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祠建筑是一个村落或家族中装饰最为华丽、建筑形制最为讲究的祭祀性民俗建筑。晋南地区由于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地域特征鲜明,因此从现存的民间宗祠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中更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血缘与伦理关系、宗族观念与道德规范、以及建筑艺术,同时,民间宗祠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与地域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性与风格迥异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民间宗祠;空间形态;建筑形制;宗族文化;建筑装饰
1、晋南宗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晋南宗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因素:灵魂崇拜、血缘观念和农耕文化。原始的灵魂观念的出现对祖先崇拜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灵魂观念促使人们产生对神灵的敬畏,人死后灵魂不灭并且具有能主宰祸福的神秘力量的观念,一方面人们认为神灵能够操纵人的行为,使人作出不利于族群的事情,从而危害族人生命及财产,因此产生了一些日常禁忌,防止宗族的发展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人们会祈求神灵降福于自身,希望自身及族人能够受到恩赐与偏爱,因此就出现了专门供奉祖先神灵的祭祀品以及相关的礼仪习俗。血缘是形成宗族的重要纽带,能够将同族的人紧密团结起来的也正是血缘关系,随着血缘家族的壮大形成同族的聚落,为了聚集更坚固团结的力量,有血缘关系的群体会祭祀共同的祖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而且加强了同族的凝聚力。农耕文化为宗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自古华夏大地就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依赖土地进行农耕,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且不愿轻易离开原有的土地生活,这样的传统思想使人们往往与自己的祖先的生存环境相同或相似,祖先当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存留下的的经验和物资会深刻影响到后代的发展,长久下去使得后人对祖先产生崇敬心理,祭祀行为也相继出现。
2、晋南地区民间宗祠空间形态特征
晋南民间宗祠的平面布局是基于宗祠选址与朝向之上的,一般具有一定的组织关系。平面布局主要以“间”为单位, 再以“间”组成围合的四面空间,形成“院”,“间”与“院”的不同布局形式构成了民间宗祠最主要的平面布局要素。山西宗祠的平面布局不论组合如何变化,整体都会形成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布局模式。并且呈现出一种秩序感。形成这样的布局规律是受一系列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平面布局形式多变,主要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四合院、封闭式三合院和一合院。从宗祠的现状来看,四合院和三合院式的宗祠相对较多,并且宗祠的代表性建筑与装饰基本都出自这种布局形式中。现存的一合院宗祠中一部分是由于厢房坍塌后并没有重建,而是直接用围墙将院落重新围建,另一部分宗祠是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一合院的布局形式。
在众多布局迥异的山西民间宗祠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布局规律。首先是布局形式一般采用纵向中轴线对称的手法,宗祠建筑纵向布局,从大门到主殿之间通过建筑布局的紧凑程度变化一步步达到高潮。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具有庄严感,也使得空间节奏感和秩序感加强。其次,在宗祠的平面形态上具有围合性的特征,山西明清时期的宗祠受地形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具有内向型的特征,而南方的园林式宗祠一般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相互穿插布局,表现为一种对外分散型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与山西宗祠的布局形成强烈对比。
3、晋南地区民间宗祠建筑形制
建筑尺度是研究建筑形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是指建筑面宽、进深、柱高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不同视角对建筑尺度的感知,不同的建筑与空间比例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尺度”概念具有一种把控全局的性质,建筑尺度的分析往往离不开整体空间的尺度,因此,在对建筑尺度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不同院落空间尺度,用整体与局部的对比与参考对建筑尺度进行深入研究。
以晋南宗祠寝殿为例,其面宽、进深、柱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方面由于同一地区的宗祠建筑相互影响和参考,族人对建筑尺度比例的审美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另一方面,受限于材料的尺寸或者承重结构的要求等,导致建筑尺度相同或相似。
晋南宗祠寝殿的建筑构架一般采用瓜柱抬梁式。柱基撑起的檐柱和金柱高度分别保持一致,金柱上架梁,梁上支撑短瓜柱,瓜柱上架檩,依次往上叠加,最终支撑脊檩的瓜柱与两侧的斜向支架构成三角支撑,由此形成寝殿的人字形坡屋顶。此种构架抬梁随着高度的增加长度缩短,屋顶的重量通过檩经瓜柱传递到梁上,又由梁层层传递到柱子上,最终达到柱基。抬梁式构架在需要大空间的宗祠寝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别于适用于民居或小空间的穿斗式构架。
在山西宗祠寢殿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建筑构架——全驼峰抬梁式构架,驼峰一般位于五架梁上部,用以代替瓜柱辅助斗拱向上托起三架梁和檩,并且驼峰的造型和雕刻多变,这种构架在功能上满足结构的承接,在视觉上相较瓜柱更能达到一种装饰性效果。在调研中发现晋南芮城县的民间宗祠寝殿普遍为驼峰抬梁式构架,并且多数驼峰雕刻精美,极具装饰性。芮城县境内宗祠寝殿多为驼峰抬梁式结构,并且多为三架梁结构,形成了地区内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及装饰艺术。宗祠寝殿除驼峰上雕刻的主体相似外其上都承接斗拱结构,以将脊檩的力通过斗拱传递给驼峰,又经驼峰传递到主梁上。
4、结论
民间宗祠是一种古建筑中独特的一个门类,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村落中,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正是由于分布较分散导致获取相关的调研资料较为困难,虽难度较大但对民间宗祠的研究价值也很大。希望本文中对晋南民间宗祠的实地调研资料以及归纳总结的地域性特征能为山西民间宗祠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以及后续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颐,程颢.《二程集》第一册[M].中华书局,1981:258.
[2]汪宗准等修,冼宝干等纂.《佛山忠义乡志》卷九《氏族志·祠堂》.
作者简介:
姓名:史雯澜(1992.2.5) 性别:女 籍贯:山西省临汾市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职称:学生
学历:2014级硕士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景观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