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是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研究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的系统翻译理论。结构功能翻译理论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系统论的结构功能相关律为核心,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相对性概念、结构—功能方法为支撑,将语义及其语言、语用分类视作系统要素,运用结构形式构建成语义系统,并将语义学的并列分类结构形式改变为系统论的递进层次结构形式,从而按系统递进层次的结构功能整体构建“系统分层翻译”“系统优化翻译”,通过翻译及翻译优化的程序化实现结构功能翻译的系统相对性整体功能最优化。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及翻译程序, 对翻译、翻译教学、翻译研究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论文提出的翻译“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是从方法论上对巴斯奈特文化转向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
关键词:结构功能翻译;结构改变功能;系统分层翻译;系统优化翻译;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H059;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024-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05
在历史上,翻译理论的讨论历来是百花齐放,多彩纷呈。著名的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克特福德的“语言学观”,巴斯奈特的“文化转向说”,克里斯蒂娜·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m)”,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等。这些翻译理论,有的只停留在理论讨论层面,有的却可以通过训练进行操作。
在现代,随着系统理论的出现,谈“系统”翻译理论的文章开始涌现。最先从文学研究开始,由“俄国形式主义首次提出了‘系统这一概念。他们指出,系统作为一种多层结构,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整体的系统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总和”,后来由此引申“具体到翻译领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从形式主义出发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但其系统翻译理论“是从文学系统本身的运作来假说的,而没有顾及其他系统(如意识形态系统)对文学的影响”[1]。对多元系统理论,中国先后有很多譯者撰文评价和探讨,如丁科家的“社会系统理论在现代翻译研究中的应用”[2],隋荣谊的“多元系统论”[3],刘玲“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4] 等等,这些评价和探讨,其系统翻译理论的讨论都未能脱离原作的研究对象的局限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系统理论的兴起,中国译者谈系统翻译的论文如“春潮涌现”。司显柱、陶阳对国內2004年开始十余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梳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其组成部分——纯理功能理论、语境理论、评价分析及语法隐喻理论等五个方面,就不同译者系统功能语言学数十篇翻译方面的论文开展述评[5],彰显了中国系统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状况。囿于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及认识,用今天的系统论观点来看待以上系统翻译理论,我们会发现,上述翻译理论往往站在某一局部、某一层面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翻译对象作出研究,按照系统观点仅属于要素层面的讨论,而没有哪一篇论文能从要素、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入手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和规律来研究一般的系统翻译理论问题。
基于系统理论在翻译理论领域的研究现况,结构功能翻译理论试图用系统论的原理和规律来系统地认识翻译理论问题,并将其付诸翻译实践。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要素)结构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现实世界由各层次系统组成,各层次问题都可以作为系统问题进行研究。“要素、结构、功能”是构成系统的基本三元素,缺一便不能称为系统。在系统功能翻译的研究中,如果缺乏对系统三元素和系统原理、规律、方法为立论依托的系统研究,就非系统意义上的功能翻译研究。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运用系统论原理和规律,将语义及其语言、语用分类构建成系统,将视角聚焦语义系统各层次“结构功能”,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对语义系统功能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整体构建了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程序化。
一、结构功能翻译的立论依托
结构功能翻译的立论依托是: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系统结构功能相关律”为核心,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的相对性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为支撑,由此去认识、复制并创造结构功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一)以“语义学”为基础
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从语义学角度,语义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意义,即语汇意义(词语意义)和语法意义,它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系统固有的意义,是“本意”;另一类是语用意义(言语意义),即词语在交际中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具体的、临时的、特殊的意义。语用意义是一种环境意义,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语言意义具体运用的结果,是“它意”。语用意义的分类尙无定论,有的将语用意义分为语用拓展义、语用缩小义、语用畸变义三类[6],有的将语用意义分为言外之力、会话隐含、修辞意义、所指意义、情感内涵、言外效果六类[7],等等。不管其具体分类如何,我们可以博釆众长,参照各种分类,循着“本意” “它意”这一轨迹,从“本意”(语言意义)出发去分析由“本意”产生的 “它意”(语用意义)。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是既互相区别、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充分理解语义及其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两个分类,是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基础。
为了研究结构功能翻译的需要,我们对语义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拓展,进行了广义定位,即结构功能翻译的语义研究对象不仅是词语和句子,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节到章到篇以至整个翻译对象所有层次。所以,论文所指的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都涵盖了所有层次的研究对象。这里,在广义的语义两个分类中:第一类语言意义就是指语言系统固有的意义,是“本意”; 第二类语用意义就是指环境意义,是不同环境下对语言意义具体运用的结果,是“它意”。
在广义定位下,结构功能翻译理论以语义为系统,以语义及其分类语言、语用作为系统要素。
(二)以“系统结构功能相关律”为核心
“结构和功能是系统普遍存在的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基本属性,揭示结构与功能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就是结构功能相关律”[8]。
一定的系统结构必然具有一定的系统功能,只有结构合理的系统,系统功能才能得以很好发挥。在某种意义上,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系统结构的优化必然引发系统功能的优化。结构功能翻译研究正是应用“结构功能相关律”, 将语义学的语义及其语言、语用两个要素构建成语义系统,并将语义学的并列分类结构形式优化为系统论的递进结构形式,使语义系统局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形成新的系统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当语义系统局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在功能翻译过程中得到系统涨落放大时,新结构和新功能会使功能翻译过程实现不间断的动态的整体优化。
(三)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的相对性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为支撑
(1)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为支撑。“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統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9]。 系统整体性原理认为,整体不是部份的简单叠加,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系统整体性原理强调总是将局部问题放到整体环境中,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问题,根据整体需要对部份进行调整和取舍。结构功能翻译理论将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总是将各层次结构功能的翻译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思维习惯——文化思维习惯,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群落长期在精神和思想层面积淀下来的对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等物质和精神诸方面的思维活动的习惯性认识,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通过模仿来传承和扩散并产生变异和发展的文化模因。文化思维习惯的定义,使日常翻译所遵循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言规范,仅属文化思维习惯的一个范畴。的环境中去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从“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功能契合点——功能是指有效作用,契合点是指切入点、结合点或共同点,功能契合点是指有效作用的切入点、结合点或共同点。”出发去研究功能等效翻译,使得不同层次的功能等效翻译信息的交换过程始终保持在相对整体最优状态。
(2)以“系统的相对性概念”为支撑。系统具有相对性,系统相对性是指衡量系统的划分标准是改变的,其划分标准的改变呈相对性。系统相对性表现在系统的方方面面:从系统的要素、系统、环境的关系划分,低层次称要素高层次称系统或低层次称系统高层次称环境;从系统的部分、整体的关系划分,低层次称相对部份高层次称相对整体;从系统的功能划分,低层次称相对部份功能高层次称相对整体功能;等等,依此类推。
(3) 以“结构——功能方法”为支撑。系统具有层次等级秩序结构,系统功能也具有相对应的层次等级秩序结构。“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对应的范畴”[11]。
系统的结构方法是从结构形式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功能方法是从功能过程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结构——功能方法是既从结构形式又从功能过程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既从结构形式又从功能过程综合研究结构功能的翻译问题,强调从构建语义系统的整体结构形式中去认识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效翻译,强调从寻找语义系统的整体最优结构形式中去寻找最佳的结构功能等效翻译,强调从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翻译的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的功能交换过程中去获取最佳的结构功能等效翻译。
二、结构功能翻译的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是从系统的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来研究系统功能翻译问题。由于功能是结构形式的外在表现,结构形式的论述离不开功能过程;又由于功能过程是优化方法的载体,优化方法的论述也离不开功能过程。因此,功能过程的论述就体现在结构形式和优化方法的论述中。在结构形式上,将语义、语言、语用作为系统要素构建成系统,并将并列结构形式改变为递进结构形式,进行“系统分层翻译”;在优化方法中,引入思维习惯的概念,从不同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切入研究不同层次的功能翻译,进行“系统优化翻译”。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使整个功能翻译过程成为程序化的全程优化翻译过程,既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理念,又奠定了现代功能翻译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从系统结构形式上,提出按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的三个递进层次进行程序化的“系统分层翻译”的观点。
由于语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对应的范畴,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按照结构合理的需要,根据功能的复杂程度,将语义学的两个并列分类结构功能形式改变为系统论的三个递进层次结构功能形式,进行翻译研究。
我们可以用系统结构图分析语义学的分类法和系统论的分层法的语义系统结构功能形式,如图例1、2所示:
语义功能翻译(原品)语言功能翻译语用功能翻译语义功能翻译(译品)
图例1是按照语义学分类法构建的两个层次的结构形式,其语言功能、语用功能两个要素的功能是同一层次,在系统概念中是两个并列的分系统,是并列结构。在并列结构关系状态下,或是无主次之分, 或是同时并举,或是不分先后,或是不分高下,或是同地进行,其功能翻译路线及功能优化路线具有多项选择性。图例2是按照系统论的分层法构建的三个层次的结构形式,其语言功能、语用功能两个要素的功能,在系统概念中是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层次。图例2的语义系统功能翻译路线是一条直线,具有单一选择性。在翻译中,并列关系的“分类法”犹如一道“多项选择题”,翻译人员的翻译做的是“多项选择”,难度要大很多;递进关系的“分层法”犹如一道“单项选择题”,翻译人员的翻译做的是“单项选择”,难度要小得多。
其次,在优化方法上,引入思维习惯的概念,提出了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系统优化翻译”的观点。
Leech(2007)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完整地表达原文的交际值。结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
在“语义功能翻译(原品)→语言功能翻译→语用功能翻译→语义功能翻译(译品)”结构功能形式中,人是最基础的核心要素。系统原理认为,“系统的不同层次,往往发挥着不同层次的系统功能” [12]。在语义系统中, 人的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是至始至终负责承载并激活各层次翻译功能,只有人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系统功能翻译的作用。
翻译是两种语言思维习惯的信息交流,是在两种语言思维习惯的多种稳定定态点中进行选择,其翻译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选择过程。对于系统复杂的不确定因素的“多定态选择”,“突变理论引入习惯概念,把用来确定系统如何在多个定态点中进行选择的准则称为习惯” [13]。习惯多种多样,遵循哪种习惯由系统的性质确定。由于人是语义系统最基础的核心要素,人的思维活动承载并激活翻译对象,人的思维习惯就成了如何在多个定态点中进行选择的准则。由于思维在翻译活动中的承载和激活功用,引入习惯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按照思维习惯在两种语言的信息交流中去进行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翻译的“多定态选择”。
翻译牵涉两种语言系统功能的思维习惯,翻译的目的是让两种语言受众对源语的功能产生相似性理解。“系统的相似性涉及到相似程度的大小,也就是有一个系统的相似度问题” [14] ,我们通常所说的功能等效或对等翻译,其等效或对等的实质是一种相似度。两种语言的相似度有一个交集,所以, 两种语言不同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功能相似度即有效作用的相似度的交集,就成为了两种语言翻译信息交流的功能契合点。功能契合点即相似度是一个尺度范围,是一种概量,作为译者,追求的极致翻译当然是两种语言信息交流的最佳相似度即最佳功能契合点。由于源语的思维习惯是一个不变因素,其思维习惯可以作为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的功能相似度即功能契合点的参照物,在译入语这一可变因素中去选择两种语言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相似度即功能契合点。
在结构功能翻译过程中,寻求思维习惯最佳功能契合点的具体方法,是对各层次翻译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作出判断:对译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功能翻译,作出“肯定”判断;对译品未“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功能翻译,作出“否定”判断。对作出“否定”判断的译品,要从“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中去寻求“答案”。简单地说,寻找最佳功能契合点的具体翻译方法是:判断译品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对“否定”判断寻求“肯定”“答案”。 这整个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文化转向”过程。
上述从结构形式、功能过程、优化方法几方面对系统结构功能翻译进行的讨论,“系统分层翻译”是从结构形式上将语义系统结构功能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程序化翻译,“系统优化翻译”是从功能过程中对语义系统三个层次结构功能翻译的整体优化的程序化翻译,它们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完善的翻译关系。从系统相对性概念和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进行研究,结构功能翻译任一层次翻译信息的功能交换都是在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和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完成。这一过程,使得每一层次相对性结构功能的翻譯都是本层次最佳的相对整体的结构功能等效翻译,终点层次结构功能的翻译则是低层次最佳结构功能等效翻译基础上的最终和最佳的结构功能等效翻译。所以,结构功能翻译的过程不是孤立完成,而是在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的程序化的翻译信息功能交换过程中,系统地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功能转换。
三、结构功能翻译的理论意义
结构功能翻译的理论意义在于:(1)用系统论的原理和规律,从要素、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诠释了系统功能翻译;(2)论文提出翻译“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是从方法论上对巴斯奈特文化转向理论的一种补充完善。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定义:以语义为系统研究对象,将语义及其分类语言、语用的广义定位作为系统要素,从语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功能翻译。
具体地说,结构功能翻译理论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系统的结构功能相关律为核心,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相对性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为支撑,将语义及其语言、语用分类视作系统要素,运用结构形式构建成语义系统,并将语义学的并列分类结构形式改变为系统论的递进层次结构形式,从而按系统递进层次的结构功能整体构建“系统分层翻译”“系统优化翻译”,通过“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翻译及翻译优化的程序化实现结构功能翻译的系统相对性整体及整体功能最优化。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是在两种语言系统的思维习惯中去寻找最佳功能契合点,我们称为“功能契合点翻译”。一是将语义功能的等效翻译通过递进层次结构形式改变为从简单到复杂的“语言功能等效翻译→语用功能等效翻译→语义功能等效翻译”三个结构功能翻译层次,进行系统分层翻译,实现翻译路线和范围的程序化;二是“总是将局部问题放到整体或全局中去研究”[15],将本层次的功能等效翻译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更大环境中,对不同层次的功能交换过程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实现优化方法的程序化。
结构功能翻译研究在翻译及翻译优化的程序化过程中,引入思维习惯概念,从寻求思维习惯相似度即功能契合点去翻译,其寻求翻译“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整体优化翻译方法,是从方法论上对巴斯奈特《文化与翻译》的文化转向理论“‘文化转向无向可转” [16] 问题的一种补充完善!
四、结构功能翻译的实践意义
结构功能翻译的实践意义,在于首次提出了“系统分层翻译” 和 “系统优化翻译”的观点,对“语言功能等效翻译→语用功能等效翻译→语义功能等效翻译”的三个层次结构功能翻译过程的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进行了整体构建,实现了系统功能翻译和优化的系统程序化。
由于《结构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是在两种语言系统的思维习惯中去寻找最佳功能契合点。所以,根据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相对应”的原理,按照结构功能形式,整体构建了“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的系统程序化功能翻译步骤。
“寻求两种语言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的翻译,必须遵循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所以,在“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这一翻译过程中,不同层次功能契合点的翻译,最终都必须受文化思维习惯这一整体功能的制约——即接受相对整体功能的优化。但是,不同翻译层次具有不同的优化制约过程:对无语用意义的翻译对象,须先进行初译,再将初译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环境中,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对有语用意义的翻译对象,须先将其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环境中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确定是作语言意义还是语用意义的功能契合点翻译,然后再进行翻译活动;最后,还要将语言、语用功能等效翻译后的全句、全段、全篇所有翻译对象,放到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环境中,按“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进行全局的综合的整体功能最优化。这整个过程是系统程序化的整体优化的翻译过程:
程序1:“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1是首先对翻译对象进行考查,如有语用意义则进入“程序2”,无语用意义则进行程序1 “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一般情况下,下列几种情况可直接作“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1)、科技、法律、政治性特强的翻译,对忠实于原文要求较高,需要绝对精确不能产生歧义,既要求保持原文内容又要求保持原文形式,这几类语言源品既使有语用意义也只作语言层次的功能契合点翻译;(2)、无语用意义的古代语言源品,须用现代文对“自身”作出功能等效的解释方能翻译,对其释义的翻译,仍然属于寻求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的范畴,也只作语言层次的功能契合点翻译;(3)、无语用意义的现代语言源品,直接对语言固有意义寻找功能契合点作翻译。
当我们确定属“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时,再在语言层面语言规范语言规范——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语言形式的标准和典范。和语言学理论的思维习惯中“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譯入语语言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作出语言层次语言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的初译。
将语言层次的初译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环境中,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有关方面,按译品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优化方法,切入研究两种语言的文化功能契合点,进行相对整体功能最优化。
这一过程是先翻译后优化。
程序2:“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
对进入“程序2”的翻译对象进行考查,如需翻译语用意义的按“它意”进行“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勿需翻译语用意义的则按“本意”仍作“程序1”“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
“程序2”对具有语用意义的翻译对象,并非一定要作“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 是选择语言还是语用意义作功能契合点翻译,根据翻译对象的语言和语用意义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优化方法确定。将翻译对象放到译入语文化环境中,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有关方面,按翻译对象的语言或语用意义谁“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作出选择。当确定按“语用意义”的“它意”进行“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时,要参照语用扩展义、语用缩小义、语用畸变义、言外之力、会话隐含、修辞意义、所指意义、情感内涵、言外效果等不同的语用分类,按照“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最佳功能契合点的要求,对“语用意义”的“它意”作出“语言意义”的“本意”界定,然后对新界定的“本意”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语言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按程序1的方法作出“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
这一过程是先优化后翻译。
程序3:“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
将程序1、2的语言、语用两个层次功能契合点的翻译译品放到两种语言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节到章到篇以至整个翻译对象所有层次进行整体协同优化,在两种语言文化环境中去寻求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第一、二步骤的语言、语用两个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的翻译往往以字词和语句最大到段为翻译单位,而“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则是以字、词、句、段、节、章、篇以至整个翻译对象的所有层次为翻译单位,将它们放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大环境中,对源品和译品进行综合比对分析,从语言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等文化层面的方方面面,按译品是否“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文化思维习惯”的优化方法,切入研究两种语义系统的文化功能契合点,进行全局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整体功能最优化,作出文化层次文化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的最后翻译。
这一最后过程实质上是先翻译后优化。
以上 “三个步骤”是三个递进式的功能翻译和优化过程,得出的是三个不同难度和水平的译品。形象地说:“语言功能等效翻译”是“粗加工”,得出的是“初级译品”;“语用功能等效翻译”是“细加工”,得出的是“中级译品”;“语义功能等效翻译”是“精加工”,得出的是“高级译品”。每一个过程的译品均具有相对独立存在的意义,但最后过程的译品才是最佳译品。
经过以上语义系统功能翻译逐层整体协同的三个程序化步骤,最终实现了系统整体同一的整体优化翻译。
五、结语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是以语义为系统研究对象,将语义及其分类语言、语用的广义定位作为系统要素,从语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功能翻译的理论。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以系统论的原理和规律为立论依托,从系统结构形式、功能交换过程、功能优化方法几方面研究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的翻译原理和翻译方法,是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
结构功能翻译理论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系统结构功能相关律”为核心,以“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的相对性概念”“结构——功能方法”等为支撑,由此认识、复制并创造了语义系统结构功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
结构功能翻译的理论意义在于:(1)用系统论的原理和规律,从要素、结构、功能的有机联系诠释了系统功能翻译;(2)引入“思维习惯功能契合点”的概念,从“最大限度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的最佳功能契合点切入研究不同语言的功能翻译,是从方法论上对巴斯奈特文化转向理论“‘文化转向无向可转”问题的一种补充完善!
结构功能翻译的实践意义,在于首次提出了“系统分层翻译”和“系统优化翻译”的观点,对“语言功能契合点翻译→语用功能契合点翻译→语义功能契合点翻译”的语义系统三个层次结构功能翻译过程的翻译路线、翻译范围、翻译和优化方法进行了整体构建,实现了语义系统功能翻译及整体最优化的系统程序化。
参考文献:
[1]陆阳.源头、范式与局限——评“借鉴与开拓:多元系统翻译理论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4(3).
[2]丁科家.社会系统理论在现代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 英语知识, 2012(11).
[3]隋荣谊,多元系统论[J].英语知识,2009(11).
[4]刘玲,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J]. 西安社会科学,2010(4).
[5]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_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4(3).
[6]李佳.概述词汇语用意义的分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7]张琼.浅析语用意义的翻译:隐含与明示[EB/OL]. t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 duct.free.10043699.3/
[8]魏宏森,曾國屏. 系统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9]张湖婷.一种系统教学方法及英语教学案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10]蔡新乐. “文化转向”无向可转?——巴斯奈特论文“文化与翻译”批判[J]. 外国语文研究,2015(1).
(责任编辑:赵广示)
Abstract:Structural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use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ystem theory, is a theory of studying functional equival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ructural form, functional proces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Based on semasiology and structure-function correlation of systematology, functional-struc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perceives semantics, language and pragmatic classification as system elements and constructs them into semantic system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is theory is corroborated by integrative thinking, relativity principle and structure-function metho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ordinative construction into quantizing structure, this theory could build comprehensive hierarchical translation and systematic optimized translation. In this way, functional-structural translation intends to optimize the system function relatively. Structural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have a certain value for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Key words:structural functional translation; structure changing function; system hierarchy translation;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translation; thinking ha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