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桔拟茎点霉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发生的研究

2018-09-10 07:55杨鹤同赵桂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溃疡病分生孢子欧美

杨鹤同 赵 楠 赵桂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400)

欧美杨I-107 (Populus×euramericana‘74/76’) 是山东省临沂地区主栽树种,占杨树栽培面积的90%。欧美杨I-107溃疡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杨树造林地,高速公路和乡间公路杨树绿化带栽种的1年生幼树,发病期为4—6月,发病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2011年在山东费县和沂南县的调查显示,溃疡病斑的数量最多可达26个/株,发病率为100%,个别造林地的死亡率可高达90%,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在我国,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真菌有十多属、数十种,其中拟茎点霉属 (Phomopsis) 是一类重要的病原菌,主要引起杨树 (Populus) 树干和枝条溃疡病,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杨树栽培区尤为常见。拟茎点霉属是一个大属[1],有976个种、变种和专化型,我国记载了83种[2-3]。其中在杨树上有大孢拟茎点霉 (Phomopsismacrospora)[3-6]、杜仲生拟茎点霉 (P.eucommiicola)[7]、杨生拟茎点霉 (P.populina)[8]、葡萄拟茎点霉 (P.putator)、淡白色拟茎点霉 (P.pallida) 和伊特鲁里亚拟茎点霉 (P.tirrenica),矩园形拟茎点霉 (P.oblonga)[9]和Phomopsissp.[10-11]7种,都能引起杨树溃疡病;越桔拟茎点霉 (P.vaccinii) 最早报道的寄主是越桔属植物,也能引起蓝莓 (Vacciniumuliginosum) 的枝枯病[12]。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间座壳属 (Diaporthe),在自然界罕见。

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菌有多种,症状和病症各异,同种病原真菌在不同的寄主上表现症状有差异,不同病原菌在相同寄主上可出现相同症状;有些杨树溃疡病有复合侵染和潜伏侵染现象,但只有1种病原菌是主要病原。为研究欧美杨I-107溃疡病,本研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形态测量、描述,DNA分子测序和致病性试验,确定病原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

2010年5月—2012年9月,分别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沂水县、蒙阴县、费县、莒南县、兰山区和罗庄区对欧美杨I-107是否发病进行7次随机调查,对1年生发病较重的造林幼树进行重点调查。选择具有典型溃疡病症状的树干或枝条,用手锯或修枝剪采集20~25 cm长的木段,每个调查地点采集5~10段,带回实验室后放在冷藏箱内 ((4 ± 1) ℃) 进行保存,供分离培养使用。

1.2 实验方法

1.2.1病原菌分离培养与纯化

将标本病斑表面用70%酒精棉球消毒3次,待干燥后用灭菌后的解剖刀去掉表面树皮,挖取病健交界处的组织 (约3 mm × 3 mm的小块),转移到PDA培养基上,5~6块/皿,共分离50~55皿;将培养皿放在PRX-250A型智能人工气候箱 ((25 ± 1) ℃,相对湿度 (RH) 70%,黑暗) 内培养。第5天开始观察,记录分离到的真菌、细菌菌落数量和形态,统计各种真菌的出现频率,并进行编号。用挑针挑取不同的菌落边缘的菌丝,转移到PDA平板上进行纯化,转管保存于4 ℃冷藏箱中待用。

1.2.2致病性实验

将出现频率较高的菌株PH-01、PH-02和PH-03在PDA平板上培养5 d,培养条件同1.2.1;用灭菌的打孔器 (直径5 mm) 在菌落边缘打成菌饼,以保证每一个伤口的接种量相同。

于2012年8月1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林科所苗圃,选择地径1~1.3 cm的1年生欧美杨I-107树苗,分别用PH-01、PH-02和PH-03菌株进行接种。在每棵杨树苗的中下部,离地面约50 cm处,用灭菌的解剖刀将树皮切成一个 “T” 型伤口,深至木质部,用解剖刀将树皮掀开,把带有PDA培养基菌饼放入 “T” 型伤口中,接种处蘸有无菌水的棉球覆盖保湿,其上再用塑料布包扎。每种真菌接种30株,每株杨树苗的中下部位接种1处。接种5 d后,检查接种伤口的变化,以后每隔10 d检查1次,记录发病情况,共检查3次;用无菌水脱脂棉包扎的伤口作CK。

1.2.3病原菌鉴定

1) 形态鉴定。将供试病原菌株接种在PDA培养基上,放在 (25 ± 1) ℃的PRX-250A型智能人工气候箱 (RH 70%,黑暗) 内培养14~21 d,待产生成熟分生孢子后,做成临时玻片,在德国蔡斯 (Zeiss Imagers. A1) 光学显微镜下测量 (n=30个)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并拍照,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形态学比对[13-14]。

2) DNA测序。DNA提取,PCR 扩增和测序反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参照文献 [15],测序结果通过NCBI的Blast检索系统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描述

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主要为害1~2年生的欧美杨I-107杨树造林苗主干,症状初期为小的、浅黄色的下陷溃疡斑,主要分布在主干中下部,每棵树有3~26个病斑不等,最大可达5~7 cm × 1~2 cm。在发病严重时,2个病斑的边缘汇合成大病斑,可达10~14 cm × 1.5~2 cm;树皮坏死,表面干燥,黄褐色,形成许多突起、圆锥状的小点,即分生孢子器 (图1a),在天气潮湿时,会产生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图1b)。

图1 越桔拟茎点霉引起的欧美杨I-107溃疡病症状Fig.1 Symptoms of canker caused by Phomopsis vaccinii on Populus × euramericana ‘74/76’

2.2 病原菌分离

本研究对标本进行7次分离,共2 185块组织。由表1可知,其中2 025块组织长出真菌,占92.7%;细菌133块,占6.1%;未长任何真菌和细菌37块,占1.7%。杨树干内以真菌为主,细菌数量相对较少,说明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多样性。通过2年不同时间对溃疡病组织分离结果可以看出,真菌数量占90%以上,说明杨树体内存在大量真菌菌株;其中,在5月的3次分离得率稳定在92%~93%,6月的2次分离得率在90%左右,7月份的2次分离得率为93.4%~97%,说明7月份的真菌菌株相对较多。细菌以6月下旬数量最多可达8.2%,7月下旬的分离得率仅为2.4%。

由表2可知,2 025个真菌菌落隶属于9个属,其中越桔拟茎点霉1 378块,占68%,聚生小穴壳355块,占17.5%,镰刀菌73块,占3.6%,其他真菌的出现率都在3%以下。在这些真菌中,越桔拟茎点霉 (Phomopsisvaccinii) 和聚生小穴壳 (Dothiorellagregaria) 被分离到的频率最高,85.5%,它们是杨树和其他树木上的溃疡病菌,接种试验也证明,前者的致病性高于后者;镰刀菌 (Fusariumsp.)、顶孢霉 (Acremoniumsp.)、可可球二孢 (Lasiodiplodiatheobromae) 也能引起树木枝干病害,但对杨树的致病性较弱,而交链孢 (Alternariasp.)、黑孢菌 (Nigrosporasp.)、弯孢菌 (Curvuriasp.) 常引起叶部病害,本次未作接种试验;青霉 (Penicilliumsp.) 是杨树中的内生菌。

表1 欧美杨I-107溃疡病斑分离结果Table 1 Isolation results of Populus × euramericana ‘74/76’ canker

表2 欧美杨I-107溃疡病斑中的真菌种类Table 2 Fungal species of Populus × euramericana ‘74/76’ canker

2.3 病原菌鉴定

2.3.1形态鉴定

形态鉴定结果为越桔拟茎点霉PhomopsisvacciniiShea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 258: 7-8 (1931)[1,16]。由图2可知,菌落初为白色,渐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 (图2a),日生长量为0.7 cm。5 d开始产生黑色子实体,10 d以后会产生乳白色至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堆(图2b)。分生孢子座为真子座,在PDA上表生或半埋生,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单腔室 (图2c),0.2 mm × 0.5 mm;分生孢子座壁厚,由10层以上细胞组成,外壁褐色至黑色;在表面有疏松菌丝,单孔口,圆形。分生孢子梗纺锤形或圆柱形,15~25 μm × 1.2~1.7 μm,大多为1~2个分隔,少数3个分隔,有分枝 (图2d),长在腔室的内壁上;产孢细胞内生芽殖型、瓶梗状,10~15 μm × 1~1.5 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具2个油滴 (图2e),大小为6.9~10.8 μm × 2.1~3.3 μm,平均8.1 μm × 2.8 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直或弯曲,无分隔,大小为17.3~24.2 μm × 1.3~1.8 μm,平均20.3 μm × 1.3 μm (图2f)。上述测量形态特征与相关资料记载的越桔拟茎点霉相符[14]。

虽然越桔拟茎点霉分生孢子座大小[16]与葡萄拟茎点霉相似,但β分生孢子比葡萄拟茎点霉小11 μm,差异较大;与淡白色拟茎点霉的β分生孢子相似,而分生孢子梗较短[17]。

2.3.2分子鉴定

通过对越桔拟茎点霉菌丝的DNA提取,用ITS1和ITS4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长度为538 bp的特异性DNA片段。扩增ITS区全序列电泳图,如图3。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用NCBI的Blast在Genbank中搜寻相似序列,其结果与Genbank中登陆号为EU520050的DNA测序结果相同,再通过NCBI的Blast检索系统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显示,与Genbank中登陆号为EU520050菌株的18S核糖体RNA基因的部分序列相似;内转录间隔区1,5.8S核糖体RNA基因全序列,内转录间隔区2全序列和28S核糖体RNA基因部分序列的同源性为99%。因此,确定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菌为越桔拟茎点霉菌。

a. 初期白色菌落;b. 黑色子座、分生孢子器和淡黄色的分生孢子堆;c. 分生孢子器;d. 分生孢子梗;e~f. α型和β型分生孢子。

图3 ITS 1和ITS 4区域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图Fig.3 Electropherograms of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in ITS 1 and ITS 4 regions

2.4 致病性分析

由表3可知,在接种后的第5天,去掉包扎伤口上面的塑料布时,发现有9株接种PH-01的伤口已出现坏死 (占30%),并伴有轻微腐烂味道;第10天有19个伤口出现腐烂 (占63.3%),并向四周扩展1~2 cm,病斑下陷明显,水渍状;第20天检查全部发病,接种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基本相似,最大病斑可达5.5 cm × 1.8 cm。PH-02和PH-03的致病性较PH-01弱,接种30 d后份发病率分别为56.7%和33.3%,且PH-03的病斑扩展很小,只限于接种伤口处。接种伤口发病时间不同,可能与3个菌株致病性和苗木生长势有关系。第30天检查时,CK中有1棵树的伤口被其他真菌感染,病斑没有向外扩展,其他CK接种伤口长出了愈伤组织。

表3 3种杨树真菌接种欧美杨I-107杨苗的致病性试验Table 3 Pathogenicity tests with 3 Poplius fungi inoculation on Poplius × euramericana ‘74/76’ seedlings

在接种试验完成后,分别对PH-01、PH-02和PH-03菌株接种后形成的溃疡斑进行了再分离,在接种PH-01的病斑上得到了与原来接种菌株相同的真菌,符合科赫法则。根据致病性强弱,确定PH-01是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即越桔拟茎点霉;PH-02和PH-03分别是聚生小穴壳和镰刀菌,虽然这2种真菌都能致病,但比越桔拟茎点霉的致病性更弱,不是主要病原菌。

3 结论与讨论

共分离临沂市7个县、区杨树溃疡病组织2 185块,其中长出真菌的组织2 025块,占92.7%,隶属于9个属的真菌,出现最多的是越桔拟茎点霉,占68%,其次是聚生小穴壳,占17.5%。通过形态学观察、测量、描述、DNA测序和致病性试验,确定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真菌为越桔拟茎点霉菌,该病原菌在我国欧美杨I-107上属于首次报道,由它引起的欧美杨I-107溃疡病为我国杨树新病害。

越橘拟茎点霉最早报道是它能引起越桔 (Vacciniumvitis-idaea) 的果腐病,并与大果越桔 (Vacciniummacrocarpon) 和蓝莓的一些病害有关[18],也是蔓越莓储藏时期的重要病原菌[19]。Wilcox[20]用蓝莓枯枝上的分离物,大果越桔枝枯病、果腐病菌孢子悬浮液或菌丝接种健康蓝莓证明,在大果越桔上Phomopsissp.与蓝莓枯梢病原菌是同一种真菌[1]。2005年在欧洲发现了越桔拟茎点霉,并将它列为欧洲的植物病原菌检疫对象[21]。Farr等[22]从美国东部的高丛越桔 (Vacciniumcorymbosum) 和小红莓 (Vacciniummacrocarpon) 枝条上分离到40个拟茎点霉属菌株,根据形态学和ITS rDNA测序相似性,大多数菌株为越桔拟茎点霉。

在我国,越桔拟茎点霉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发现于2010年,在鲁东南和苏北地区新造林地里发生普遍,导致造林成活率下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应该引起高度警惕,查清该病原菌的来源和对杨树造林的危害以及潜在的流行爆发趋势。该病原菌是否也为害其他植物的研究甚少,越桔拟茎点霉除了为害欧美杨I-107和蓝莓外,是否还能为害其它植物,有待证实。

猜你喜欢
溃疡病分生孢子欧美
从欧美到埃及,赏方尖碑
鸡 妈 妈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葡萄转色期干梗掉粒 多是溃疡病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猕猴桃溃疡病致病根源及防控对策
北方杨树枝干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里约奥运最养眼的十大欧美美女
夏季嫁接猕猴桃注意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