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心火》原名Firelight 是由法国影星苏菲·玛索、斯蒂芬·迪兰于1997主演的一部爱情电影。这部影片虽说放映时间已久,并且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没有过多新颖之处,不过是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历经各种磨难最终获得想要的爱情。然而该影片以19世纪30年代父权及男权统治的社会为背景,却打破了许多在那个年代的桎梏,体现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膨胀、对思想自由的渴望和性别公平对待的期许。这些无不是女性主义的体现和表达。因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去剖析该影片,以让读者有更多视角去体会和品位该作品。
《心火》讲述的是苏菲·玛索饰演角色瑞士籍家庭教师伊丽莎白为父还债将自己身体卖给由斯蒂芬·迪兰所扮演角色英国贵族查理斯3天,为其生育孩子。查理斯为了不让这件事情为人所知,便在乡租下旅馆不透露任何信息以免破坏家族名声。在第一天晚上伊丽莎白面对一位陌生男人但又无可奈何而留下眼泪,在第二天及第三天男女主人公有所交流,并且查理斯带着伊丽莎白去海边散心,让伊丽莎白对着大海大声呼喊以便释放自己心中的怒火和无奈,虽然伊丽莎白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声音,但还是感受到了查理斯的体贴和关怀。在第三天晚上男主人公所做的一切打动了女主人公失落无助的心,因此在当天晚上两人全身心投入并随即顺利怀上孩子。然而即使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有所依恋还是眼睁睁地看着查理斯离开。孩子路易莎出生后便强行被抱走,而伊丽莎白连正面看一眼孩子的机会都没有就必须面对与自己骨肉分离永远不见。幸运的是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伊丽莎白对孩子的思恋和对爱情的渴望日益增长,每年孩子生日她都会在画册上画出对孩子的思念和祝福。对孩子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让伊丽莎白不再接受自己的命运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终于7年之后伊丽莎白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查理斯家中教育自己的女儿。当查理斯看到伊丽莎白时,他非常紧张因为他害怕事情败露影响家族名望便急切地赶伊丽莎白离开。但是由于伊丽莎白的坚持、查理斯妻子的姐姐和法律的保障让伊丽莎白至少在查理斯宅子中住一个月。最终在伊丽莎白的不懈努力下她成功地让骄纵的女儿接受了她,同时查理斯被伊丽莎白而感动再也按捺不住多年来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在寒冷的夜晚打开窗户送走自己多年因车祸而变为植物人的妻子,既解脱了妻子保留了妻子最后一点尊严,又让他有机会去追求自己所爱。而路易莎看到妈妈当年的画册明白了妈妈对自己的爱。最终伊丽莎白收获了爱情和亲情,一家三口驾着马车追寻幸福人生。
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在传统的西方价值观与世界观里,男人永远是凌驾于女人之上,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正如《圣经》所说女人是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做成。英语单词历史“history”是“his story” 即“他的故事”和人类“mankind” 是 “man kind” 即“男人的种类”,仅仅两个词汇就可透视出男权中心根深蒂固于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抗争具史书记载最早出现在雅典文学当中,并且世界各处都有迹可循(朱刚:2015)。20世纪60年代政治运动的左倾学术思潮促进了女性主义文评的产生,在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译为女权主义,泛指一切争取和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朱刚:2015),如教育权、婚姻中的话语权、选举权以及平等的工作权利等。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世界大战、女性解放运动等使得女性地位和所获得的权利越来越多,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越来越多角色,女性运动也轰轰烈烈展开。
女权主义为女性主义文评的产生做出了铺垫,而其中展现女性主义一大工具便是文学作品,世界各地作家们分别用自己的作品展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对女性权利平等的挣扎于渴望—其中有被誉作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母亲” 英国作家沃尔夫的作品、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美国作家狄金森的作品等等。文学理论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分为两部分:英美理论和法国理论。美国批评家莱奇把美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批评阶段,揭露男性作品中隱含的歧视扭曲女性的意识形态程式;2、发掘阶段,重新梳理评价文学史,思想史,发现历史上遭到埋没的女作家女思想家;3、话语分析,把女性主义批评时间上升到理论话语,为女性主义塑造理论身份(Leitch:1988)。法国女性主义品评注重的不是社会上的女人,而是这个女人在“写作效果”里的反映,即写作中反映出的女性观(罗经国:2015)。学者们通过创作和诠释各种作品去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受到的欺压、冷落、忽视、不平等对待,呼吁女性平等,男女共同存在的二元独立性。
3 文本分析
3.1、男权独占鳌头女子逆来顺受
电影一开始就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一间昏暗的屋子里主人公伊丽莎白站在屋子中央神情有些紧张,紧接着一位老妇人让其坐下介绍自己的背景:来自瑞士,家境贫寒,当家庭教师,教钢琴和绘画。接着老妇人命令伊丽莎白起身转过身子目的是为了看清她的身材以便知道伊丽莎白是否具备生育健康宝宝的能力。站在屏风后的男主人公查理斯也在端详这位女士是否为自己生育孩子的能力。伊丽莎白被选中了和查理斯共度三晚为其生育孩子以换取500英磅为父还债免除牢狱之灾。伊丽莎白虽说是一位家庭女教师然而为救父亲别无他法只有出卖自己身体做一位代孕者。第一天晚上她无奈留下眼泪,然而三天相处之后在第三天晚上伊丽莎白对这位陌生男人的温柔善解人意有所动容,并全身心投入其中。然而三天之后伊丽莎白依然无法显露那一丝爱意眼睁睁看着这位男人离开。怀胎9月生产之后伊丽莎白连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残忍地与其分开。这一幅幅画面既揭示了当时盛行的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揭露了女性地位的卑微低下和女人在男权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无奈。即使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自己不过是买卖交易的商品而已。
3.2、冲破男权屏障,追寻内心心声。
虽说交易已结束,伊丽莎白内心深处对真爱的渴望、对女儿的思念无法泯灭。伊丽莎白是一位家庭教师,证明她接受过教育。接受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女子,其女性觉悟空前提高,进入社会后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女性主义的实践者(朱刚:350);伊丽莎白便是其中之一。七年过去了,伊丽莎白坚持内心的声音,不甘于苟且于男权社会所设置的生活圈里。不甘于做男权社会下男人的工具和附属品。终于她以一名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查理斯家中。然而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象那么简单。查理斯看到伊丽莎白愤怒她打破协议而赶走她。路易莎是查理斯唯一的女儿,对其百般宠爱变得倔强顽劣,在这之前便气走了数位家庭教师。眼前她所在乎两个人都对她百般排斥,未来的路曲折艰难。但伊丽莎白不再逆来顺受,而是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在查理斯家至少呆一个月。而正是这一个月让伊丽莎白唤回爱人找回女儿。当时的社会已经开始对女性有些许保护政策,这也是女性主义在争取权利上的一次成功。若不是法律上有对女性这一点微小的保护措施,伊丽莎白则不可能寻回自己想要的幸福。顽劣的路易莎为了气走伊丽莎白绝食甚至说要用刀子杀死她。伊丽莎白没有屈服,而是同路易莎一起绝食。在一次课上路易莎不愿意听从伊丽莎白并对她说:“我不必听从你,你只是个仆人。”伊丽莎白回答到:“讲够了?静下来吧。不管你想不想,你也得服从我,因为我虽然穷,我的权利比你大,你不可以对我出言不逊,也不可以提高嗓子跟我讲话。”然而路易莎却变本加厉对她说:“你这个穷光蛋!你这个仆人!我不用听你的!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仆人!......”伊丽莎白一气之下将颜料泼到路易莎脸上,同时将另一瓶泼到自己脸上。对将路易莎扯到面前说:“我是犯人,不是仆人!你长大后也一样是,你成年后,你会失去自由,因为你是女人。你出嫁后,你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丈夫的财产,如果你不嫁,只可以做一种行业,这行业令你一生寂寞一生受辱。社会会剥夺你的自由,担有一样是他们奈何不了你的,他们不能桎梏你的思想。所以我要你学会读书,我要你活得不必受制于人。” 这番话语不仅是教育路易莎也是伊丽莎白内心的呐喊,肺腑之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是伊丽莎白自我意识的体现。女性不愿再成为男权社会下男人的工具和附属品。她要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拥有自由的思想,才有坚强的内心,才能做到不依附他人,自己能令自己快乐,并将这些快乐和希望传递给他人。刘昉昉(2014)她有思想有灵魂,即使仍在男权社会下她也会抓住每一丝机会去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正是因为这种信念她克服了男权社会对女人的定义大胆追求自己幸福找回思念多年的女儿。
3.3.功夫不负有心人,幸福终降临
伊丽莎白对路易莎的谆谆教诲让路易莎慢慢接受她并且愿意和伊丽莎白交流。伊丽莎白通过制作图片让路易莎学习词汇,路易莎一直认为她学不会。在一次课中路易莎仍然无精打采地读着伊丽莎白展示的图片。在这过程当中,伊丽莎白故意展示了单词而非图片,路易莎顺口读了出来。对于这个时刻路易莎惊诧自己什么时候学会认识单词,同时越来越佩服眼前这位老师。渐渐地路易莎接受了她的老师并且更加认真投入学习,让自己心灵与伊丽莎白靠近。这是伊丽莎白追求自己幸福的一次成功,让她更有信心找回自己想要的幸福。有一次查理斯曾问伊丽莎白:“你知道火光的故事吗?”伊丽莎白回答到:“火光仿如魔术,能令时间停顿,火光熄灭后做什么都可以了。在熊熊火光里,你做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必墨守成规,当灯亮再次起来时,时间又开始了。但是你所做所讲的都记不起来了,不只记不起来,简直没有发生过。”这说明伊丽莎白追求所爱的勇气和对于男权主义对于女性限制的不满。敢于表达内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便是女性应有的魄力和勇气。查理斯对于伊丽莎白的努力看在眼里,心生佩服。对这个具有不凡风采的女人打动。于是他决定结束他多年来形同虚设的婚姻,不再做世人眼里的“好丈夫”。伊丽莎白的坚持和执著打败了他的忧郁、冷谈和懦弱。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熄了炉火,打开窗户送走了多年植物人的妻子。不仅为妻子保留最后一丝尊严,也解放了自己去追求和呵护内心的真爱。伊丽莎白知道查理斯对车祸成为植物人的妻子的不离不弃后深深地感动。俩人按捺不住内心对对方的爱,终于走在一起。路易莎在伊麗莎白房间看到了母亲多年来保存的画册明白了母亲的苦楚和母亲对她的爱,也原谅接受了母亲。电影的最后是一家三口驾着马车驶向幸福彼岸。
4 结语
该影片将女性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女主角不甘在男权社会的夹缝中生存,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实现自我。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人生经历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受到的压迫,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伊丽莎白的成长历程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同样值得尊重,同样需要保护同样具有追求幸福和自我的权利。呼吁提高女性地位、男女平等、解除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天性的压抑和和扭曲。为当时社会女性提供一剂寻求幸福的精神良药。
参考文献
[1] 胡达丰.信念的火种 不灭的灯---评影片《心火》[J].写作.2008(13):
[2] 刘昉昉.《心火》中的生态女性主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1-53
[3] 吕艳梅.《心火》:《简·爱》女性意识的继承和扩展[J].电影文学.2010(5):84-85.
[4] 夏曼丹.从女性主义伦理视角解读影片《心火》[J].影视美学.2016(7)104-106.
[5] 周亚萍.唯美的意境,动人的真情---重温影片《心火》中的情与景[J].影视评论.2012(18)62-63.
[6]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罗秋梅(1988- ),女,汉族,在校学生:贵州省遵义市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