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鹏飞(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小号是最常见的主旋律铜管乐器,不仅音色明亮、华贵、富于光彩,而且表现力强。因此,无论是在庞大的交响乐队,还是在仅有五六人的超小型乐队中,小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号由西方传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小号既能吹奏出铜管的声音又能吹奏出木管的嘹亮的声音,并以其丰满柔和的声音被誉为交响乐中的乐器之王。在我国有相当数量的业余小号爱好者。近年来,小号爱好者更有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目前只有音乐院校才设立小号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已难顾及各方面的求学者,或许因此会使个别极有才能的人失去展示其才华的机会。本文从音准、音乐表现等方面分析了小号演奏和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音准即歌唱和乐器演奏过程中所发出的与一定律制相符的音高,一些乐器在制作过程中就对音准具有较高的要求,对于乐器的演奏者而言,良好的音准控制取决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与精湛的演奏技巧之间的相互配合。音准问题作为乐器演奏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对小号的演奏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在小号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口风、气速和气量都不同,同时小号又具有较多的泛音,因此在其演奏过程中经常出现较难解决的音准问题。
演奏者良好的音乐表现通常可以将其音乐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听众们更加了解演奏人员对音乐的浓厚感情。由于小号自身的体积较大,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并不容易把自身完美的音乐表现和对待音乐热情呈现给听众, 因此,解决音乐表现问题不仅有利于演奏者完整音乐感情的表达,也为听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1.乐谱识别能力不足
目前,学生在学习小号演奏的过程中,对乐谱的识别能力严重不足,通常都是根据自己对相关音符的模糊记忆进行演奏,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的重视演奏技巧,却忽略了小号演奏中的基础,使得演奏车缺乏扎实的基本功,从而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
2.学生音乐知识的积累不足
现阶段学生在学习小号的过程中,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演奏方法和对相关乐曲的演奏技巧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不了解乐曲的背景进而创作环境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对乐曲进行演奏,严重地影响了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音乐表现。
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小号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先对乐曲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然后在对乐曲进行演奏, 之后让学生自行对乐曲进行演奏,在分别指出演奏中的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演奏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彻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和对乐曲的理解能力。
2.对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在小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度地强调演奏技巧,而对相关乐曲的音乐背景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并没有对作品的创作环境进行详细地讲解,使得学生过度地专注于歌曲本身的演奏,却无法真正领会创作者创作的精髓,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幅度下降。
1.音高唱法
音高即演奏过程中音的高度,是音基本特征的一种。 在进行小号演奏前,先让学生唱准音高,提高学生对音符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从而使其在进行小号演奏的过程中,准确掌握准确音高,进而提高小号演奏的音准。
2.长音练习
长音练习是提高小号演奏音准的另一有效办法。学生在进行小号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吹奏力度进行歌曲长音的练习,同时利用校音器对每一个长音的音准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发现自身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在运用不同吹奏力度进行长音的吹奏时,利用逐渐减弱或逐渐加强的吹奏方式来进行变化长音的练习,可以更
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小号和乐曲音准的掌握程度。
1.还原乐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行乐谱还原的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乐谱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音乐的基础知识,只有不断扎实音乐的基本功,才能够更加完美的诠释乐曲。
2.加强音乐知识的积累
在对乐曲进行演奏前,教师需要对相关乐曲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如果有必要的化,可以将乐曲背景的讲解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有利于其良好音乐表现的呈现。
3.培养音乐的 形象思维
小号演奏过程中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提高演奏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将自身对相关作品的理解融入到演奏过程中,使其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4.加强技巧训练
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是提高小号演奏效果的有效措施。在领悟作品创作背景和内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小号的演奏能力,可以使小号的演奏效果大幅度提升。
本文通过对小号演奏过程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从音高唱法、长音练习、还原乐谱和小号演奏的技巧训练等方面为提高小号演奏效果和小号教学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秦晋明.新中国小号理论研究的进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04).
[2]王东亮.小号演奏中的心理障碍及对策[J].黄河之声,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