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下,提升学生思品课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8-09-10 11:45邱国祥
大东方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邱国祥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已为越老越多的老师所认知与接受,也都明确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于此,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做一些初步的研究。围绕“学习之源——兴趣、学习之法——认知、学习之始——思维、学习之地——课堂、学习之境——氛围、学习之效——评价”几个层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操作层面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自主发展;自主学习

一、论文缘起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而这一点恰恰与新课改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有出入的。

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教应有常法,也就是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还学生思品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思品课堂动起来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实践

基于以上课改背景,我们将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发展元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力求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统一”。

(一)寻得学习之源——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激发起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品德探索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解释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注重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维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从而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课,在课堂导入时,我播放了一段春晚小品《扶不扶》,让学生一下子想到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在被人帮助后反而讹诈救人者的情景,自然而然会去考虑当自己碰到类似事情该怎么做,很自然地进入本课教学中去,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设立兴趣小组,开展上街宣传国家政策、小记者采访、趣味法律讲座活動。三是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习之法——发展元认知能力,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听课、发言、书写、笔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1.阅读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2.听课能力。

我们始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用生动而富于鼓励性的语言,用典型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3.发言书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通过口头语言的组织再深化到思路清晰的书写能力。

4.笔记能力。

许多学生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但不少学生把课堂笔记变成课堂记录,凡是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都详细记录下来,结果弄得课堂上很紧张,也影响听课。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三)开启学习之始——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思维的起点在于对问题的有效探索,这是就需要师生围绕共同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巧疑妙问,点拨诱导,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释疑明理。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提问的技巧,不断提高提问质量。

如在教授思想品德八年级《财产留给谁》一课中,老师可以用视频播放了电视连剧《马大帅》中的一个情景:苏老太太临终留下遗嘱:把房子和50万元存折交给当保姆的马大帅。事后,引起了苏老太太的儿女向马大帅索要遗产的风波。图像放完之后,老师问道:“谁能结合教材知识针对上述案例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这份遗产究竟属于谁?”有的同学提出:“苏老太太的儿女属于第几顺序继承人?”也有的同学提出:“马大帅继承遗产的方式属于哪一种?”等等。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

这样的提问是问在了要害处且问得“多角度”,难易适中具有思维度。同有递进度和双向性。总之,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让师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进步,让课堂教学成为“疑问——反问、追问——释问”的思维乐园!

(四)立足学习之地——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基于“学为中心,教学生学”这一新范式要求,我们预设每节课的基本结构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学生自学”环节、“师生教学”环节、“训练反馈”环节。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还有一个“目标定向” 环节。“师生教学”环节又可分两步:即“合作讨论”及“重点点拨”。归纳起来就是 “目标定向——学生自学——教学环节——训练反馈”四步。通过优化这一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1.目标定向环节(1分钟左右):

该环节可以包括两个内容:揭示目标和自学指导。

(1)揭示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或借助一定学习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

(2)出示自学指导。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指导不当,就会无序、无效、甚至把自学引入歧途。教师的有效指导要体现“五个明确”(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例如,在思品八年级《两代人的对话》新课前教师可以有这样一段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自学课本P23-27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六分钟后,请同学回答导学案题目”这一段自学指导,话虽然不多,却体现了“五个明确”:自学时间是“六分钟”,自学内容是“课本P23-27内容”,自学方法是“标记重点”,达到的标准是“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老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是“请同学回答学习内容”,让谁回答呢?老师没说,人人都可能要回答。这个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性很强,学生的自学就相当于是在作考前准备,因而就会紧张、高效。

2.“自主学习”环节(15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指导以后,进入第一个主要环节“自学”。先学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读书找答案并在树上标记重点;第二步,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1)学生读书找答案(自主学习)。

“自学”,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要带着问题读,边读书边思考并完成自学内容。

学生自学时,教师干什么呢?教师此时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组织教学,确保人人专心自学;二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检测做准备。在学生开始自学时,教师要巡视、关注,尤其要关注后进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专注地自学,没有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如果有学生遇到困难举手求助,老师要马上给以帮助,当然,不能干扰其他学生学习。

(2)检测自学效果。

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就及时转入检测。教师先要弄清检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对象。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检测的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这样更容易暴露问题。教师检测的内容就是学生自学的内容。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呢?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把培优补差落实到课堂上。

3.“教学”环节(14分钟左右):

检测是进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或桥梁。“教学”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式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重点,突破课堂难点的过程。

(1)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

我们在很多课堂上和公开课上都能看到合作学习,不管什么学科,不管有没有意义。其实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现有知识的“改造”。如果通过改造能引发学生好奇、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那么学生学习的意识就能被唤醒,合作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也就有了可能。

比如《思想品德》九年级《宪法是我们的根本大法》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光靠老师说教,是不能很好让学生明白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的。于是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了《我当法官》这个环節,让六个组分别就三个问题查找宪法的有关依据。

①学校要求在校学生穿校服是否有宪法依据?

②父母无钱供给小孩上学,乡、政人民政府是否有权状告父母?

③不少地方政府出台“安置分房以户为单位”使许多家庭误认为离婚后可以多分房。这个做法是否有超越宪法?

(2)优等生、学困生团结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图自己省力,让个别优生频频发言,形成“一鸟入林,百鸟压声”的场面,而要调动大部分同学发言的热情,更不能忽视少数的“游离人”——学困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针对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现象,我反复告诫,合作学习时,既要“合”更要“作”,“合”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小组活动中,我要求组长把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交给他们,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在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我建议组员多倾听他们的看法;在个性化的活动中,我鼓励他们发挥特长,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学困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被尊重的快乐,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乐于合作、热爱集体。

(3)合作学习必须坚持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以实现教学的“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的主要思想,在于使学生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合作、分享、共同负责,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到。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首选“讨论”。以思想品德九年级《坚持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时“我国人口压力的表现”这个题目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为例。因论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我国的人口压力,除了教材讲的几个基本方面外,还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当前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出现大量剩余劳力,大批劳动者下岗,大量大中专生甚至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口过多造成的。如果人口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对社会政治稳定和安定团结形成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讨论题,并介绍一些次料,学生可以搜集一些报刊,了解我市、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关新闻报道、事例,利用周日调查本地本村组农村劳力剩余的情况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讨论由学生主持,教师读有关报告后,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各类意见进行归纳,让持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应以一个普通成员身份参加,不作定论性发言,也不寻求统一的结论,从而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去领会、掌握,利用资料、分析资料、思考问题、发现结论的方向。

(4)合作学习必须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支持”与“扩充”习惯

支持即鼓励和赞助,扩充也就是进行小补充。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头部语言、手势语言等对同伴进行鼓励,如点头、微笑、会意的眼神、竖大拇指和击掌等。在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的基础上,能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复述和补充。

4.“训练反馈”环节(15分钟左右)

“当堂训练反馈”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的内容可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背记重要知识点,二是完成书面作业题。

训练的形式是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五)关注学习之境——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将课堂教学形式从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小群体内部与小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质。因为,实际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于学生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学生同伴群体若能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在研究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六)提升学习之效——创新评价手段,使学生潜能获得激励唤醒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给考试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考试测验方法在内容和表现上过于单一,命题时不僅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纸笔考试方式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限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测查学生问题解决、创新以及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我们进行学生学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大规模测试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考查;后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查。二是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课程学习评价量表、成长记录袋等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张剑.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成果集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4]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5]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教育导刊.2013.5上半月

猜你喜欢
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核心素养
创设教学空间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