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祠堂建筑在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族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位置。祠堂是村落或者家族中国的祭祀性建筑,其包含了宗法文化及伦理道德等重要历史文化。戏楼作为宗法文化的载体,与祠堂共为一体,其建筑及空间文化充分反映出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笔者将祠堂建筑空间与戏楼建筑结合研究,从建筑形式、空间形态以及社会学视角来探索研究祠堂戏楼,同时延伸在当下社会中祠堂及戏楼建筑以及宗族文化如何发展与传承,望对祠堂戏楼建筑起到保护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西地区 宗祠古戏楼 空间形态
一、祠堂的社会认知
中国家族、宗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实系国家的缩影,原来是家国一体,后来分离,家族仍然起着基础性社会单元的作用。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就是已经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一个祖先的子孙,用祠堂、家谱和族田联系起来,世代相处在一起,往往以其姓命名村落,如张家村、李家庄等。过去,一个族姓十几代乃至几十代、数十数百户乃至数千户常居住在同一个村镇。
二、祠堂的教化功能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中心,象征着祖先,象征着家族的团结。祠堂首先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率领,作礼设祭,以融洽宗盟、收拢人心、增强宗族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控制族人。同时,通过祠堂为舞台进行族内教化和普法宣传活动,实施宗族内部控制。祠堂也是家族的法庭,族长执行家族的法律,代表祖宗在祠堂里处罚违反家规家法的子孙,通过祠堂执法实施对族人的硬性控制。此外,祠堂还是族众集体娱乐的场所,明、清以降,直至民国,祠堂里多建有戏台。每逢祭祀祖先、重修族谱、庆祝丰收等时节,多献戏以乐。
三、祠堂的空间布局
(1)祠堂的平面布局
祠堂的形制仿之于住宅,也受神庙的影响,一般主要有三部分,从前到后,依次为大门、拜殿(中厅)、寝室(正厅)。三进房子之间是两个院落,左右再建廊庞。简单一些的祠堂,将祖先神位供于拜殿后墙之神有戏台,两侧建二层看楼。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祠堂一般建在村中央,呈长方形,砖砌风火墙围拢,内部建有正厅(寝堂),正厅前有的设中厅(拜厅、献厅、享堂),再前为山门。多数祠堂在山门上建有戏台(或为搭板戏台,平时留出中间空间为通道,演出时在空间上搭板为台面),院两侧为二层厢楼,下为厢房,上为看楼(或为厢房,无看楼),院中间是天井。
(2)祠堂的朝向
与一般神庙坐北朝南不同,祠堂的坐向比较灵活,或坐北面南,或坐南朝北,亦有坐西朝东、坐东朝西者。占地面积一般在300-800平方米之间。山西省代县枣林乡鹿蹄润村杨忠武祠为杨家祠堂,奉祀先祖北宋名将杨业。祠堂坐北面南,南北深34.7米,东西宽11米,共两进,有正殿三间、献殿三间、配殿六间、厢房六间、山门三间等。院外山门南17.23米处建有戏台一座,两侧有相距24.65米之牌坊各三间。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样式。灵石县静升镇集广村何家祠堂坐北面南,两进院;南北总进深45.37米,东西宽22.2米;有后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殿三间,戏台三间,创建于清代初年。晋中市榆次区常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分三门四进,上下两院,院宽25米,进深100米。
四、祠堂戏楼
(1)戏楼空间
祠堂戏台高高突起,成为整座建筑最华丽的部分。一般而言,戏合前台突出,呈三面观,屋顶以单檐歇山式为主。有的三开间歇山顶戏台,明间突出,次间稍低,翼以两角,错落有致,呈重檐之势,屋角飞翘,线条优美。一面观的戏台前台多为三间。所有戏台之后台一般为三间,两侧再接耳房以与院两侧看楼相连通。面积一般在70-150平方米之间。
(2)戏楼研究案例
山西省代县枣林乡鹿蹄润村杨忠武祠戏台在山门外,坐南面北,卷棚硬山顶,通面阔三间8.5米,其中明间宽4米;进深7米,其中前台4.1米,台基高1.46米。灵石县静升镇集广村何家祠堂戏楼通面阔三间9.8米,其中明间3.96米;进深5.87米,其中前台3.93米,台基高1.37米,前台檐柱高3.43米。晋中市榆次区常氏宗祠戏台为过路搭板式,台基高1.28米,通面阔三间7.4米,其中明间3.9米;进深两间8.3米,其中前台4.1米。过路台下层均为木结构,立柱搭枋,木板铺面;单层戏台台基多以砖石围砌,中间空洞,台面铺木板,这样可以增强音响效果。柱子一般为圆木柱,个别用石柱与木柱拼接。
五、祠堂戏楼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记忆
(1)戏楼的社会记忆
当今社会由于民众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形成多元化的娱乐方式,曾经辉煌的、作为社会主流娱乐的戏曲表演逐渐没落,与此同时其表演场所——戏楼也尘封许久。戏楼及戏曲表演作为老一辈的社会记忆正在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逐渐消失,因此,存在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中的社会记忆才是当下及未来能够传承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一部分戏楼在政府及民众自发组织下重新修缮与保护,而部分的戏楼已经破破败不堪,逐渐凋零。綜合调查结果,目前戏楼的破败与尘封最关键原因在于社会记忆的消失,只有将社会记忆重新注入到广大民众的内心,呼唤民众的保护意识与提高戏楼在民众内心的关注度,才能最有效的建立起保护意识,进而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修缮,将戏楼建筑及其传达的社会文化永久的流传下来。
(2)戏楼结构的变迁
笔者在山西民间古戏楼实地调研发现戏楼本身的建筑结构较原建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由于戏楼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建筑结构坍塌严重,建筑装饰构建也遭受破坏,原貌已不存。2)一部分戏楼在政府支持及民众组织下进行维护与修缮,但由于资金及记住的问题使得修复工程难以恢复戏楼原来的面貌。在修缮过程中古建筑的梁架榫卯结构较为复杂,很多地区直接之用水泥基混凝土浇灌作承重结构,丧失了古戏楼的原有木构架结构。
(3)戏楼功能的变迁
古戏楼建筑是戏剧表演演出的舞台场所,也是集会场所。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戏曲表演的逐渐衰败使得戏楼也失去其本身的功能。社会发展及民众生活的影响下戏楼的功能作用较以往有了大的转变。
戏楼功能的更新是社会变迁下的必然选择,采用将戏楼建筑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不仅有效的进行了保护的同时也更能广泛的被民众所熟知与关注。
结论:通过对祠堂建筑空间文化及其内部戏楼空间的研究,从空间角度深度解析戏楼,深层次探索戏楼的年代空间演变与文化底蕴。指出社会记忆的缺失及其重要性。从戏楼的结构与功能变迁为锲点分析戏楼的时代变化,进而引申出社会学视角下古戏楼的发展保护做法,有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促进与丰富社会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德.中国古戏台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薛林平.山西传统戏场建筑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课题组.中国古戏台保护与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4]朱迪光.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化精神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5]薛亚丽.庆典: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63.
作者简介:
马荣(1993—),女,山西省临汾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设计与建筑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