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同治法对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学与肝硬度指标的影响*

2018-09-10 03:04李德昌张钰斌施金艳刘中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同治硬度纤维化

李德昌 彭 琳 张钰斌 施金艳 刘中景

粤北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 (广东 韶关,512028)

中医药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治疗优势[1]。我们在前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抗肝纤维化“内外同治”的方法。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其对早期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4项指标以及肝硬度值(LSM)的影响,探讨其独特的治疗优势与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均来源于粤北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患者从1~150进行编号,应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时自然脱落病例8例,实际完成观察病例为142例。其中治疗组69例,男3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3.3±10.2)岁。病程(12.2±7.8)年;对照组73例,男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1±9.87岁),病程(11.4±7.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3]、中医辨证标准依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4]。

1.3 病例入选标准 符合早期肝硬化诊断标准;年龄在35~70岁之间(男女不限);无抗病毒治疗史;自愿填写患者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偿者;合并严重心脑肾等系统疾病及妊娠哺乳期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保肝抗病毒常规治疗,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国药准字H20120039,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内服“柴附莱菔三仙汤”:柴胡、香附、白术、茯苓、炙甘草、焦三仙各15g,丹参、党参、莱菔子、鸡内金各30g,水煎去渣取汁400ml,150~200ml/次,2次/d;外敷“软肝活血散”: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片姜黄、干姜、芒硝、甘遂、水蛭各30g,冰片10g,以上药共为细末、醋调,外敷肝区部位,神灯加热,1~2h/d。对照组患者:安络化纤丸(国药准字Z20010098,森隆药业有限公司),6g/次,2次/d。疗程为24周。

1.6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指标的变化。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法)检测,上海海研生物医学中心提供试剂盒。肝硬度值由专职人员采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设备(Fibroscan 502型,法国Eehosens SA公司),按操作检测手册严格执行,以每位患者重复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为肝硬度临界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硬度值改善情况 见表2。

组别时间肝硬度值(Kpa)治疗组(n=69)治疗前21.24±6.42治疗后10.33±5.41△△对照组(n=73)治疗前20.23±6.72治疗后16.61±5.1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3.讨论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疗效复合的特点,且在临床上多有效验[6],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存在密切关系[7]。Fibroscan作为一个安全无创、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的新方法,其诊断肝纤维化分级的准确性良好,尤其对于严重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患者,可实现重复测量、及时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的进度[8]。

我们通过长期临床积累,提出以中医内外同治法抗肝纤维化,观察其对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肝硬度指标的影响,评估其客观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内外同治法治疗,无论是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还是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对肝纤维化4项指标、肝硬度值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内外同治法对肝纤维化血清指标与肝硬度值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同治硬度纤维化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氧化槐定碱体内体外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自噬抑制HBV诱发肝纤维化
硬度测量法测定20号钢球化等级的实验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水硬度的测定及其对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芪红水煎液抗大鼠免疫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