了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意识,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人们完成任务时最常见的方式,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则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例如,我在整体讲授完Word以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综合任务:利用Word制作一个反映“中国传统节日”的电子报。电子报要图文并茂,艺术地展现中国的传统节日。这就要求学生尽己所能地搜集素材,然后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这项任务。以五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课下完成素材的搜集,进行电子报的框架设计;上课时完成电子报的制作;做完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放映本组的作品;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为了让自己所在小组作品评为最佳,在制作过程中,各小组成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创意、好点子层出不穷。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肯定是亮点多多、惊喜多多,是集集体智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给每人都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机会,避免了孤立式学习现象。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合也要花些心思,最好是均衡搭配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优带差,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教育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大家的工作、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电脑网络。所以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要求学生要有版权意识,自觉支持正版软件,反对并拒绝使用盗版软件。
其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不浏览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在课上多挖掘网络的正面资源进行教学,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优雅的音乐,让学生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感受真正的美、欣賞正确的美,从而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总而言之,教育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一个“有心人”,每节课都要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抓住合适的契机渗透德育,那么我们的德育效果一定会大放异彩。
编辑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