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8-09-10 10:35申文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又一里程碑。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作者简介]申文明(1971-),男,山东潍坊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政治安全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MYZX20174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6-0025-0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第一大历史任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第二大历史任务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的,实现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奥妙就在于有着科学的和发展的理论作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①指导我们实践的伟大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而与时俱进是它的伟大的理论品质,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产生的理论成果,就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中国共产党人在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核心和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又一里程碑。

一、创新与理论创新

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稍后他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解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功能。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就是创新,创新是一种管理职能,强调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其后,学者从经济、技术、制度、管理、战略等等方面聚焦创新问题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学说,可以说各种创新理论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特别是对个人和群体主体性、能动性的高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②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创新从不同范围和领域来讲,有着不同的划分。从较宏观的角度来讲,主要可以分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在此,主要谈理论创新,并且是从哲学的视角。理论创新是相对于应用创新而言,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随着时代变迁或者事物的发展变化,汲取教训、借鉴经验,基于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产生新的理性认识。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其诞生170年仍然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因所在,也是击败叫嚣马思主义“过时论”者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源泉在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和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创新他们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创设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还谈及了《宣言》中的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的关系,“《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这些基本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得出的某些个别结论,是可能随着历史条件的转移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而“过时”的。③历史已经并将再次证明:“过时”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的五花八门的理论本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旗帜。再次力证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的理论是多么的滑稽和无聊。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既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历史课题,也是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代中国,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来了一些新的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新的实践开辟了新时代。新的时代里有着新的使命、新的矛盾、新问题。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实践必然伟大的理论来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取得新的发展成果,离不开理论武装。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高度重视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和推进理论创新的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重大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理论创新中,发挥核心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是这一理论成果的主要创立者,当前主要体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等科学著作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报告中所概括的“八个明确”。主要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八个明确”鲜明的目标指向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八个明确”中,有的是对于以往目标要求的提升和增强,有的则是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多的则是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内涵和注入了青春活力,用理论和现实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社会主义有点“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逻辑

伟大思想理论如何产生?从何而来?每每想到这个问题,人们往往激动和好奇,难免要追根溯源,探究一番。其实对于思想理论的创立者来说,首先有一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的问题要解决,同时处理好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面临失败。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对于客观社会现实的把握,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选择主体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在这其中,选择主体(理论创新主体)的背景知识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理论创新是在思想上对时代发展内容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时代依据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红色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毋容置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习近平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杜绝“四个不能”。(习近平说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时代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资源,成为其深厚的思想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明之中。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信手拈来运用的恰当自如,说明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说明了文化对他的思想形成具有的影响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源于我们的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代是思想之母,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更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特定时代的要求和产物。“伟大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命运”。④一种思想的命运有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自身的内在力量和固有逻辑,有时还受种种机缘的影响。伟大的思想理论,都是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并提出理论变革要求的条件下产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现实,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和认真的思考,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又有了新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创新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和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不断发生变化。由原先判断和定位的“三个没有变”发展成了“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历史和现实又深刻的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实践,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通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逻辑,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续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注释]

①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②姚新中.哲学创新与时代精神[J].云梦学刊,2017(02):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4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26.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