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2018-09-10 07:22赵尔平党红恩刘炜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赵尔平 党红恩 刘炜

摘 要:文章是“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报告。文章阐述了课题研究任务、目标与意义,从课题研究途径,研究过程和典型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成果,课题成效及推广应用价值,存在问题与今后设想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课题结论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学习空间、用人单位五维主要因素只有处于高耦合关系,才能发挥整体力量,促进人才培养,该人才培养模式特别适合于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课题成果丰富,理论理性强,成效显著,推广应用价值高,对相关课题开展与研究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课题;研究报告;西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001-04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topic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majors in Tibeta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task,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typ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clusions and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assumptions are discussed. The conclusion of the project is that only when the employing unit is in a high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nagers, teachers, students, learning space i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can it exert its overall strength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n Tibet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ubject is fruitful and the theory is rational.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value is high, and has the very good guidance and the demonstration function to the related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the research.

Key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research report; national particularity; Tibetan universities

西藏自治區从85年开始在全区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和农牧民子女“三包”政策,但是由于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进程、民族信仰等原因,教育依然是西藏发展短板,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西藏最近几年高考理工类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少数民族在220-242分之间,汉族在310-330分之间,与内地省份整整相差200多分,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本科生,对西藏高校来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再加之西藏高校自身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面对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知识体系更新频繁的计算机类专业和特殊的民族生源来讲,计算机民族人才培养更具挑战性。

一、概述

(一)研究任务

课题主要研究任务是解决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低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模式与西藏高校特殊生源(每年高考二本成绩在220-240分之间)不适应、不匹配及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探索符合西藏高校特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就是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设置、专业调整盲目,缺乏前瞻性和理论依据,调整前没有深入调研、统计、分析和评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计算机类人才;(2)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偏高,课程设置全而不专,理论型课程偏多应用型偏少,课程设置与西藏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脱节,实践课时设置偏少;(3)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教学方式机械,学生评价仍然以考试成绩为导向,背离素质教育,卓越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被忽略;(4)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外语和理科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机械、低效,主要靠死记硬背方法学习;(5)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给学生授课;(6)考核体系单一,缺乏上机考试平台;(7)选用教材层次过高,不适应西藏高校层次,迫切需要民族高校专用教材建设;(8)西藏高校硬件设施配备,实习基地、师生比、师资队伍结构配备不合理;(9)实训和实习环节薄弱,缺乏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西藏学生进入高校的入学门槛比全国其它省份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区都低得多,学生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但是他们将来是建设西藏主力军,所以探索西藏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非常必要。课题研究目标是探索既能符合西藏高校特殊生源特点,又能满足西藏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技能要求的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西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课题深入研究将给学校职能部门提供行之有效招生,学生培养与评价,教学团队、教材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与用人单位沟通等等方面策略和建议。将研究成果在其它工科专业和其它民族高校进行推广应用与示范。推动西藏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少量创新、创业型人才。课题研究能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少数民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成果比较多。例如文献[1]从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出发,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综合化、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毛锦茹等人[2]提出理念、目标、过程、效果四维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吴庆宪等人[3]从师生认知度、学校制度、资源和环境几维因素阐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螺旋理论提出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创新人才培养[4],阐述三维因素之间联动耦合,但在如何联动、如何协作方面显得不足。有关国外计算机类专业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黄继英[5]研究美国通才,德国专才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鲍枫等人[6]论述英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以工作坊形式组织教学,“学校+企业”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质的培养。新加坡学校是一个紧密耦合系统,它的学校领导要素、政策可持续性和創新可扩展性等处于高耦合关系,所以新加坡教育成就享誉全世界[7]。目前,学习空间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被很多学者研究。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构建“协作学习空间”(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CLA)[8]。主动学习空间支持协作和交互,它以满足不断变化学生、教育工作者需求,它不仅是带有转动桌椅小教室、还是一种支持学习者积极参与其中教学策略。下一代学习空间[9](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Space,NGLS)目的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更广泛沟通和信息交流,采用更人性化混合式学习方法,给学生更多个性化学习机会。

这些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大部分不适合西藏高校,因为西藏高校培养对象非常特殊,由于历史原因,西藏地区学生进入高校的门槛比全国其它省份都低得多。本课题研究对象比较特殊,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比较合理、实用、高效和完整的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该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及途径

采用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献,借鉴它们的优点。课题组成员利用实地调研法于2015年对西藏地区73家(企业14、行政25、事业34)单位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未来人才需求和它们对人才技能要求,并利用统计分析法统计近几年自治区公招人数,分析公招人数变化局势,为提前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践法探索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修订,培养目标定位,模块化专业任选课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问题;探索动态调整课堂内容与进度、感性到理性教学方法、案例与课题驱动教学方法,例如利用仿真平台实现《微机原理与汇编》案例教学。利用实验法对本课题提出的民族地区高校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进行对照实验,测试人才培养模式的五维主要因素(学生、教师、管理者、学习空间、用人单位)高耦合对教学效果是否有促进作用,随着学生学习不断进步,五维因素耦合度需要不断动态调整等进行验证。利用讨论法研究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节选通用教材重点章节的民族高校教材建设、“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纠正等问题。借助实践法、比较研究法研究多元化、多指标量化考核的学生评价体系,例如,实践性强的课程要逐步实现无纸化上机考试(如各种程序设计课程),以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实践能力,无纸化上机考试可以杜绝藏族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理解学习的正确学习方法;考试也不是考核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如在计算机各类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者免修毕业设计,获得计算机三级等级证者免修《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等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课题中难解问题要集体讨论或者与课题组以外的老师讨论,例如卓越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和“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方法实现卓越人才培养,并邀请课题外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这些大赛一般每年九月份就结束,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召开经验交流会和表彰大会,鼓励老队员继续参加,招纳更多新队员参与,形成稳定的“以老带新”参赛机制。利用经验总结法完善项目研究成果,并进行应用示范。总之本课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开展。

三、研究结论与成果

(一)课题结论

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学习空间、用人单位五维主要因素之间存在紧密配合、相互作用与影响、协作发展的耦合关系。目前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这五维主要因素之间关系的耦合度较低,即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及教学内容选取不适应学生;管理者对学校层次定位偏高,盲目效仿一流高校做法,管理措施和方法超越学生层次;学习空间缺乏创新设计,不能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管理者、教师很少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规格,导致人才培养盲目,热、冷不均现状存在等,使得它们之间联系不紧密,协作性、适应性差,匹配度、反馈率不高的低耦合关系,低耦合关系使得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整体作用不能最大发挥,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经过二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成功解决了西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不利因素及其导致人才培养的低效问题,探索到符合西藏特殊生源特点(二本成绩在220-240分之间)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西藏地区高校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10],即人才培养模式中管理者、教师、学生、学习空间、用人单位五维主要因素只有处于高耦合关系,才能发挥整体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给出五维主要因素从低耦合向高耦合状态进行动态调整方法与途径,即消除它们之间低耦合或不偶合关系。研究出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有效培养途径[11],它包括专业设置与调整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每隔3-4年深入西藏企事业单位开展计算机人才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调整专业;计算机大类培养与立足学情修订培养方案;按用人单位人才技能要求和西藏生源现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素质教育主导、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兼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实践、实训过程中传授与掌握理论知识;节选通用教材重点章节的民族高校教材建设方法;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引导学生改变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等重要举措。

(二)课题成果

课题取得的成果与推广应用概况如图1所示,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几个主要因素高耦合理论,撰写相关专业教育论文5篇(其中C刊核心1篇)。组建基于SSH(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框架的Web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与版面制作实训、大数据处理等5个实践教学团队;研究出2种适合西藏学生教学方法,即先感性后理性教学方法和程序设计课程实现案例、课题驱动教学方法;制定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3份;建设教学资源5类;培训“双师型”师资18人次,建设无纸化考试平台5个,研究出民族高校教材建设方法。研究成果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实施二年期间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大赛奖20余项,近二年学生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呈上升趋势。

四、课题成效及推广应用价值

(一)课题成效

研究的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已在16、17级学生培养中应用,累计800余名學生受益。新培养模式能够促进了人才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表1是12级学生(项目实施前)与14学生(项目实施期间)《JAVA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核心课程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情况,统计参数取各门课程平均值。表1数据显示,课题研究期间,即新的培养模式使用后,学生整体成绩比过去明显提高,优秀率平均提高了8.35%,及格率平均提高了6.5%。实践教学方法和创新、创业教育应用效果更为突出,课题实施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应用效果显著,新培养模式促进更多学生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两年累计参赛人数达100余人,其中40余人获得各类。也有一些藏族学生开始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其中次仁琼吉等个别学生在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软件应用与开发类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同时考取研究生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参与人数如图2所示。

(二)成果推广与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成果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通信工程、工业工程、电子科学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推广应用。“以赛促教”卓越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被推广应用。例如,2017年这些专业开始组织的陕西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建筑设计大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都是2017年首次新增比赛,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卓越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当然对其它学院专业也有一定引导、示范作用。

2015年提出的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模式虽然在招生环节没能实现,但是大类“宽口径”培养已被学校教务部门借鉴。例如2017年全校修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前两年可按学科、专业大类打通,”宽口径“来设置课程,后续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被全校修订2017级培养方案中采纳,例如学校在制定2017级培养方案时要求每个本科生毕业时必须完成10学分创新、创业学分。

五、存在问题与今后设想

课题组人员明显不足,课题研究过程中邀请课题组以外老师帮助,例如组建的5个实践教学团队,“以赛促教”卓越和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均用到了几位课题组以外老师。用人单位配合不积极,调研工作实施有困难;培养方案制定受到全校通识教育课开设学期限制,导致个别专业课先行、后续衔接不合理,导致各学期开设课程不平衡。由于经费、人员限制,西藏高校层次的教材编写工作未能完成,通过选用全国通用教材某些重点章节来代替,但是容然存在部分知识层次不匹配问题;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大二开始按自己兴趣选择喜欢专业的方案还未被招生部门采纳等问题。今后继续探索在藏族学生中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感性到理性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计算机类、电子类、通信类和信管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建议招生部门采纳。

总之课题研究的符合西藏地区生源特点(高考分数在220-240)和计算机类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但在计算机类专业可以推广应用,在西藏高校地其它理工科专业也可以推广应用,当然也可以推广到我国其它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应用示范,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与措施可被其它各类教学、教改项目实施时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丽萍,刘东升,葛湘巍.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3:8-10.

[2]毛锦茹,杨高峰,李淑敏.试论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层次”与“四个维度”[J].教学研究,2013,34(2):11-16.

[3]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77-79.

[4]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9(1):42-47.

[5]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6]鲍枫,王以宁.英国高校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12):44-49.

[7]Clive,Dimmock; Cheng Yong Tan. Educational lead- ership In Singapore-Tight coupling, sustainability, scalability and success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13,51(3):320-340.

[8]Hammons,Angie; Oswald,L.B.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s at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EDUCAUSE quarterly,2009,32(6):1-5.

[9]Gail,Wilson, Randall, Marcu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new learning space: a pilot study[J].Research in Learning Technology,2012,20(2):1-17.

[10]赵尔平,刘炜,党红恩.西藏地区高校多维因素高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8,30(2):65-71.

[11]赵尔平,党红恩,刘炜.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索[J].西藏教育,2017(11):18-22.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