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慧 徐亚辉 王瑞峰 张淑娟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高度重视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翻译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也能较好地体现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基于解构主义思潮而产生形成的,作为翻译理论具有一种特殊性和独特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翻译观所提倡的忠实性思维,重点在于强调和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和开拓了新视野。因此,文章将围绕起源、进步性和影響性三方面来阐述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了当前大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从教师与教学方法两方面浅谈了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00-03
Abstract: Under new situation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nslation, an important part in English study, is highly subjective and diverse, and can better embody the effect of learning English. However, it hasn't received adequate attention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Formed based on Deconstruction trend, Deconstruc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with a special and unique status as a translation theory, broke faithful thinkingadvocated by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t focuses on emphasizing and highlighting translator's central position, providing and Opening up new horizons for translation research. Thus, the paper elaborates Deconstructi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involving origin, progressiveness and Influence, pointing out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discussing the inspiration of thetranslation view of Deconstructionontranslation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from two aspects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method.
Key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view;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我们从题型及分数设置上可以看到各部分的配比,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学生们所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英语相关词汇、短语以及句法结构等,而是要高度重视把相关语言成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将文本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呈现展示出来,这将翻译教学的地位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使得大学英语翻译的学习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但是,翻译教学受考试局限性的限制,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尤其是就翻译本身的性质来说,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对英语教师语言文化能力的要求,也对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针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如何加强翻译教学指导,更是一大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剖析语言理论,立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汲取精华,寻找相应的依据来更好地指导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可以进行较好的理论指引,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解构主义翻译观概述
(一)起源
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起源,要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出发,围绕“解构主义”进行研究,是从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的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西方哲学思想和研究高度重视语言结构与规律性,研究内容仍然以人文传统为主,所提出来的结构主义思想,被各位学者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在语言翻译理论方面发展成为了主流思想,索绪尔在语言翻译理论方面开创了先河,被称为“结构主义之父”。同时,法国雅克·德里达却提出了不同观点,对西方一直提倡的哲学思想和哲学信念发起了挑战,开始质疑和责难柏拉图形而上学思想,出版《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这都标志着解构主义的出现和确立。以德里达为首,罗兰·巴尔特、保尔·德·曼等积极响应,开始了解构主义思潮,并对语言领域发出了挑战。语言领域的研究开始从结构主义倾斜,逐渐向解构主义发展。
(二)解构主义与语言翻译
从解构主义本身的性质来看,它是作为一种语言哲学来发挥作用的,是对传统提出的恒定中心论的一种挑战,反对结构主义所提出的单一结构的语言观,这些想法正好弥补了翻译理论中创作主体和文本意义等不明的缺陷。翻译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主观性,在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和冲击后,解构主义理论不断渗透到翻译理论中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翻译理论内容时也开始借鉴和接受解构主义相关理论。解构主义出于对某种原因的分析,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不同的情况下原文意义是不同的,这导致其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有上下文原文意义也只是暂时被划定下来,更多的就需要译者来通过主动能动性去挖掘和寻找原文意义,结合更多的观点和语言转换进而使原文复活,使得译文越来越成熟,也使得译文和原文可以共生。德里达认为文本具有开放的性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不完整的,他将翻译定位为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内容。而从翻译的本质来看,是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需要推迟原文,甚至是置换原文。因此,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只有翻译才能解释,这也是语言间的差异所在。翻译的主观性为挖掘更多的丢失的或不清晰的东西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同时,德里达提出原文中都包括某种结构,这就意味着某个文本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即使文本单独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其他语言之间有着极深的关系,意味着各个语言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因此,他关于翻译的主张就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是语言或者文本之间的转换。在翻译衡量标准方面,对于传统所提出的等值衡量标准他主张要进行取消,而高度重视语言间转换的方法,翻译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對原文的一种简单解释,而是扩大语言内涵、寻找原文本的多重意义。德里达翻译观颠覆了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平等关系,赋予了原文解释的多样性、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在语言过程中主张转换,而不是翻译,所以在翻译标准和概念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这对传统结构主义提倡的译文和原文地位均等的观点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提倡语言翻译扩大化,这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理论基础。
(三)解构主义翻译观取得了进步
解构主义翻译观取得了进步,是基于结构主义来说的。一方面,德里达提出了“延异”术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字的意义,对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忠实”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文化和文学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边缘性,与结构主义翻译观所提倡的“语言中心论”、“文本封闭论”、“语义简单论”具有巨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任务并不是单纯地找出原文意思。因为结构主义翻译观就是对照原文进行翻译,这是对原文的“忠实性”,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性。而解构主义思潮对结构主义所提倡的观念产生了冲击和动摇。结构主义将原文定义为具有主导性的内容,对于译文的位置反而没有那么看中,当译文是次要的时候,译文更多情况下就只能严格按照原文意思进行变化。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等,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保持作者原意不变,从根本上来说原文与译文就是文字转换与复制关系。解构主义思想下逐渐消解了结构主义所提倡的原文以及原文作者的中心和权威地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由解读原文,这使得原文从固定的环境中被解放出来,从而解构了原文本的确定意义。在解构主义思想下读者阅读都更加自由和随意,也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之间关系。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翻译教学现状
中国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势必形成文化多样化的局面。这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提高了英语翻译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翻译的新形势,高校加强了英语教学改革,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英语翻译课程,并将其纳入到英语教学体系中。英语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映英语综合能力高低的重要部分。对于英语文本的翻译,学生除了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掌握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文本文化背景,这样翻译才能游刃有余,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翻译教学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师翻译知识必须扎实,有良好的翻译技能和教学能力。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来说,虽然从认识上提高了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举步维艰,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和教师的翻译停留在课本的翻译,难以得到翻译实践。再者,大学英语面临着繁多的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都是为了应付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对于英语翻译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力不从心,甚至是回避排斥的。对于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导者,如果他们不重视翻译教学和翻译技能的提高,再好的英语教材与英语教学方法也不能反映它的价值。最后,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上来看,他们都是注重阅读教学,对原文进行简单地融合翻译,或者将里面一些重要的短语、难句拿出来大家进行简要的分析,十分缺乏专门的翻译讲授,从根本上来说教学方法单一,侧重于对原文的单一解释,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英语翻译课与相关理论知识、语言文化背景等出现了脱离,学生学习翻译时仍然难以灵活运用。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
1. 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来说,翻译教学是最被忽略的部分,口语次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四、六考试中得高分,继续初学英语的习惯,重视阅读部分,导致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与翻译能力普遍较低。这主要是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明确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没有进行严格明确的督促,学生自身对英语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导致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受汉语思维的制约,许多学生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而没有把握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等的差异性,容易出现中式英语等错误。
2. 教学方法落后。新形势下大部分大学生英语学习仍然以应付考试为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思维僵化、模式单一固定,英语翻译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沟通和交流,难以锻炼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高度重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弱化了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翻译过程中主要是以一篇文章或段落的翻译为主,也只是简单的词句翻译。
3. 对文化背景剖析不足。就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资源配置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使用的教材中,基本没有专业的英语翻译理论及练习资料。翻译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某些大学英语教材及历年四、六级翻译题为主,对文本与重难点进行简单的翻译,即使有高校引进和使用了英语翻译教材,课本和材料也较为落后,与新形势新情况存在着脱节行为。但是,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语境、文化背景的了解非常重要,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语言背后的风俗习惯,这也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现实情况是,无论学生还是英语教师对西方文化都缺乏相应的了解,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影响了英语文本的准确翻译。尤其是学生翻译过程中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英汉互译过程中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三、解构主义翻译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对教师“定位”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注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与教师在翻译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被动者,并不是跟随原文作者及其原文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教师在里面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文章的简单跟随者。大学英语翻译过程中教师定位不准确,这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20世纪上半叶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准确阐述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纯语言”概念的提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应冲破母语的束缚,跨越语言之间的界限,尽可能地接近‘纯语言。”同时,“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一种与原作的和谐,是对原作语言的补充,最终使译作由屈从于原作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使译者摇身变成与原作者一样创作主体。”这一系列论述都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与地位。大学英语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文字的简单的翻译,语言转化注重每个语句的严谨性,高度重视翻译内容的真实性,最后形成的译文就是对课文的文字同步翻译。这种模式对于初级教学是适用的,對文章内容有一个粗略了解,掌握和学习基本的词汇,就可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模式完全不能适用和满足大学英语教学。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和知识,对于一些基础英语语法和句法可以通过自我阅读和学习来跨越障碍,仍然采用“传递”式与讲解式的模式,不仅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以激励大学生研究和学习英语翻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驾驭语言的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讲解,翻译教学也不是简单的“译者任务”,课堂教学上不能只对英语文本做简单的“语言转化”和“复制”,这会大大降低译文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从而又使得译文局限于原著中,难以有效地延伸和再续原著作者的思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借鉴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内容,重新定位自身的位置,不再将自己作为“教师”,而是与学生一样成为“译者”,从思想、感情、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多方面去扩大和超越原著作者的思想和意境,与其时刻保持相应的写作和创作能力。
(二)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解构主义翻译观提倡的是对等和统一,这严重冲击着结构主义翻译观的思想。从观点的内涵来看,这也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关系的构建,如何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对接和统一,就可以利用解构主义翻译观来创新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地位一直是处于被动的、跟随的,对于英语教师学生都是“屈从”的,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没有提出质疑的能力和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束缚和制约了大学生独立创造思维的培养,也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步自封,没有创新。解构主义翻译观对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教师要主动打破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束缚,真正从语言角度出发,寻找文化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和学习经验不一样,语言翻译能力必然会不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进行简单的语言“复制”,而是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解构主义认为译文时翻译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反而应该是多元的、模糊的和流动的。在翻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持有自己的翻译观点,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深入研究和领会语言,从而寻找翻译“错误”,进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相应的文化兴趣。再者,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理念和方法具有铺垫和衔接的功能,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翻译基本能力的观察,研究他们作为翻译者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烈的英语学习意识及自学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与英语教师共同承担“译者”角色,在全面分析文本后,每个人形成独立透彻的理解,再进一步根据翻译材料的多样性进行差别性翻译。因为译者能力具有极大的差异,翻译标准不可能统一,为了防止学生对英语翻译学习产生厌倦和疲惫,就应该根据学生言语能力层次来安排不同文章内容、难度相当的翻译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并不断收集和保留学生的翻译意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来体验和感受,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
四、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高校来说,虽然从认识上提高了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英语翻译教学艰难前行,较之其他方面基础不是很雄厚,学生和教师的翻译仍旧停留在课本的翻译。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基于解构主义思潮而产生形成的,作为翻译理论具其特殊的地位。它打破了传统翻译观所提倡的忠实性思维,重点在于强调和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和开拓了新视野,这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地位界定与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J].外语研究,2006(6):55-58.
[2]李恩慧,梁春媚.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102-103.
[3]李晓惠,谷童宇,孙孝文.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