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火灵
摘 要:《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发展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历史教学。”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预习”,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预习;途径
历史是一门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课前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前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课前预习本身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无论是语数外还是政史地,所有的学科都倡导提前预习,提前预习实际上也是记忆的初级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学中依然提倡课前预习,说明课前预习还是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被时代所淘汰。
一、历史课前预习的意义及重要性
首先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运用的相关知识过程,很多老师认为学习的关键是提高听课效率,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使学生有超前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上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习中,教师事先布置预习任务时将设置的预习问题留给学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任务、目标和方向。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在心理上的主动性和准备性上,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做良好的铺垫,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课前预习也让学生做好新知识和课后复习做好教学工作,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过渡。认识历史知识结构是以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学习历史时,总以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为依据进行加工。当新知识与原有的历史认识结构中相联系时,从而扩充了它的内容。若新知识在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中没有适当的知识与它相联系,就要对原有的历史知识结构进行改组,去分析,进而促进形成新的历史认识结构,再把新知识纳入新的历史认识结构中。可见,通过预习在新的知识上做好温故,是掌握新知识最便捷的方法。
(三)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与巩固,还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课堂上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專心听讲,积极思考,易于突破和掌握,从点到面的迅速巩固。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预习过程,既有知识和方法的风格,也有学习方法的加深与创新,经过课前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便会进一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种自觉性行为,这种行为一经定型就形成好习惯,好的学习方法等态度也自然就形成了。
二、初中生历史课前预习的常用方法
(一)自我阅读法
预习时让学生注意看教材每课的引言部分,和本节课的小标题主要讲什么问题,主要讲了哪方面的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培养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现行初中教材的篇首都有简短引言、小标题,主要讲几个问题且语言精炼。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学完课文内容后,回头详细理解该段引言与每节课的问题,学生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学生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会有提高。
(二)设置问题法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添加了一些适合中学生实际的资料。对于这样的内容,虽然不是本内容的重点部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却不能忽略。而是要科学的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文献的分析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对文献资料的理解能力。
(三)识图表达法
初中历史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要利用好教材图表、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看图学史、说话、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以此来培养学生组织和表达能力。
(四)记忆和分析法
在每节课后都有一些练习题,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评测等,其作用不可小视。这些练习都是本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科学指导和点拨
(一)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时间的把握,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科学的预习时间,什么时候预习最科学、最合理。一般就是第二天早上要学习的内容,第一天晚上进行预习,这样的记忆最深。但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预习要有科学性,因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每一门课都要提前预习,而且预习的内容较多,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对下周上课的内容进行大致的预习,这样可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学生要明确在预习中要做什么。首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要巩固复习旧的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其次要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把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尝试地做一做。
四、适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
包括三个环节:课前督促检查、课堂及时反馈和课后教师评价作业。(1)教师利用在早读时间督促预习,浏览或抽查学生的课本或预习本,或在课前请组长检查等。(2)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对于活动化的预习作业,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对学生理解不到位或不深刻的地方,教师适时加以纠正和点拨。(3)课后,要求学生自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巩固强化,自我完善,及时反馈,使学生在存疑的地方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由于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上又知道了结果,转嫁到课后的作业也就控制了,减少了。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也从繁杂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冬梅.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预习[J].好家长,2016(21).
[2]袁丽君.浅谈中学历史课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94):156-156.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