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建设: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

2018-09-10 04:57孙战伟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机制标准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智库是高校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但如何建设高校智库却鲜少研究。[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在揭示高校智库建设的现有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和借鉴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结果/结论]结合我国高校实际状况,提出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有助于整合凝聚高校智库研究力量、优化智库研究机构、提升智库研究水平。

关键词:高校智库 标准 机制 路径

分类号:G640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2.09

1 引言

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高校智库机构数量多、研究覆盖面广、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产生重要社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也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经费支持存在双重不足、参与政府决策机制不畅、成长环境缺乏有序竞争、发展评价模式存在缺陷、国际影响存在巨大差距等问题。高校智库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目标导引下,高校如何抓住国家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和地方遴选培育重点智库这一重要机遇、更好服务各级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推动已有科研机构转型为特色明显、层次高、影响力强的高校智库?探讨高校智库建设如何借鉴国外高校智库的成功经验和发展路径,揭示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和难题,提出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的具体标准、创新机制和实现路径,对于整合凝聚高校智库研究力量、优化智库研究机构、提升智库研究水平层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2 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智库所需的良好基础、开展对策研究的形成过程,还是学术成果的出版宣传、规划方案的贯彻执行,与其他机构相比,高校都拥有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科学研究进展显著、科研力量不断提升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校现有智库机构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转型升级面临困境。究其原因,高校现有智库机构存在以下问题。

2.1 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真正“智库”

除依靠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成的智库机构,较为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发展水平在同类机构中稍有名气外,高校绝大多数智库机构都是在国家推动智库建设的背景下从科研机构“变身”而来,仍是开展纯粹学术研究、遵循学理逻辑推演[1],智库意识和智库能力缺乏,这与智库的本质要求差距较大,应该说,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真正意义上、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高端智库。

2.2 經费来源单一,使用效率低下

近年来,高校智库机构不断发挥比较优势,在项目资助经费总量上出现新的突破。但智库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等相关部门的财政拨款和项目经费,来自智库机构自身的经营性收入、社会企业的合作经费、民间机构的捐款较少。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原因,智库项目管理仍在科研部门,经费管理仍在财务部门,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业务周期不一致[2]导致“突击花钱”现象仍然存在,智库经费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2.3 缺乏传播平台,影响水平有限

高校多数智库机构没有自己的独立网站、专业刊物,承办的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论坛较少,缺乏直接送达政府决策的咨询平台[3],形成的智库成果无法通过报刊、杂志、网络、论坛等渠道广泛传播,不能及时、有效传播观点主张,无法影响公共舆论和引导政府决策,话语权和话筒权比较微弱。无论这些智库研究成果对政府做出决策是否产生影响或产生何种影响,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效果尚待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但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政府决策,则从侧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智库机构影响政府决策的能力有限。

2.4 人员结构单一,人才流通不畅

在高校智库机构中,研究人员多为学校自有教师,学科团队中的研究人员专业背景、从业经历较为相似,无法形成较为复合多样的人员结构。研究人员多为在编人员,薪酬多为财政核算,无法以高薪或年薪形式聘任全职研究人员;囿于体制原因,编外人员无法有效走进研究团队、开展协同研究,编内人员无法进入政府部门锻炼,导致人才流通不畅,人才“旋转之门”无法形成。

3 借鉴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经验

国外部分高校建设智库的经验非常具有启发价值,对此有必要进行虚心借鉴。本文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名列前茅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4]、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高校智库进行了比较分析。

3.1 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学科互为倚重,坚守研究特色

这些知名智库选择的研究领域,正是各个高校的优势学科。智库强势研究领域和高校优势学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为倚重,智库依托优势学科,其研究有了“活水之源”,优势学科借助智库研究,其优势继续凸显。高校智库取得巨大成功,除了基于对强势研究领域的长期积累,还在于对研究特色的坚守,凭借研究特色受到外界重点关注,如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长期坚守对国内经济政策的研究,而经济专业正是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学科且排名全美前5。

3.2 坚持人才院校培养与项目研究融合,打造“旋转之门”

智库发展需要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多元研究力量。这些智库在研究人员结构上坚持专兼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结合。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时限,除自有的专职研究人员外,外聘来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的知名研究人员担任特聘研究人员、邀约研究人员,外聘专家的费用由智库和高校共同承担,这些外聘专家可以在智库、高校、政府、企业等之间自由流动,这些联合聘请的外部专家不仅可以在智库参与项目研究,还可以到高校授课、开办讲座,承担学生培养、课程教学等任务。此外,选聘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研究生、博士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智库借助高校实现了项目研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3.3 搭建传播平台与顺畅沟通渠道并举,抢占话语权限

与一般科研机构的最大区别就是,智库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并在国际国内发出“声音”。这些智库通过在自身创建的网站、期刊、杂志和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发声,定期将智库成果推出,引导公众舆论。不仅如此,这些智库与政府相关部门关系密切,智库成果也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相关渠道报送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参阅。通过智库成果引起外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些智库在学界、政府获得了相当分量的话语权[5],从而在国内、国际上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知名度不断提高。

3.4 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双管齐下”,自主支配经费

智库的正常运行及长远发展离不开经费支撑。这些智库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有国家财政拨款、企业资助、课题委托研究费、社会捐赠、出版物收益和基金收益等。由于项目经费筹措渠道多元,资金来源较为稳定。不管何种经费,其核心原则就是不能干预智库的日常运营及科研工作,使得智库在内部管理上具有独立性、研究选题上具有自主性、经费使用上具有支配性。本着“经费为本、项目为王、人员为重”的原则[6],除去项目调研、设备采购、资料使用、网站管理、项目宣传等常规开支外,智库将大量资金用于研究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激励研究人员多出优质智库成果。

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都有明显差异。我国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国情,探讨国内高校智库建设的具体标准、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

4 高校智库建设的具体标准

国家层面已经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但这种指导意见具有广泛性、普遍性。高校智库作为国家新型智库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于社会智库、党政智库和社科智库,它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本文认为,高校智库建设应具备以下标准。

4.1 智库研究机构治理规范

高校智库,应是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研究实体机构,其治理结构由“附属形态”向具备一定独立自主性的“均衡形态”转变,最终形成“学术主导、行政服务”的智库自治模式[7]。当前,高校智库可探索实行“三会一院”的治理结构:设立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理事会(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管理委员会)负责决策智库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就智库建设规划、年度计划、重点咨询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咨询研究规划、年度咨询项目计划、咨询成果审查等。以健全治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治理主体来保障和提升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高质量、独特性,以满足政府在复杂条件下做出决策的有效性,同时兼顾满足社会民众、广大传媒、第三方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8]。

4.2 智库研究领域特色明显

拥有并确立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高校智庫建设才能有的放矢、“木秀于林”。高校优秀科研成果来自高校优势学科,这是高校优势学科背景和学科实力的体现。高校必须充分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研究特色,将重点专业、品牌专业作为基础,借助自身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结合新兴的交叉学科,以现有的特色研究中心,特色研究基地、研究院所为依托,以优势研究领域和优势专业学科推动特色智库建设,凸显高校智库研究领域。如民族类院校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师范类院校在教育学研究领域、财经类院校在财经专业研究领域等的研究实力全国领先,其打造高校智库知名品牌具备天然优势。

4.3 智库研究人才高端专业

高水平、专业化的智库研究人才是高端智库的核心要素,也是智力资本转换高质量智库成果的重要保障。高校建设智库必须拥有具有多年资深政府经验的高层领导人士,他们丰富的政策制定经历可以宏观指导智库发展,开拓智库全球化视野;拥有国内外一流专业研究成果、能够影响公共舆论、推动政府决策的行业专家,他们不仅为智库发展提供学术指导,还能共同完成相关领域研究课题;具有知名企业管理经验的商界精英,他们的实战经验及国际化背景,为智库发展提供诸多宝贵思想;理论研究基础扎实、社科研究成果丰富、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校内中青年教师,他们不仅作为专职智库研究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更是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的中坚。

4.4 智库研究成果转化顺畅

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数据分析、注重对策建议的智库成果凸显建言献策功能。高校建设智库,必须顺畅智库成果推送政府、社会、企业渠道。组织编写智库成果要报,专人负责直接送达政府相关部门;不定期推出专题研究成果,借助担任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资深政府官员之手直接报送给决策部门;坚守研究特色,重视长期积累,定期编著出版发展报告,引导公共舆论和社会反响。此外,在《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重要媒体解读智库成果、在承办或参与的知名智库论坛发声,都是建设高校智库、顺畅智库成果转化渠道的有效方式。

4.5 智库成果影响力度广泛

高校建设智库,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智库成果影响力度是否广泛。高校智库推出的研究成果必须既能“顶天”——影响政府决策,又能“立地”——引导社会舆论。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定智库成果影响力度:一是高校智库本身拥有的宣传平台情况,如智库网站[9]、微信公众号、微博、刊物、常设论坛、年会等;二是高校智库在有影响的报刊发表文章和观点(包括被转载)的次数;三是高校智库专家接受主流媒体的采访次数;四是媒体对高校智库活动的宣传报道次数;五是社会公众对高校智库专家的认可情况等。

5 高校智库建设的运行机制

5.1 创新智库管理运行机制

高校应遵循决策咨询规律和智库发展规律,突破既有科研管理体制思维,创新智库组织形式,减少智库管理层级,探索“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在高校智库管理机制上的应用,尝试建立理事会、学术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下的院长负责的治理机构,聘用专职智库研究助理、行政助理处理智库经费报销、智库会议协调等具体事务,保证智库机构日常工作正产运转。在大力推动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发挥校内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等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10],推动符合智库条件和具有智库意愿的科研机构转型升级为智库机构,探索智库建设“有进有退”机制,最终形成高端智库、协同中心、研究基地互相支撑、有序发展、研究特色鲜明的智库体系。

5.2 创新智库项目竞争机制

高校智库在项目管理上要坚持“内靠管理、外靠竞争”的总体原则。对内,高校智库机构对智库项目的管理要严格遵守项目立项、前期准备、研究分析、报告完成、报告评审、报告提交等规范程序,注重研究报告前期指导、中期督查和后期凝练。立项机制上,除年初确定的规划项目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题立项、即时立项;经费资助上,一般研究项目经费资助实行前期立项、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实行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对外,高校智库要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认真研究政府咨询项目采购信息,提前预判竞争对手竞争策略,通过招标方式获得政府项目[11];依靠智库品牌,主动对接政府决策需求,获得领导直接圈定项目或政府直接委托项目;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合作方式获得咨询项目。对通过外部竞争获得的智库项目,高校智库应遵守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维护自身信誉,按时保质完成项目任务。

5.3 创新智库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智库应充分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战略合作力度、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中社智库”品牌,将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以智库图书系列形式推出;深化与各类出版社的战略合作力度,借助“高校出版分社”出版平台,有效打通“作者—出版社—读者”出版主脉,迅速形成高校智库成果出版板块。高校智库通过邀约《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智库版)、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报》等平面媒体,主动推介智库最新报告、介绍智库专家观点、发表智库研究文章等,主动发出高校声音、讲好高校故事、推介高校经验,推进智库成果快速转化。强化“互联网+”思维意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数据共享与网络共享的“互联网+智库”平台,构建智库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成为智库、政府、企业项目对接的高校通道。高校智库理应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自媒体、微媒体渠道向潜在客户、利益相关方推送智库成果,推动高校智库的媒体化、智能化。

5.4 创新智库交流合作机制

高校智库建设应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维意识,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逻辑理念,走出本校,加强与省内高校智库的交流合作;走出本省,加强与国内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走出本国,加强与国际著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为契机,合作开展有关“一带一路”的重大项目研究,主动承担或联合承办“一带一路”国际论坛、发表“一带一路”合作简报、出版“一带一路”研究报告、呈送“一带一路”政策建议等。借助国家留学奖学金、省留学奖学金、骨干教师境外研究计划、海外学者支持计划等项目,选派优秀智库人员到重点科研机构、智库进修、访问和合作交流,吸收和借鉴国外知名智库运营和管理模式。设立智库学者专项访问计划,主动邀请国外知名智库研究人员来校访问,开展智库项目合作,探讨智库交流形式。创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智库活动,主动承办或联合相关智库机构共同举办有重大影响力的智库学术会议,邀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机构和专家参会交流,共同发布相关智庫宣言或智库共识,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高校智库与他方智库的交流合作。

6 高校智库建设的实现路径

6.1 加强智库建设顶层设计

高校的科研机构层次和布局较为完备、研究基础较好、人才队伍较强并具备一定的决策咨询经验,但并不意味着将高校所有的科研机构都要建成智库。对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密切相关,且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转化的研究基地和研究机构,高校应鼓励其向智库方向努力,建设成为专业化的高端智库,并对这些智库实施动态管理,能上能下。建设智库,高校亦应出台智库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条件保障。坚持以科学发展指导智库建设,明晰智库资政功能,赋予智库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智库可以根据国家层面的战略需求和省级层面的现实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聚焦,确定不同时期的主攻方向和研究专长,增强智库研究的精准化和问题指向性。高校应牢牢坚持“党管智库”原则,借助校内论坛等平台,不定期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开展规划解读和政策宣贯,促使智库紧跟党和政府的发展节奏和决策需求,有针对性、有操作性、有时效性地提供对策建议。

6.2 完善智库资金管理模式

高校智库机构的有序运转和智库成果的持续产出,需要稳定的智库研究资金进行支撑。建设前期,应以培育重点智库为契机,积极申报并争取获得高校智库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校内根据智库建设实际情况提供配套资金、人员和设备等支持,并借助校友网、基金网等平台,设立高校智库建设专项资金并发起众筹。待高校智库运行成熟时,可通过承接政府、企业委托的专项课题,主动参与社科部门的招标课题,获得项目资助经费。当高校智库具备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时,可以宣传出版专著,合法接受社会组织或个人公益捐赠。高校智库研究资金短期应以财政性资金为主、长远发展以非财政资金为主。与此同时,加强高校智库机构、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智库研究资金管理上的协同合作,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智库研究资金管理制度,尝试通过经费包干方式将研究资金管理权限下放到智库机构,由高校智库的内部决策机构负责研究资金的分配使用,减少以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对高校智库研究资金的干预。高校应由以智库资金管理为中心转为以智库成果管理为中心,智库研究资金使用与智库研究成果挂钩,加大对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绩效奖励比例,提高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项目劳务收入。

6.3 推行智库成果多元评价

评价智库研究成果,高校既应关注智库研究成果被批示、采纳以及发表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也要关注社会影响、业内评价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智库研究成果能否为政府提供有效实用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或备选方案,尤其是能否为更高一级政府机构提供有效实用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或备选方案进而引起反响,转化为决策等行政性评价,也要关注智库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意识形态上的澄清、在重大理论上的突破等学术性评价,做到行政性评价和学术性评价有机结合[12]。出台本校智库研究成果的认定标准,将获得不同层面的政府部门采纳或肯定性批示的智库研究成果等同于CSSCI中不同层次的期刊论文;根据对策建议类成果鉴定的不同等次,给予不同等次的评价和奖励;根据智库研究成果在主流媒体报道的次数或引起的社会反响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智库研究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课题申报、经费申请等方面享有与传统意义上科研成果同等的待遇。

6.4 打造智库多元“旋转之门”

打造人才“旋转之门”。高校将智库建设成为人才高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借助科技镇长团、博士服务团等专项活动,推动和鼓励库内青年博士、研究人员到企业、政府挂职或直接任职,将学术与政府事务和政策结合起来。在智库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申请、经费资助、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方面,高校应将获得采纳的智库研究成果与公开发表的科研学术论文同等对待,鼓励更多的中青年学者投身高校智库建设。根据智庫研究特点创新用人制度和薪酬制度,高校给予智库在人才聘任上相应的自主权,让智库机构根据项目特点,综合考虑专业能力、从业经验等因素,自主聘任离任或退休的政府官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到专项、专题研究;或者通过项目合作、年薪制等方式招揽非高校智库人才加入高校智库,促进政府、高校、企业等智库人才之间相互流动。最重要的是,高校要承认智力资本对智库项目研究的重要程度,提高智力补偿在智库研究经费中的占取比例[13],让真正的智库人才心甘情愿去服务智库研究项目。

打造二轨外交之门。高校智库要努力打造介于官方外交(“第一轨道”外交)和纯民间交流(“第三轨道”外交)的二轨外交平台,以务实姿态发挥对“第一轨道”外交持续有效的智力、技术、媒介等助推作用。当“第一轨道”外交陷入瘫痪状态而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时,高校智库应以中立身份邀请利益相关方闭门座谈,探讨实现各方均衡利益的机制。高校智库可以凭借与政府决策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非官方身份,充分发挥“第二轨道”外交平台作用,将智库成果以专题报告或内参形式向政府呈送,或反映社会意见,使党政与社会之间的“旋转之门”开启更加顺畅。

打造话语“旋转之门”。学术界、政府和社会之间存在不同话语体系,导致三方沟通存在不同程度障碍,进而产生不信任感。高校智库应该发挥其独特的“翻译”功能,主动设置相关议题,诠释自己,解读中国;加强与大众传媒、正式渠道和社会组织的宣传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发出高校智库声音。通过高校智库,实现学术界、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话语体系转化,推进三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7 结语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愈发强调高校智库要充分发挥理论引领和决策咨询作用,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不言而喻。虽拥有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成果丰富、科研人才资源等天然优势,但由于高校智库自身的独特属性要求其与社会智库、党政军智库必须错位发展,因此高校在建设教育智库上需要一套适合其长远发展的具体标准、运行机制以及实现路径,为助推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更快建设提供智囊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刚.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路径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1): 43-45.

[2] 邓淑宜,林辉煌. 高校智库经费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6-30(002).

[3] 孙战伟. 高校智库建设:国际、国内经验及对江苏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6(2): 20-24.

[4] 方婷婷. 美国大学智库影响力和运行机制研究: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 2014(4): 37-40.

[5] 陈剑. 积极发挥智库作用 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J]. 前线, 2010(3): 44-46.

[6] 唐丽伟,董石桃. 美高校智库经费运营及启示[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4-14(002).

[7] 张宏宝. “中国模式”新型大学智库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84-88.

[8] 朱旭峰.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22-24.

[9] 陈媛媛,李刚. 智库网站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16(5): 25-33.

[10] 洪银兴. 关于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和建议[N]. 新华日报, 2016-3-16(015).

[11] 孙洪敏. 论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16(2): 8-15.

[12] 何绍辉. 智库研究成果评价要做好“三个结合”[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12-17(A05).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9-10]. http://www.gov.cn/xinwen/2016-07/31/content_5096421.html.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机制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