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 要: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文科师范专业面临的挑战、自身发展困境、转型发展的限制因素及转型出路的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科;师范专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94-03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soci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talents become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iberal arts normal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liberal arts normal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lemma, the constraint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inking the way ou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beral arts; normal majo; transformation
2017年7月,《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报告表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和国内外服务影响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然而,社会各机构阶层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文科师范专业却倍受“冷遇”,甚至有不少院校稀释文科师范专业,加之地方高职院校中的此类专业也存在自身发展、转型等多种困难和缺陷。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改组和整合,成为给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人才的新摇篮。这是值得我们高职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文科师范专业面临社会大环境的挑战
首先,重理轻文,这是个极具历史根源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种种问题不可绕开的因素。在民间,谚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流传至今,这折射出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心态。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理工院校远超文科院校,综合大学中理工科专业远远多于文科专业,高职院校不设或压缩文科专业,文科师范专业即便是在夹缝中生存也很难保全。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身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着整体质量提升。由于师范专业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所能获取的内外资金扶持都相对较少。此外,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师范专业的外向联系作用发挥不充分。地方高职文科师范专业的学生“走出去”和中小学教学能手“走进来”的产学互动没有取得实质进展。
第三,人力资源市场“双向选择”制度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错位,用人单位就业门槛普遍偏高,高职师范生受学历、专业限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增多,因此地方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口率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就读人数减少。
第四,初中教师上岗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取学历限制提高。全国多省市初中教师上岗考试的门槛都提高至本科,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专科师范生被排斥门外的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生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改革后没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在很多省份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学历要求提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广东省为例,2016年6月后入学的师范专科学生将只能报考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那么,高职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门路将更加狭窄。
二、高职文科师范专业自身发展的困境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性法规和政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快速发展升级的机遇。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数量逐年增多,从2010年的1246所到2016年的1346所,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快速成长并产生优良的示范作用。各地方高职院校纷起效仿创新改革,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由于忽视地区经济文化状况等原因造成种种差强人意的局面。
1. 许多高职院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高师和中职学校合并升级而成,专业设置不足,专业基础较薄弱。此类高职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建设资金投入少,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师资基础还是生源都占据院校的绝对优势地位,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向应用型、技术型大力转向的道路上,师范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就只能让位于其,短时间内勉强维持,等待竞争的审判。
2. 在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往往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型人才,侧重理工科专业的发展建设,部分高职决策层对文科师范专业的优势和转型发展认识不够,从而放弃对此类专业的关注和各方投入;此外,为增加应用型技术型专业招生人数,文科师范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被限萎缩进而无以为继,以广东某职业学院三个文科师范专业为例,2015年至2017年三年间计划招生人数从350人下降到200人,其中两个专业停招。
3. 专业课程设置“一刀切”式照搬,地域特色不突出,精品课稀少。研读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会发现,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被不断深化,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却不能更好的培养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照搬本科师范院校,由于学习年限少一年,砍掉了大量拓展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必选课程,致使高职的师范毕业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师范专业课程教材死板、课程内容枯燥及缺乏针对性等情况,是普通師范大学和高职师范的文科专业具有的通病。另外,地方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由于资金扶持力度小,专业教师也很难有效的将专业课程向地域化转变,精品课的建设也无力展开。
4. 职业院校中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报考高职师范专业的部分学生成绩一般且并非第一志愿录取,也未把教师作为人生理想,而是当成谋生的职业,这部分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不佳,因此在教育单位人才市场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对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的就业反馈造成一定影响。
三、高职文科师范专业转型发展的限制因素
第一,新专业建设的专业支撑资源缺失。《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但是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不高、办学投入有限、校企合作办学不成熟、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新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尚且乏力,文科师范专业进行转型动力和资源更加势弱。
第二,文科师范专业体系单一。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的文科师范专业体系单一,各文科师范教育专业孤立存在、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设置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授课年限短,文科师范专业课程的开设一直延续老传统缺少丰富性和创新性。因此,在专业转型发展尝试时,找不到新旧专业的良好接驳点。
第三,人才市场岗位层次要求限制。随着全国大学扩招和学历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学历压制已经是普遍现象,多数文科大专毕业生被挡在用人单位的岗位层次之外。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2017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虽然专科生就业达到95.40%,文化教育类毕业生就业率93.19%,但是几个文科师范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只有平均75%左右。人才市场岗位门槛高,也是高职文科专业转型发展思考时引发顾虑的因素。
四、高职文科师范专业转型发展出路的思考——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为例
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地方高职院校文科师范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路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广东省汕尾市唯一的全日制高职学院,在粤东五市三所高职院校中,我院的文科师范专业成立较早、在粤东地区有着良好的业界口碑,为汕尾及周边地市输送大批合格的基础教育及其他文化工作者。我院一直在进行师范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尝试,以期更快的融入汕尾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地区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护老培新
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和重要的基础专业,这是学院多年发展树立的招牌和生命线,对于这些老专业,要在维护的基础上输入新血液给予新的活力,渗透其他新专业的发展、交叉发展等。就新专业而言,是适应经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和人力资源诉求的专业,是具有挖掘和深化潜力的专业。
我院人文系有着近三十年的发展经验,以文科师范专业为主,在继续扎实原有师范专业实力的基础上,应根据新时代产业结构的变化,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学院制定的“十三五规划” 中开展专业规划和调整工作为助力,拓宽人才培养方向,积极转型规划建设相关文科新专业。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7年版)》,结合我院人文系现有相关支撑专业和师资等教学资源,可以规划筹建如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等。新老专业并行发展,分阶段逐步建立特色汕职的特色文科专业集群。
(二)跨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下很难适应新的人才要求,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为我院文科师范专业的转型提供值得探索的一条出路。
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让学生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会学生具有跨学科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模式。”[2]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可以利用我院人文系现有历史人文教学资源为主课程体系,辅之以文化管理学理论、艺术设计实践学习等培养项目,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精神文化服务与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援,也贯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繁荣精神,从而推动我院文科师范专业的积极转型。
(三)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魅力在世界在国内的影响继续延伸。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根源地位,全国各地中小学从教学单位、培训机构到个体家庭已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弘扬行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中也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设,目前传统文化课程只在部分高职院校的文科专业开设,部分应用型技术型专业则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限渗透。因此,对于我院文科师范专业教师而言,建设精品传统文化课程及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则将是一次获得新活力的重大机遇。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文科师范专业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需时较长的系统工程,涉及岗位需求调研与规划、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构建,然而又是众多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升级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高职院校近年来通过探索和实践在专业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经验和收效,能为我院文科师范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参考。我院应充分结合汕尾地区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促进文科师范专业转型为新专业,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领域培养更多更优质的应用型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
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2]陈敏毓.浅谈高职院校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電子制作,2013(23):160.
[3]谢华.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创新[J].高教学刊,2015(2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