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敏
摘 要:以“银行会计实务”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云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设置课前模仿训练、课中巩固训练、课后拓展训练三级递进式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借助“云课堂”,建立学生在线学习档案,形成多种形式并行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翻转课堂;云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118-03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of "Bank Accounting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and structures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cloud classroom".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status of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 it is proposed to set up three step progressive teaching mode, that is pre class imitation training, in class consolidate training, and after class extension training. With the help of "Cloud Classroom",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files are established, and various forms of paralle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are formed.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cloud classroom; autonomous learning
一、翻轉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起源于2007年春天,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初为了给缺课的学生补课,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及授课音频上传到网络。后来在教学中,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通过网络观察看教学视频,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结果这种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概括来说,翻转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视频,自学完成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在课堂上采用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学习特点、学习时间等,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提前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授课重点,教师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情景设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解决学习难点和学习重点,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该模式将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相结合,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重新思考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从单纯课内学习延伸为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相结合,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也从课堂指导延伸到课内指导、课外指导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翻转课堂的课程实践背景
(一)《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特征
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商业银行一线临柜各项对公业务的操作规程和会计核算方法,能对银行各项对公业务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以及账务的处理,培养学生具备遵法守法,谨慎认真的工作品质,具备从事银行会计一线临柜对公业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在课堂教学方面,课程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扣职业能力需求,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基本业务为主线,并将商业银行临柜一线实际工作岗位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创建真实的工作情境,提供给学生身临其境的银行业务实训操作平台。同时在课程实践中采用课程所需仿真帐表凭证和业务印章。这样让学生面对真实的工作的情境,借助这些仿真的实训资料和实训设备来提高学生银行对公柜员业务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二)《银行会计实务》课堂教学现状
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授课面临困惑。银行会计实务是一门实训主导型课程,在情景化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相对比较高,但是任课教师普遍感到,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知识的接受以及实训的完成速度都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教师授课如若要顾及到大部分学生,则进度跟不上,难以完成授课计划,面临授课进度的困惑。
2. 学生思维养成惰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银行会计实务课程经过项目化、情境化教学改革以来,形成了“业务引入-操作演示-学生实训”的课堂模式,教师不再满堂灌,而是学生参与活动,完成实训,应该说这种模式在过去几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却让学生形成了课程学习的思维惰性,课堂缺少新意,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完成实训,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不利于学生职业兴趣的激发。
3. 课程资源丰富,利用率却很低。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形成了大量的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库、资料库、习题库、课程实训、动画视频等电子资源齐全、丰富、高质量,这些资源的建设、完善中课程组成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应该说既是课程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是课程团队智慧的结晶。但是如此丰富、高质量的课程网络资源,学生的使用率却普遍不是很高,往往是在任课老师的强行要求下点击资源完成任务,并没有深入学习,没有发挥到课程资源应起的作用,而是成了摆设,形成资源浪费。
(三)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建设情况
《银行会计实务》于2014年10月完成了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验收,并在2017年启动了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升级改造,将在今年4月份进行升级改造验收。在课程团队的不断努力下,在内容组织、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上以及在教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案例、视频与动画等各种教学资源上逐渐完善。目前,课程设立了81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下都有动画视频资源及课件和习题,其中有微课69个,教学动画24个,课程实训52个,教学案例48个,各种文献资料70个,还有其他各类资源,资源总量为556个。本课程注重的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知识点的设置依据的是商业银行一线临柜各项对公业务的各个业务环节,资源的建设以岗位职业能力作为目标。通过电子教材、微课以及课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项业务的业务内容和基本规定,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处理方法和核算规程,通过课程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文献资料让学生了解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教学案例,让学生理解严格遵守业务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习题的练习,完成对知识层面掌握情况的检测,通过动画的学习,巩固并检测对业务操作规程的掌握(本课程动画设有互动界面,需学生完成相关环节的操作,方能完成动画播放)。总的来说通过本课程资源的学习,使学生首先获得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总的来说,丰富有效的课程网络资源,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云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银行会计实务》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的普遍现象,教学模式设计加入了竞技游戏的设计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按照能力递进原则设置“三类项目”,供学生进行“三级递进”式训练。如果三类项目都放在课堂上实施,课时将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学生消化,因此设置课前模仿训练,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多次模仿训练,然后再进入课堂的巩固训练,有了模仿训练作为基础,课堂上可以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来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课后再进行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设计,能够改变师生角色,通过对课堂时间的重新规划安排,让学生视自己具体情况,进行多时间、多空间、多途径的个性化学习。具体实施可参见图1。
一是课前教师通过“云课堂”公告发布学习任务通知,学生通过“云课堂”在线自主学习,包括微课、PPT、案例、文献资料等,通过互动式的动画完成模仿训练,继而在“云课堂”综合讨论区及老师答疑区提出问题,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答疑,总结收获,明晰问题。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线答疑,并同时收集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信息。
二是教师针对学生“云课堂”课前在线学习情况,课堂上引出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抛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区分析、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深层思维发展,特别是让学生探讨每个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流程如此规定的深层原因,如果不按照规程操作有可能发生的风险等,并引入案例供学生讨论,加强印象,让学生理解按规程谨慎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养成自觉遵守业务操作规程的职业意识;学生分组,通过项目学习、情景模拟,借助真实的业务凭证、账表、业务印章完成课堂训练项目,达到巩固训练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面对面观察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指导。
三是在课堂建立共识的基础上,教师在“云课堂”互动测验区、作业区在线发布课后拓展训练项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完成,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在线指导,让学生通过课外提高训练,巩固并检测所学知识、技能,同时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云课堂”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学效果的真实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传统的课程学习成绩的给定一般都是考虑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而翻转课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借助“云課堂”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师生互动、课堂实训、头脑风暴、在线作业、在线测验等均作为学生活跃度的考核评价指标,形成包括学生学习活跃度、课程实训、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
(一)实施效果
1.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过去的银行会计实务课堂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参与课堂,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活动任务,但是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任务,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堂上也有教师整体指导、个性化辅导等环节,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多数个性化辅导只能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活动主要还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而实施翻转课堂以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云课堂”上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学生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有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促进了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主掌握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实训任务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对于已经掌握或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粗略学习,对于没掌握或是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可以重复学习。如果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教师对每一堂课进行了课前的精心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启发等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彼此的观念、情感和理念,共享彼此的见解、知识和思路,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不足及努力方向
1. 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云课堂”学习资源的点击情况,从课堂学生的讨论与训练中不难看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活跃,思路清晰,而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是在形式上完成点击,并没有认真学习,对课堂教学整体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
2. 部分教学微课有待更新、完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资源是关键。银行会计实务课程微课资源很丰富,基本覆盖了所有知识点,但是部分微课时长过长,需将知识点进一步细分,缩短单个时长,增加微课个数,微课所对应的知识点越小、越精炼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微课在设计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形式上多样化,趣味性更强一些,更能吸引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
3. 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课堂每一活动环节设计的合理性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反复琢磨、认真设计每一活动环节,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知识内化。
参考文献:
[1]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2]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4(23):55-58.
[3]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設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26-32.
[4]商芳.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J].大学教育,2014(11):168-169.
[5]邢伟.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5(5):37-40.
[6]刘萍.高校会计专业应用翻转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高教学刊,2017(18):81-83.
[7]江雪,李丽慧.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式教学的策略——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7(2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