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2018-09-10 00:42:24付佳慧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倪瓒黄公望富春山

付佳慧(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极特殊的地位,然而在魏晋之前,绘画受到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发挥着政治作用,所以山水画在魏晋之前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辅助。魏晋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撼动,玄学兴起,士大夫大多都崇尚老、庄思想中的方达人生的生活态度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山水画实际上是由于受玄学的影响而产生。山水画的宗旨是以美的形式体现道家思想的意义,此后道家思想开始渗透到中国文人的思想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位画家的画中分析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一、唐代王维的《辋川图》 儒释道作品

流传下来最早反映隐逸理想和生活的山水画是唐代王维的《辋川图》。《辋川图》描绘了长安南郊辋川别业的景致。辋川图中依地理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力求和环境的统一合拍。 采取坐空朝满的形式形成村寨,表达的意境淡泊名利,以求心境超然脱尘。亭台楼阁则刻画入微,面面俱到观者仿佛深入其境个,感受一份清新雅气。利用墨分五色的表现形式绘画出的山水画更能凸显山水清淡和雅致的意境,符合“玄之又玄”的道家思想。此外,墨分五色的主要追求的效果是“淡”,要想真正获得“淡”的效果,就要结合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将自身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从而彻底贯彻“复归于朴”“游心于淡”的道家思想。

诗人王维的性情是淡与浓的完美结合,激烈的渴望入仕情思幽寂于静静的山水草木中。王维的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愉悦,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纷纷向往的精神“神境”。历经宦海沉浮之后选择归隐山林的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通过诗画展现田园逸致的风貌,这正好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

二、黄公望绘画中的道家思想

1.“清静无为”与“澄怀观道”

黄公望被称为“元四家”之首,晚年由于仕途不顺、官场失意,决定加入全真教。黄公望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淡泊寡欲,追求返璞归真的心境,时常寄情于山水,体悟道家思想的真谛。隐逸林泉的清净和道家思想的体悟使黄公望运用笔墨抒发情感,本着“清静无为”“澄怀观道”的心境进行山水画创作。黄公望的绘画作品不是单纯地描摹物质形态,而是充满了道家思想与诗意。

2.“以形媚道”

“以形媚道”也是黄公望艺术思维的一部分。宗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最早提出了“以形媚道”的命题,黄公望通过绘画艺术实践对“以形媚道”理论进行了直观的哲学阐述。他通过独特的绘画方式将人的灵魂牵引出世俗的纷扰,达到道家的逍遥状态。这就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抽象性,即用山水表现抽象的“道”,“道”是永恒的、真实的。

3.“见素抱朴”

黄公望的绘画还体现了道家的朴素思想。道家提出了“见素抱朴”的思想,提倡自然、朴素的审美旨趣。《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百余里的风光,整幅长卷极尽变化,纯水墨绘制,呈现出了萧疏、淡雅的文人意趣。《富春山居图》画的并非实景,而是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理想山水,是作者心目中的精神家园。它和真实的富春山实景是略有不同的,那不仅仅是描述富春山景色的艺术品,更是阐述作者内心的无言写照。此卷起首作小阜,略接沙脚。小土山下是一条小路绕山延伸,横卧浅水,即接大岭。山上的小树有的弯曲向上,有的斜逸低垂,这小阜、小路、小树等就像人生的心路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心境变化。他的“真山水”,体现出一种超越形似、脱略自我、体现普遍生命价值的绘画精神。其思路正是“即物即真”,体现一种“元真气象”的浑然真朴境界。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虚实留白,其用意皆在经营一种生机勃勃、自然超凡的解脱境界。用墨淡雅,山与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俱全,富于变化,具有“萧散淡泊”、“平淡天真”的审美特征。黄公望此卷是通过绘画来抒发一种情怀,借以表现一种“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道家理念。画卷诉说了文人内心的哲思与情趣——老庄道家哲学和清明悠远的生命情怀,正是胸中垒筑极深的学养与避世无争的心怀,才有了如此高雅清绝的表达,有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璞归真,有了“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无我之境,万物达到静观。《富春山居图》全卷用笔洗练、流畅,气韵高远,具有雅洁淡逸的绘画风格,这给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倪瓒绘画中的道家美学思想

《渔庄秋霁图》自然天真、不事雕琢是倪瓒一生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使其绘画作品犹如陶渊明的诗一样充满了平淡之美。因为倪瓒对道禅的追求形成了他画的风格,一种与世无争,不求繁琐,意在简括,也形成了像道禅一样,难以言说的平淡之美。他的画较为劲挺秀峭,而圆笔之势则显湿润,用侧峰在纸上用干笔皴擦,画山石纹理用折带皴,全用方笔转折,使笔下之石尽显荒率野逸,其运笔一般速度较快,用力较轻,与宣纸质地相结合,能够产生苍茫枯涩的感觉,而在线的搭配组合上,一向喜欢从简的倪瓒也只是做简单的搭配组合,多用平行线,使得画面的矛盾冲突减少,而多一种平淡无忧的永恒感。我们可以感受到倪瓒喜用简、淡的笔墨来书写画面意境及胸中逸气,这份简淡中包含着倪瓒个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追求,虽简实繁在空寂的景色中即要表现形神的相合,还要寄托画者的心性,使得画面不因为简单而显稚气,倪瓒用其追求自由、超脱的哲学思想,恬淡安静的心灵,与有意无意之中将这荒寒、空寂的景色融入了无尽的意境,观其画能得到一份与世无争的清净,总有一份淡淡的哀愁慢慢嵌在心间,总想到世外桃源的恬淡,总觉一阵清凉之风吹澈心灵,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意境不仅仅局限在人们所常说的“寒”、“瘦”、“清”、“情”等具体的词语上,还有一种无可言与,只可意会的神秘感,这种意境,我们亦可以从其可以从其《渔庄秋霁图》及其其它的画作中感受到,这一切都体现着一种平淡的“逸”,体现着倪瓒的美学思想和人生体验。

整体地来看中国山水画会发现,其审美特征呈现出一种安静、沉寂的阴柔之美,很少有对立与剑拔弩张的刚猛之感,所以,我们在欣赏山水画时常常能体会到道家这种思想的意蕴。就是荆浩、关仝、范宽之作,大山大水的构图,虽有宏大壮美之感,但真正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平和静态之美。“道”产生的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面,它们的调和却是以“冲虚”为前提。“山水以形媚道”,文人们若想在山水的创作中符合“道”的思想,就必须首先达到静穆、冲虚、阴柔之境。中国画家正是理解了道家这种人生哲理,并把这种人生哲理融入绘画作品之中,从而影响了一代代文人画家。

[1]付晓燕.中国传统山水画“开合”概念研究[D].扬州大学,2015.

[2]于一冰.《林泉高致》的境界及其对宋元山水画影响[D].山东大学,2011.

[3]王小燕. 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 南开大学,2010.

[4]陈建新.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倪瓒黄公望富春山
黄公望
倪瓒的洁癖
莫愁(2023年35期)2023-12-21 09:57:22
黄公望的人生
小品文选刊(2023年4期)2023-04-28 22:05:52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艺术启蒙(2021年6期)2021-08-03 00:40:13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30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0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意林(2018年1期)2018-02-01 16:23:46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丹青少年(2017年1期)2018-01-31 02:28:21
富春山居图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