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效白
摘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知行转化。该课程忌空洞说教,适宜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启发认知、引导实践;案例教学的运行原则为价值主导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平等交流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等。该课程案例教学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培养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经济观、培育环保精神、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所赋予的内容学生乐于接受,对学生有积极、长效的影响。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2-0077-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2.015
资源环境保护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新时期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我国将环境与资源保护视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2016年环境保护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这是国家部委第二次联合下发的指导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指出“提高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1]。这是高校课堂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要求及有力依据。增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科学利用资源提高到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中。由此,高校应当肩负起提高大学生环境素质的历史责任,学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被认为是实施大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具有难度。其困难之处在于观念的执行,难在知行转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由于其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科特点,切忌空洞说教,它是适宜运用“案例教学”的学科之一。对青年学生而言,案例启示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理论知识寓于感性之中的教育手段,适合于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智育。由实例提炼出理论,对学生进行启发与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特质。为此,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进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认知
从案例教学的理论功能看,案例教学可以启发理论认知、强化理论实践。一般基础理论教育通常做法是帮助学生理论认知。然而,在进行理论教育时往往单一地传递知识,而忽视行为和实践。理论教育若仅靠填鸭式灌输,就难以高效、长远地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理论认知是一个启发自我汲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理论认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经验事例,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外部信息进行筛选,接纳有意义的信息。而不是不加思考地接受信息的灌输刺激,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分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疑去惑。案例教学能够搭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平台,让学生有接触案例、分析案例,表现自己能力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教学案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是非、存在的问题及诱发原因等,触动学生情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引发学生对理论认知的兴趣。由此,学生通过对案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经济或法律问题的思考,获得对理论的认知,形成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认同感,确立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案例教学还具有强化理论实践的功能。实践性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特征。案例教学能在启发式原则的指导下,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体验,学生在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畅所欲言,这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所思所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师生互动分析讨论的教学实践形式,利于调动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学生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习惯,并指引学生积极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实践。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案例教学”理论指出:从社会生活实际中选择具有基础性、本质性、代表性特征的案例,运用于教学,能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探究问题核心、或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与实践知识。[2]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地关系变得紧张、环境问题凸显而建立的应用型经济学科,由其知与行的学科特点,适宜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把資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联系某区域的现状实例,进行分析讨论、利于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地模拟规划区域发展方向与任务,学习科学拟定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以掌握促使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理论认知的规律通常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教师遵循“由实例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概念”的思维发展顺序进行案例教学,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且通俗易懂,枯燥的说理生动而有感染力,复杂的关系明晰、是非可分,这是按照教育心理学原理可取得的教学效果。[3]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作为一种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资源价值、保护资源环境为“善”的手段,应通过有关资源环境的实例引起青年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共鸣,促使学生把理论学习研究及实践作为生活的目的,才能发挥青年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的作用,才能尽好应有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观点看,环境与资源经济教育是源于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为社会提供最大福利的需要。因此,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其教学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环境与资源经济研究的需要,以通过研究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时所产生的利益矛盾,表现了该学科的重要现实价值。在区域发展的规划中,每个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案,都运用着多种调节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秩序的研究方法,体现为一种科学的生存世界观和环保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更是实践中其技术方法不断创新的科学。由此,世界各国在其教学中都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是引导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途径。
由以上认识可见,案例教学能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分析、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进行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符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需求与学科特点,利于提高大学生知行转化的能力,增强学习的效果。思考传统教学,通常认为理论知识只要通过老师的讲授灌输,学生就会接受。因此,比较重视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这有一定道理,但实效性不高。由于重视灌输对知识的记忆,却忽视或违背学生学习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忽视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削弱了学习的效果,往往出现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等问题。人们若能对资源环境科学地利用与保护,这需要以足够的理性判断及选择能力为前提。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产生和使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思考,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案例教学对学生个体自觉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实践理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探索,不是想当然、随心所欲的,而是需坚持以下教学实践理念。
坚持核心价值引导。环境与资源经济案例教学旨在提供或模拟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情景,通过分析问题、辨析原因、讨论解决方案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冲突解决做出理性判断及选择,即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配置自然资源环境的问题,如何制定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经济制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经济价值观。现代西方教育中的“价值澄清”理念,即学生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不干涉学生所表达的思想理念,严格保持中立,有利于学生打消顾虑顺畅表达所持观点。然而,我国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运用西方先进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积极思维并自由表达;同时,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选择人与自然、人与人应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为坚持绿色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坚持学生主体理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积极行动的作用,让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案例教学从设计到课堂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案例中的要素,更好地理解理论学习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案例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贴近社会对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实际,通过资源环境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理论学习研究的必要性;通过案例认识人与自然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学生能动地规划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预案,把保护资源环境视为完善自我的手段,从而才有希望未来的生力军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生活。
坚持平等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是事件信息的沟通、是启发式教学。为了让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表达真诚坦率、 保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没有顾虑,就需要教师平等对待学生,不能居高临下,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今大学生具有时代的特点,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较强,可以说见多识广,他们敏捷、聪慧,应尊重他们的思想表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平等对话的状态与学生讨论案例、让学生自主辨析、教师予以合作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识与责任,促使学生尽早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因此,坚持平等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组织教学,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单向灌输者。[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如今我国社会变迁带来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资源环境严峻化等,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担心的问题。该课程案例教学应以资源环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入,如在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的核心问题上,结合现实资源环境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论,思考案例中的是非、在反思中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可或缺。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良性循环,把人口、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安排,是大学生应有的思考和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应表现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动向,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塑造学生。
三、案例教学的行動引导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应从历史视野和时代视角,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程的价值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肩负环保责任与行动。如,通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实例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矛盾[5],如世界环境污染十大公害等。但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如今发展中国家有了一定的“边发展、边治理”的条件,如可以通过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交流机会,学习或引进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研究成果,结合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有关研究,发展绿色产业,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明了重视理论研究学习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懂得依靠协同创新和发展转型、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达到共赢的道理,并把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自觉承担环保责任。
正确的理论教育还需要恰当的教学形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呆板的说教,学生会对教学产生倦怠、抵触等,被动学习难以汲取有用的知识。我们改革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明理释怀。如:针对学生中“环保不如温饱值钱和有味道”的戏称,以及被动学习等缺陷,教学中选择以土地、淡水和能源这三大战略性生态资源为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态危机的现实。让学生从实例中感知环境与资源经济的具体形式和价值所在,领悟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经济增长,但资源环境代价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理解十三五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意义,从而努力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知识,做出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贡献。
在授课中,通过举例让学生理性认识到:经济活动,其实是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消耗资源环境,另一方面还污染和破坏环境。然而,资源环境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或难以再生的;环境破坏后,有的是不可逆转或难以修复的。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环境的消耗较大,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较大。资源环境紧缺及恶化状况,制约着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左右,而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50%。而且有限的耕地尤其受到城市化及人口数量剧增、工业厂房的挤占等压力[7],同时还受到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威胁[8],以及能源资源方面开发难度大、主要能源石油的对外依赖度较高等困境。资源稀缺的问题不仅仅是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的不合理利用、缺位及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科学技术的欠缺等因素,更加剧了资源稀缺状况,而且这些因素是主要原因。由此,通过分析资源环境的特性、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新一轮发展,如何对有限的资源科学节约利用?探讨缓解资源稀缺的方法与措施,学生第一个想到的是合理开发利用。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开发利用呢?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能源资源等,是否有不同的利用原则和方式?有哪些资源、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和工具可以使用?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学习有关自然资源的理论原则、利用措施和实践工具。
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模拟制定一套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案及方法,以此训练学生掌握指导经济管理的实践原则。综合性及应用性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最大特色。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扩大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探索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力求揭示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寻求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调控方法,不断使资源、环境利用的综合效益达到最佳。由此,还需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努力学习与实践,即文化自觉。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与资源经济的文明结果是难以自发形成的。
本研究在教学中重视选择贴近实际、启发学生思考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感知环境与资源的价值所在及其面临的危机。例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过度采掘资源,滥伐森林、过量排放有毒害物质、排放温室气体等破坏自然环境,有关这些问题的案例,可促使学生自觉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深,研究甚少以及政策上的失误等造成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利于学生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影响生态平衡的各种因素,懂得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限资源环境利用的政策及方法,并将其认识付诸于目前的学习中,确立生态保护的理想信念,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其行为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案例教学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正视“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协调”还存在一定障碍的现实困境,急剧的社会转型、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有关政策及改革配套措施还跟不上,正因为有如此的困难,需要树立坚忍不拔的精神,坚定科学探索环境与资源问题,探索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方法和手段会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众多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有的学生表示:应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好该门课程,这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時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的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有关问题;有的学生撰写环保论文,探索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路径;不少学生积极参与环境调查、植树种草、校园环境管理、环保宣传等活动,确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实践观,坚持做好寝室卫生、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生活节俭,节约水电,努力养成环保行为习惯,这些都有助于做到环境保护的知行统一。
四、总结
实践证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到达提高学生环保素质的目的。只要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动脑筋、善于疏导辨析,案例教学所赋的内容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诚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需要改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全社会建立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模式,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教师培养学生使其为能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发挥知识力量的作用,重任道远,需要挥洒汗水,唯有如此,才算做好教学工作。搞好教学改革并非易事,但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够不断地推进教育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环保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关于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2016-04-06) [2016-05-15] 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604/t20160418_335307.htm.
[2]吴吉东.教学理论流派的品性和取向研究[J].教育参考,2016(1).
[3]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6-21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5]郑柏茹.生态危机的经济哲学透视[J].科学经济社会,2016(1).
[6]祁毓,卢洪友,吕翅怡.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2).
[7]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摘要)[N].人民日报,2016-03-15(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2015-08-28) [2016-05-15] http://www.mwr.gov.cn/zwzc/hygb/szygb/qgszygb/201508/t20150828_719423.html.
(責任编辑:蒲应秋)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s very important but of difficulties in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transform their knowledge into action in a heuristic way. Allowing no empty preaching, this course is suitable for teaching with cases whos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inspiring cognition and guiding practice. Its operation principles include those of value leading, students as a principal part, equal exchange and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iming to students condition, the case teaching guides them to earnestly acquir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cultivate their practice ability, set up the correct 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y,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stablish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proves that students are happy to accept the contents under this method, and has positive and long-term effects.
Key words: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case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