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茜
摘 要:在两国交流中,民间交流一直是最具灵活性和感染力的交流方式。而在两国民众交流中,由于青年群体富有积极性和特殊性,使青年活跃在中日民间交流中。随着中日青年交流的深化,“知日派”和“知华派”的青年增多,青年交流在中日交往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本文通过梳理青年外交关概念以及探寻中日建交至今中日两国青年交流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来揭示中日青年外交对于中日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青年;青年外交;中日关系
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决定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从徐福东渡、小野妹子遣隋到现在的旅游热潮、留学热潮都是这一关系的体现。历史上中日两国政府交往的同时,民间群体的交流活动从未间断,民间的交流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形式,是对两国政府间官方外交的补充。而在民间交流中,青年作为国家形象的直接表现,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新鲜血液,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性决定了青年交流在中日两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由青年代表的外交活动, 是国际政治交往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
一.青年外交的定位
(一)青年外交的内涵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方面的活动行为。随着国际化和科技化时代的来临,青年群体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对象,世界各国对青年交流空前重视,以青年为对象开展的交流活动逐渐上升为以青年为主的外交形式,青年外交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学者尚未规定青年外交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青年外交是青年组织的外交活动,是国际政治演化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1]一种观点认为,青年外交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青年外交是指主体上由青年参与的涉外活动,如出国、青年旅游、体育竞赛等;狭义的青年外交是指由中国共青团组织为核心开展的中国各类青年组织的对外交往活动。[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这种现象与社会运动紧密相连。按照青年群体自身所处的地位划分,青年外交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青年作为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外交决策和实践,影响国际关系;二是青年作为客体,被用来作为改变国际关系的工具。前者如我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美国历史上以青年为主体的传教士运动等。后者如东欧中亚国家“颜色革命”中青年及青年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3]
笔者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下开展的青年外交应是:由政府为主导力量,青年作为外交活动开展的对象,直接参与到外交活动中,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从中获取利益从而推进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交往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随着青年中日友好意识的迅速增强,青年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青年外交成为民间外交乃至国家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国家精神文化以及推动中日关系友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青年外交的类型
青年外交因其属于一个国家特定年龄群体的外交类型,因此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主体和对象的活力性,青年外交主要由青年人参与,围绕青年事务展开;其二是外交手段和机制的多元性,既可以是民间外交也可以在政府间展开;三是外交作用的长久性,青年外交是细水长流,需要很多年后才可以看到实际的效果。由此,青年外交主要从教育、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外交等方面开展。[4]
教育外交源远流长,是青年外交中最显而易见的分类之一,因此将它从广义的文化外交中提取出来专作一類。中国把教育作为助推经济雄心的一种工具,数百所孔子学院组成的网络对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影响力来说是个重要的工具。
青年在文化外交中的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发达国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重视软实力的开发,大力推进文化外交,从而推动经济、政治的交流。在此方面,日本的文化外交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青年对日本动漫、影视、食物及其日系杂货的热衷推动着文化周边的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对日本的好感度日益增加。
在体育外交中,青年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各国运动健将展现其祖国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展现国家外交意图,实现国家外交的重要工具。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的顺利开展成为世界外交史上“小球转动打球”的经典案例。
国际援助外交。当前,各国在培养青年发展中及其重视其社会责任感的展现,青年不仅是对本国社会现象的研究分析,更延伸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服务。以志愿者的身份到海外进行课题研究,同时服务当地群众。
从上述列举的几种青年外交的类型看,无论是教育、文化还是体育和社会服务,都是集中于年轻人所需要的或主要适合年轻人从事的。青年处于成长时期,他们具有旺盛的精力从事这些事务,增强自己的参与感和存身社会的切实感。此外,随着“走出去”政策的提出,更多的青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热潮、留学热潮以及追星热潮等社会现象的涌现,也是青年交流的重要体现。
二.中日青年外交发展历程和演变
(一)中国青年外交发展历程和演变
伴随着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中国青年外交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5]如图所示:
从中国青年外交历史进程来看,中国青年外交呈现出由政府主导走向自主发展。青年外交不仅在政策指导下开展多边外交活动,青年交流组织日益多元化,交流的人员日益多样化,在做好传统的政治交往的基础上, 经济、文化、环保、青年发展等非传统的政治交往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外交经验,开始逐步走向自主化、新颖化。
(二)日本青年外交发展历程和演变
从日本青年外交发展历程来看,日本青年外交初期开展规模比较小、形式单一,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外交战略的构建,青年外交逐渐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青年外交的发展速度迅猛,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和价值观念向海外传播,增强外国青年对日好感度,而且培养了大批日本青年树立正确的国际化意识。日本青年通过旅游、留学等形式与海外进行交流机会增多。当前,日本对外交流的青年活动,如内阁府日本青年国际交流事业、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以及日本青年团协力会等已经以很成熟的青年外交方式活跃在国际交往中。
(三)中日青年外交发展历程和演变
中日两国民间往来历史悠久,青年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游学访问时期,而本论目的在于分析新时期的中日青年外交,历史分期从1965年首届中日青年大联欢的举办开始,将中日青年外交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中日青年外交的酝酿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
1.中日青年外交的酝酿(1965-1972年)
在1965年,中日两国开展了首届中日青年大联欢[7],当时应全国青联、学联和对外友协的邀请,日方400多名代表应邀分两批访华访。8月26日,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和邓小平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团。同年11月18日刘少奇又会见了以日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砂间一良为首的第二批代表团。两批代表团,分别参与在全国50多个城市和中国青年的音乐、戏剧、体育友好比赛,参观旅行以及游览名胜古迹等活动。1966年又举办了第二届中日青年大联欢。为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打下了友谊基础,为中日青年外交事业的启动做好铺垫。
2.中日青年外交的形成(1972-2008年)
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正式提出“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战略思想。1983年11月26日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年中日双方一致同意正式成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其任务是:“根据《中日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本原则,遵照中日关系四项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广泛角度,研究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发展的途径并向两国政府提出建议。”其常务机构设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局。是为两国政府的“咨询机构”,起着“智囊团”的作用。1984年中日双方在北京建设了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同年,日方3000名青年代表访华。中日青年外交至此得以形成,在之后几年间,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两国青年的交流,多次开展访日访华交流活动,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了许多青年交流团体,官民结合的情况下一并推动了中日关系友好发展。
3.中日青年外交的发展(2008年至今)
2008年是中日友好交流30周年,也“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是中日友好交流进入新时期的标志。2008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访日,给中日两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日两国各青年团体在这个时期积极来战青年交流活动,中方的有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日方的有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内阁府青年国际交流、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等,各组织机构积极推进中日双方青年的外交事业。1984 年 3000 名日本青年受邀成功访华,拉开了两国青年大规模交流的序幕。尽管中日两国经历风雨波折,但包括 1984 年访华的 3000 多名日本青年在内的众多来访青年,如今是积极推动中日两国友好的中坚力量。1992 年日本青年团协议会同中国青联启动了植树绿化项目。2000 年以来,在“保护母亲河”行动框架下共同实施的中日青年绿化合作项目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三个时期的中日青年外交来看,中日青年间的交流呈现出由传统单一的外交走向多元化外交,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的特点。两国都开始重视青年外交的重大意义,并大力发展青年外交,一个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中日青年外交新格局已形成。
三.中日青年外交的重要作用
青年外交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对方青年对本国的了解和认同,逐渐解除因媒体和网站所产生的误会,从而让国家间友好关系稳定持久地延续下去。此外,青年外交的另一目的在于培养良好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青年外交活动,培育青年的实际能力,开阔青年的视野,增强青年的社会参与感。青年作为最具潜力的一代,应该努力成为构建中日友好桥梁的润滑剂,通过青年外交培养更多的“知日派”和“知华派”,加深两国民众对两国国家形象及民族情怀的正确认识。
青年外交不仅作用于当下,更是在为未来奠基,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储备力量。首先,培育两国青年学生中的“知华派”和“知日派”,引导青年学生对彼此国家及国民形成超越固有印象的全面认知,消除误解与偏见。两国青年通过在教育、体育、文化艺术以旅游等各方面的接触,进一步塑造了国家形象,传播了国家精神文化以及加强了两国青年彼此理解和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扩大青年群体的共识,包括对两国关系重要性,两国在区域及全球框架内加强合作的意义的认识,对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看待,对两国历史文化、国民性格的理解与尊重。再次,从两国青年学生个人关系的建立到结成更广泛的友谊的过程,不仅对于青年学生自身而言是宝贵的资源,对于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也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四.结语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青年的共同参与。青年外交补充了国家外交的不足,顺应了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年外交不分民族、种族、国别、阶级与社会地位,而是通过各种平等交流促进各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团结与合作,这对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年外交不拘泥于严肃的外交礼仪,而是通过更为亲切的方式在青年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沟通。它既可以与未建交国家的青年建立接触,也可以在国家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时保持民间交往的渠道,从而对国家间关系的改善起到官方外交所达不到的效果。在无国界性的信息时代,中日青年外交更极大地推动了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注释:
[1] 杨久华.试论我国青年外交的历史、价值及其新世纪的发展战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02)
[2] 江广平.青年与国际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51
[3] 郑伟.试论青年外交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
[4] 郑伟.试论青年外交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
[5] 杨久华.试论我国青年外交的历史,价值及其新世纪发展战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6] 师艳荣.日本文化外交战略中的青年国际交流[J].日本问题研究,2015(01)
[7]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50周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6a57260102vos0.html [访问时间:2018-4-22]
参考文献:
[1]杨久华.试论我国青年外交的历史,价值及其新世纪发展战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2]郑伟.试论青年外交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09(02).
[3]师艳荣.日本文化外交战略中的青年国际交流[J].日本问题研究,2015(01).
[4]付博.从中日青年交流看中日本民间外交的重要意义[J].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8).
[5]曹阳.中国青年外交的历史与特色——以对日本青年外交为例[D].北京大学,2011.
[6]严玥.扬中日青春朝气,筑时代友好桥梁[J].青年文学家,2010(02).
[7]门洪华.日本变局与中日關系的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
[8]武寅.论民间交往在中日关系史上的地位[J].日本学刊.2014(01).
[9]胡澎.日本对华友好团体的历史与现在[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01).
[10]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6a57260102vos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