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018-09-10 22:18张柏铭钟武
高教学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柏铭 钟武

摘 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课程思政”为目标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高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5-0129-04

Abstract: With Xi Jinp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aking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instr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s explored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as the goal,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is carried out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reformed in colleges' sports curriculum in order t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of college PE teachers,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the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course;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有效地利用高校体育课堂这一载体,建设体育思政课,丰富体育思政教育形式,提高体育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政治信仰坚定、思想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体育精神,做到形神皆备,身体健康是形,体育精神是神,形是神的基础,神是形的灵魂,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身体和思想和谐发展的教学途径之一。苏格拉底认为,强健的身体和精神,是做任何事的前提条件。[2]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提出,只有内在思想与外在的健康体魄同时具备,人才达到了身心方面的和谐。邓小平同志讲到:“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基本的是要使广大群众有共产主义的理念,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3]从上述学者、领导者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体育在人的精神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学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体育精神包含着拼搏超越、为国争光、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勇于吃苦、敢于攻关、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影响人的一生。体育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规则意识与法制观念、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中国体育精神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实践,在普世性的体育精神内核中形成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宝贵的思想教育资料,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挖掘和呈现,改变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出一身汗,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局面,而是要从更深层次将中国精神、中国智慧融入体育教学,将体育教学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体现体育课的思想性、趣味性、丰富性、主动性,寓教于訓,通过体验式教学,解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性、单一性和被动性等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体育锻炼中潜移默化地锤炼品质、磨砺意志、升华理想,成长为有着坚定信仰、高尚情操、健康体魄的社会主义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的创新与以往强调的“隐形思政”不同,“课程思政”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引领育人方向,可称之为“灵魂”。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高校体育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心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和组织,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体育课教学设计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与教学目标的契合,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评价方式的统一,并将课程思政外化为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实现知识、情感、理性和行为认同,以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1. 教学目标。改变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模糊的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课程思政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施中将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耦合,把学生的身体、心理、思想、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及体育精神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发扬体育精神,培养大学生追求卓越、相互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公平竞赛的品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通过体育教学这个载体,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品质、道德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帮助学生完成价值目标。

2. 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能力、体力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不仅仅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学生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情感、体育道德,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取向,从而对学生一生都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内容应具有丰富性、拓展性,体育给予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强壮,也体现在智力上、心理上、思想上的发展,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整体素质。高校体育教学要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价值需求和功能需要,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3. 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含有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要改变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老化单一的状况,摒弃传统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配合着“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总结讲评” [4]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课堂结构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主体论的执行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充分体现在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和方法中,反映在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用性、有趣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起到教育、陶冶、感染、影响作用。

4. 教学评价。将体育课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效果好的体育课既要保证体育知识、技能等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还要充分考量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纳入考试内容。如,从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参与、运动素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方面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体育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做到更合理、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使体育学习的过程成为师生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4] 使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评价、学会反思,自觉调节态度,在学习评价中学会做人、做事。同时,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既要考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教态,更要将教师的教学思想、思政教育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及时反思、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高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体育课堂是以“课程思政”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具体的课堂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课堂是师生思想交流、互动的场所。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做体育教学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这样的课堂是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主题-探究-表现”的项目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要讲授的内容以主题的形式提出,引发学生的讨论、思考,并深入理解这项体育运动项目背后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历史和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模仿、试误、训练、探究、表现中通过自学、自练、互帮、互学,达成教学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体制教育观与健康教育观有机融合,[5]建立新型的交往式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觉反思的积极性,通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体育精神的教育,极大激发大学生内在、持久的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培养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具有健康思想、远大抱负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2. 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磨砺品质、主动发展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通过情境教学,在游戏、比赛等环节,设计一些问题、困难,通过磨砺学生品质,引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不怕失败、团結协作等思想品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和主导作用,言行一致,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通过学生的认同心理和教学的潜移默化,将体育运动中的精神教给学生,正面引导学生,在教会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思想启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体育课堂是道术结合、教学相长的智慧空间。高校体育课教学多年来都是重视身体发展方面的努力,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6]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提升,强调“术”的教学,致使体育活动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延展性不够。体育教师应转变片面的体育教学观念,提倡“道术结合”,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思想教育、健身误乐、社会文化等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体育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成长的所在,而且还是教师们作为教学实践专家的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师自身所凝结的知识以及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能力,更依赖于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是教书的机器,而是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爱与关注。在教学的双边活动当中,教师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地见贤思齐,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和道德修养。

四、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路径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艰巨使命。教师教书育人必须要先塑造自我的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养,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前沿知识的研究者和传递者。只有教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德能兼备的人才。師德师风是一名人民教师所必需的修养,教师是否以德施教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对提高体育课堂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教师以德立身,做到明道信道。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分子,应清醒认识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体育教师应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新的巨大贡献。体育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首先自己就要明道信道,将习近总书记平提出的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做到学高为师,以身示范。体育教师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7]

2. 体育教师以德施教,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两个主体,是统一的。师生关系一旦成立,如同定了公约,需终身负责。体育教师应坚持爱教、爱生、敬业、奉献的价值取向,不断改进教学,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教学技能做到精益求精,做到技、艺、术、道结合。做到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思政”,立足课堂,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体育教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教会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适时地将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让一堂精彩的体育课在满足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做一名“心无学生莫老师,流芳百世溢课堂”的体育教师。

3. 体育教师以德育德,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立德树人要落实到具体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去,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中去。教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领路人”。只有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明确课堂教育中的德育责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高校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系统规划,特别是要强化体育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畅通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体育教师队伍。着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8]同时,为教师量身设计“职业课程”,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刘元.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6.

[3]罗义文.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2):105-109.

[5]安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6):104-106.

[6]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93-95.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12-08)[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析网络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展
试论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