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思考

2018-09-10 03:51丁静林王亚娟
高教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辅导员工作适用性

丁静林 王亚娟

摘 要:认知行为疗法是当今国内外使用较广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强调来访者参与和学习、理论简明易懂、技术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文章通过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内容、特点,以及其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适用性,探讨如何在辅导员工作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来提升辅导员工作有效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辅导员工作;适用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70-03

Abstract: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wide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emphasizing on visitors'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simplicity of the theory and strong technical operabi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heory,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s well as its applicability in counselors' work. It explored how to us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n counselors' work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unselors' work.

Keywords: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the work of counselors; applicability; use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受教育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导致心理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愈益令人担忧。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强调指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要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简称CBT)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其具有强调来访者参与和学习、理论简明易懂、技术可操作性强等突出特点,可以很好地为辅导员工作所借鉴。

一、CBT理论的内容与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即CBT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时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助理教授的医学博士阿伦.T.贝克(Aaron T. Beck)在前人临床心理实践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发展出这种心理治疗形式。由于CBT对于心理治疗的积极影响,贝克曾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学应用杰出贡献奖。1989年,季建林、徐俊冕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首次将CBT介绍到了中国。之后,这一理论逐渐被我国心理学界所重视,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CBT以其高效、操作简便、效果稳定而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它的理论基础是ABC理论,即引起人们情绪反应和行为问题(即C,Consequences)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件本身(即A,Activating events),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即B,Beliefs)。该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是相互联系的,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合理的认知带来的是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认知则会导致过度的或一系列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与错误的认知密切相关,要处理这类问题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CBT是治疗师在对患者充分了解(包括想法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各种方法来引起患者“认知改变(矫正患者的想法和信念系统),从而带来情绪和行为上持久的改变”[1]。心理教育是实施CBT的前提和基础,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后,与来访者共同学习CBT相关理论,让其了解心理治疗的机理,积极配合和参与治疗;之后,咨询师教会来访者识别、评估以及应对自己的功能不良想法和信念,“帮助患者识别关键的认知,采用更现实、具有适应性的预期,使得患者在情绪上感觉更好,在行为上更具功能性或减少过度的心理唤起”[2];根据咨询进展情况设计家庭作业,巩固咨询效果;最后,让来访者把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认知模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更加广泛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CBT具有明显不同于其他治疗方法的特点。首先是它的教育性,治疗师是针对患者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进行工作,让患者自己解决问题;其次是强调合作参与,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活动,而非被动接受治疗师制定的方案;第三,时间短,结构明显,可操作性较强;第四,一旦患者掌握了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加以运用,事实上患者成了自己的治疗师,心理问题不易复发。

二、CBT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适用性

CBT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咨询临床,它同样适用于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若能灵活运用CBT理论和技术,必将大大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CBT适用对象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相符合

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CBT的理论明白易懂,它的理论依据就是:“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状态是由人对事件的看法决定的,而非事件本身;如果改变了看法,情绪状态和行为状态也会随之改变。为了持久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师会在更深层面上(患者关于自己、世界和他人的最基本的信念)對认知进行工作。矫正他们潜在的功能不良信念可以产生更加持久的改变。”[3]相比较其他心理咨询方法,CBT对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它仅适用于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索能力的人群。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显然是符合这一适用人群特点的。大学生通过辅导学习,一般都能有效理解CBT的基本原理,不会因认知能力低下而无法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当大学生认同了这一理论,积极配合,主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处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能取到比较好的效果。

关于认知行为疗法,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并做了深入的研究。当前,较主流的学术观点是:“认知疗法不适用于改变人格结构和解决深层次内在的心理冲突,但在处理诸如学习、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由明确可辨的现实事件引发的心理困扰上则效果明显。”[4]而这一点也恰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相匹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的,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題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业、情感等方面,属于成长发展性问题,教育和疏导最为重要。实践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在处理由这些问题导致的情绪问题上非常有效。

(二)CBT工作理念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相吻合

相比较其他心理学理论和方法,CBT更加强调来访者学习,强调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主体地位。CBT通过让来访者参与治疗而不是被动接受治疗的方式,来增加来访者的控制感和自信心,从而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达到让来访者自己成为自己的治疗师的目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来访者矫正错误认知的主动性。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此可见,在工作理念上,CBT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吻合性和契合度。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当代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个性强烈,多以自我为中心,渴望被人尊重,不愿受管束。面临此情此景,辅导员仅靠简单的说教非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的反感。因此,辅导员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走进学生的心灵,因势利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工作中,辅导员需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提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如能熟练运用CBT理论,必将大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三)CBT简明易懂适于高校辅导员学习掌握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点,其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入学后的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兴趣缺乏、考试焦虑、网络成瘾以及就业时焦虑情绪等等,大多数属于因错误认知而导致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而非严重心理疾病。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宁愿把心理问题积压在心里,也不愿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咨询人多量大,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往往很难满足来访需求。这样导致部分同学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CBT是以解决当下问题为目标的治疗方法,其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独特优势,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便利。目前辅导员队伍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仅占少数,能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更是为数不多,但一般高校辅导员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心理学方面培训,有的自学过一定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习CBT理论,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大学生需求,发现问题,主动运用CBT理论和技术,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发展性心理问题。

三、CBT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如上文所述,辅导员在碰到大学生中的很多发展性心理问题时,都可以运用CBT理论和技术。但这并非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运用好CBT理论和技术,若使用不当,非但不能提高辅导员工作有效性,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会对学生带来精神伤害。因此,辅导员在运用CBT技术时,一定要立足辅导员工作的自身规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特点,使CBT理论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一)立足辅导员工作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尽管心理咨询与辅导员工作具有相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心理咨询(辅导)重视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是一种个人本位的助人自助行为;而思想教育强调用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去影响一个人,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活动。又如,心理咨询将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奉为圭臬,而思想教育总是旗帜鲜明地坚持施教方的价值立场,引导受教者养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辅导员一定要立足辅导员工作自身特点来使用CBT理论和技术,切不可本末倒置,过度关注CBT等心理咨询的原则而忽视辅导员工作的原则。特别是在对待价值中立问题上,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特殊性,一味坚持绝对的价值中立原则,难免不合时宜。当学生出现价值观困惑、迷茫甚至严重的价值观扭曲时,辅导员就应实事求是、明确指出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尽管上文提到CBT理论和技术适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其理论简明易懂,技术可操作强,但不能把CBT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应用简单化,更不能把CBT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不管遇到什么学生问题,认为都可用CBT解决。辅导员应“避免陷入‘心理问题德育化的极端化误区,要有意识地养成分析学生问题实质的工作习惯,在厘清问题症结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6]。针对诸如人际交往之类的发展适应问题,要多采用共情、倾听、宣泄等心理咨询方法;如果学生出现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有偏激错误,而非心理问题,就应当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要去改正。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往往相伴相随,但切不可混为一谈,若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教育,或者用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来处理思想品德问题,都可能导致偏离问题解决的正确方向,成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三)遵循CBT一般实施步骤

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如何使用CBT理论和技术,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确定目标。辅导员要主动出击,采集信息。与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内坐等来访者不同的是,辅导员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发现问题,寻找有问题的学生。当锁定目标后,辅导员要主动预约学生谈话(如果有学生主动预约輔导员更好),尽量多地获取信息,再聚焦问题,经过评估,决定是否采用CBT技术,问题严重者需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

第二步,心理教育阶段。与学生一起学习ABC理论,让学生了解其某种不良情绪(生气、焦虑、紧张等)并非由于某一事件本身导致,而是由于背后的想法导致,而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合理的。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能以学生自身的例子分析,针对性更强。之后,再进一步提出运用CBT技术改变学生认知模式,并征求对方同意。辅导员谈话对象不同于咨询室的来访者,他们多半是辅导员主动预约的学生,自我求变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第一次谈话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接受CBT理论,并是否愿意配合接下来的训练。

第三步,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把学过的ABC理论运用到平时,即及时记录不良情绪产生的情境、情绪强度,并练习分析自己当时的自动化思维是什么,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这期间,辅导员每次都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家庭作业,根据完成情况,给予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完成好的方面,给予表扬,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步,挑战认知。从学生的家庭作业中,由许多事件背后的自动化思维(往往是不合理的,如“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总结规律,归纳出学生的最深处的核心信念,如“我不可爱”、“我无能”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情绪问题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源于自己错误的认知,进而帮助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构筑一个积极的认知概念,并有效应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心理教育阶段,还是后期的挑战认知,辅导员一定要避免过多地灌输和说教,尽量多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总之,CBT如何与辅导员工作有效融合,如何发挥两者的合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Judith S. 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张怡,孙凌,王辰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

[2](美)Judith S. 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张怡,孙凌,王辰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3](美)Judith S. 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张怡,孙凌,王辰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4.

[4]王纳新.解构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适用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7):118.

[5]陈平,张红梅.辅导员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中的角色冲突与调适[J].思想教育研究,2012,207(4):109.

[6]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7]张衡.一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应对失恋引起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J].高教学刊,2015(18):258-260.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辅导员工作适用性
强调简洁和适用性 MICHI by Rotel X5/X3合并功放
环保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适用性探讨
小议阶级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微信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创新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新一代车上转换装置在厂矿企业铁路运输中的适用性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