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品红 石彭灵 王文彬 黄海洪 韩庆 刘良国 邹万生
摘 要:转型发展是目前高校热门话题,水产学更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转型发展应首当其冲。湖南文理学院是全国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文章基于“深度转型”形势下水产本科人才从事企业管理能力需求的调查研究,从专业管理教师团队构建、课程模块与课程群设计、管理顶岗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方位,分析探讨水产管理型本科人才培养和目标实现。
关键词:水产;本科生;管理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57-04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a hot topic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quaculture is an applied disciplin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should bear the brunt. Huna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is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unit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bility needs of undergraduate aquatic talents under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situ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module and curriculum group design, management top post internship,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raining and target rea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aquatic products management.
Keywords: aquacultu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一、水產本科生源现状
水产作为“大农”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千百年来“农耕文化”和“小农”意识造成的守旧思想,加之水产行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不被考生与家长青睐,因此报考本专业“第一志愿”十分低,有些学校仅为5%左右;同时,因“第一志愿”率低,调剂过来的学生,在“大二”时转专业率高,有些学校高达30%以上。到目前,水产人才特别是一线人才青黄不接,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都是在50岁以上。行业可持续发展实在堪忧。所以,在人们固有思维的趋动和影响下,水产学的相关专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水产学科如何通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教学方式等改革来吸引生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1-5]。
二、水产行业地位与管理型本科人才需求
我国淡水水产品养殖及淡水水产品产量,近40年来稳居世界首位,并占世界淡水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60%左右。淡水水产品为解决我国人们膳食结构及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保障人们生活品质、提高身体健康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国地理学家莱斯特布朗,曾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一是计划生育,二是水产养殖”。但目前除水产行业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外,有限的水产人才,还存在布局不合理:如研发人才多于推广应用人才,推广应用人才又多于水产管理人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产业的正常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环境优先”的战略要求,作为与水直接相关的水产行业,需大幅度的调整、深层次的改革、深度的转型升级,来契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需求。为此,更需要我们明确方向、抓住重点,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适合于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人才,以水产行业管理工作之所需求。湖南文理学院是201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100所转型试点高校之一,水产学又是生环学院被作为全校首批“深度转型”试点专业之一。为实现湖南文理学院提出的“校地协同、产教融合、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生环学院依据水产特点与社会需求,把该学科分成三种不同类型,即“学术型、管理型和技能型”进行培养。其中“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水产企事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培养具有水产基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满足水产行业日益发展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3-8]。为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三、水产管理型本科生能力培养的人才要求
以人为本,人才是任何社会、任何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条件,水产学科也不例外。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行业人才,就必须组建好新时代高水平的行业师资力量和团队;与此同时,还要寻觅到热爱水产、立志为水产行业做贡献的生源。为保证优秀导师团队组建和生源的来源与稳定,我们首先进行该行业管理型师资队伍的选拔。成为该团队导师的基本条件为:一是要自愿,并自我报名;二是具有在企业或者行政方面任职,有管理经验,特别是在大型企业做过高管的优先;三是必须取得“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或具备五年以上管理经验;四是无师德师风问题和违纪违法行为;五是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行政素质,主观能动性和进取心强。符合上述五个条件的教师,才能有可能被选拔,成为本团队成员。因为,还要进行师生间的双向选择,有学生选你才能真正成为管理型导师。
对于水产专业管理型学生的选拔。我们是从招生录取后开始。首先,对相同或者相近专业(如水产、生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等)的学生,平时进行不定期的观察了解,第二学期开学1个月内,就着手进行“三种类型”学生的遴选,包括“管理型”。遴选步骤:自愿报名——导师查看高考成绩和第一学期学业成就及表现——初选——公示——选导师——笔试、面试——公示——配备(按1名导师配1-2名学生)——最后确定公示,全程由院学术委员主导,设临时办公室,拟任导师全程参与[9]。
四、水产本科生管理能力培养的主要举措
培养水产本科生的管理能力,应着重于培养面向水产生产一线,具有技术管理、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水产本科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按此路径设定培养方案,这是涉及水产管理型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1. 构筑水产管理型本科生能力培育的激励体系,组建与管理型本科生相适应的优秀师资队伍。导师制一直作为我国各行与各类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但作为无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二本”院校,师资配备不足,教师人力资源有限,师生比高,每位教师的年工作教学任务重、课时偏多,精力不够;同时,因无研究生培养资格,教师水平和能力均不足,特别是具有管理经验的更加不足。因此,管理型本科水产人才培养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同时,师资所具备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管理型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一支具备实战与实践经验的水产管理型本科生培养导师团队,是关乎可否成功培养出管理型水产专业人才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加强在思想上的充分认识。生环学院在对导师团队遴选过程中,要求导师遴选坚持必须具备管理经验与领导能力,曾在企业或科研院所有中层及以上的任职(兼职)经历、或行政机构担任科长以上,且具副高或博士学位,或在企业任过高管、或在行政事业单位任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才可纳入管理型导师团队;同时,为了打造强大的导师团队,我们广泛聘请国内外知名本行业的领导、管理专家、学者为客座兼职导师,进一步提升与充实导师队伍。第三,无论全职还是兼职导师都必须参与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运用导师团队成员的相互经验与学识互补,发挥其最大作用,并教授学生,形成相互融通。定期组织外聘导师与全职导师间的沟通与交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博采众长,扩展视野。最后,制定针对成员、团队、学生的相关考核规章和激励制度,明确不同类别导师及导师团队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分类管理与考核,充分发掘导师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敬业精神,逐步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氛围,共同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热情和管理兴趣。激励机制方面:每指导一名学生,给导师补助2000元/年、给学生也补充2000元/年;通过评比,对被评为优秀的导师给予3000-5000元的奖励,对被评为优秀的学生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并鼓励导师和学生下企业挂职或顶岗实践实习,每月给予1000-2000元顶岗补贴。同时,对待顶岗学生在生产关键环节与季节(比如鱼类繁育、冬捕),经导师批准、报教务备案,这段时间学生可免上课堂课,自修后仅参加期未考试或直接给予良好(企业评价表现合格者)等[9-13]。
2. 构筑水产管理型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的支持体系,改革制约管理型本科生技能教育与提升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合理构建水产管理型本科生综合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同时,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到能产生较好的实施效果,因此,课程设置就必须遵循本身内在的科学与合理性及可实施性。管理学既具科学性更具艺术性,好的管理者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它要求政治素养、人生“三观”、个人思想、行知决策、行业特色都要融合起来。因此,构建水产管理型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相结合,明确我们培养的目标人才是“管理型”,同时要瞄准市场需求,要着眼于为我省乃至全国本行业的现实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观”正确的水产管理型高层次人才,提供行政管理配套。二是重塑“管理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主要依据是“管理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管理型”人才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可适时变更的动态化的课程模块,将与社会挂钩的所需基础理论课程知识与实习实践内容全方位进行统筹编排,在总编排的内容下,又把相关的分成3个相对独立的课程群(模块),适应“管理型”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常规课程模块与特色课程模块相结合,根据水产“管理型”人才之特点,特设管理能力提升所需的课程群,确证管理型水产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与实现,为此,特别增加“领导学”、“管理学”等相应特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管理兴趣与管理能力。三是科学合理、统筹安排,不断更新与完善课程群与每门课的实际内容,导师不失时机地到行政事业与企业单位学习顶岗,或参加企业管理等培训,及时把握经济与企业管理前沿知识与规章制度,指导学生学习渔业经济、企业管理及其它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特别是现代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知识。另外,课程体系的改革,要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务要求,充分融合国家政策和本校学分管理制度,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不要因为课程体系或者课程群的变动,影响到该学科的学生学业。根据实际,我们把专业性模块课程设置为:水生生物及生态学、水产动物遗传与育种学、池塘养殖与大水面增殖学、水产动物营养及疾病防治学、水生态与环境学、渔业经济管理学、领导艺术学、现代企业管理学等;实践性模块课程设置为:渔业调研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顶岗实训、养殖实践等,时间安排为一学年。专业实验性模块课程设置为:水生生物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水环境与水化学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验、实验生态学实验等[9]。
3. 构筑水产管理型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的拓展体系,努力搭建管理型岗位实践平台,实施全员顶岗管理实践。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型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表演”,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即从管理来到管理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就必须有一個管理舞台让学生展现。因此,对“管理型”学生,除学习理论课程外,还要让所有学生必须参与到导师所兼职或自创的企业中,参与导师对企业的管理,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提供一定的经费,组织没有在企业、事业单位兼职或自办企业的导师到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顶岗实习;第三,设立“管理型”人才培养创新基金,资助导师与学生,从中增强其创办与企业管理的热情和能力;第四,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较积极的激励机制,设立各种不同奖项,奖优罚劣。第五,为师生提供出席管理高峰论坛或学术会议的各种经费,鼓励师生撰写与发表管理论文,不断有意识地提升“管理型”师生的管理学识水平。管理论文的发展:无论师生,学院全面资助其版面费,并根据论文档次、级别颁发不同的奖金。如CSSCI上的发表的论文,学院奖励16000元,CSCD源刊上发表的论文,学院奖励12000元,其它核刊发表的论文奖励3000元等[9]。
4. 构筑水产管理型学生管理能力效果考察的评估体系,改革管理型人才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本科教育的特色,课堂教学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和带动本科生的教育质量。现今水产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不仅门数多,而且每门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内容所占比大。因此,现有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論轻实践、课程多内容不精、看似多不系统,学生总有“似曾相见”、“吃现饭”之感觉,且有些课程的理论已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所以,出现课堂纪律差、迟到早退时有发生,看其他书籍、玩手机比比皆是。教师怪学生学习不努力,一代不如一代;学生怪老师“炒现饭”、没水平。同时,在当今资信发达、信息传播快的知识多元化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学与教思路同频,并在课堂上找回自我,这才是真正构筑水产管理型学生学习课程体系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几年来,我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反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幕课教学、案例与启发式、项目专题型、实验与理论同步法等多种不同教学方式。通过以上几种不同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对突发事情如何决策,面对新的经济形式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新的任务如何出色完成,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快速适应。
即为了更好地实现水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水产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样,我们按照“3+1”的培养模式,即基础课程教学为 “三年”,管理岗位顶岗实践“一年”(跟随导师到实践基地,进行管理能力跟班学习与实践);运用“二师、四块、三法、三控、四监、四评”的培养方法:“二师”是指校内外共同组成的导师队伍(校内专职老师、校外企事业或行政管理中、高级管理者);“四块”是指设置的四个课程模块(基础理论课程群、实验实习课程群、实践顶岗课程群和素质教育课程群);“三法”是指“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反转课堂、微课、幕课);“三控”是指教务管理、在校学生和督评老师督导“三条线”共同参与全程控制教学过程;“四监”是指校、院、室及在校学生“四级”全程共同监督老师教学;“四评”是指生、师、同行及社会“四类”人员共同来评价所培养的人才效果。“三实” “三干”(实干、能干、想干)是指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达到实干、实用、实在以及会干、能干、想干的目标[9]。
五、结束语
要培育出色的水产管理型本科人才,与其他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一样,“路漫漫兮其修远兮”,现在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坚守决心,不断创新和改革专业理念和办学思路,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手段,调整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校企地合作力度,建立校企校地协同机制,促进校企地产教深度融合,打造管理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抓住新时机,运用新理念,培养新人才,满足新要求。
经过4年的实践与实施,我校水产“管理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与效果初见端倪。一是形成了20人左右的“管理型”优秀师资队伍:其中“双师双能型”达80%,具备5年以上管理经验达40%,具有企业高管或者行政处级及以上级别的达35%,曾创办或入股企业的达25%,具有各种资格证的占65%。二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型”学生:首批20个毕业生中,有13人进入企业,其中5人任店长或组长;3人考取乡村官;2人考取研究生;2人自主创业。在校期间获研创项目5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
参考文献:
[1]万全,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5):77-82.
[2]韩庆,杨品红,张奋,等.基于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71-172.
[3]韩庆,黄春红,成钢,等.构建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与企业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2):132-133.
[4]黄海洪,类延菊,张运生,等.以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水产专业认同教育[J].高教学刊,2017(6):16-17.
[5]石彭灵,杨品红,罗玉双.基于专业转型的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2):16-17.
[6]晏全香,邓荣东,库建刚,等.教改背景下高校课堂的教与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2):85-86.
[7]刘峰,张丹,朱清慧.基于融合模式的电机控制的教改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1):108-109.
[8]张雁白,李晓晟.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教改研究[J].高教学刊,2017(19):121-123.
[9]杨品红,罗玉双,罗丛强,等.基于“深度转型”形势下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18(14):161-163.
[10]陆广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职数学教改[J].高教学刊,2016(4):165-166.
[11]冯浩,张楠,黄丽丽,等.基于《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改实践浅谈双语教学的教改策略[J].高教学刊,2016(1):114-115.
[12]张程,张卓.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高校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改新探讨[J].高教学刊,2016(8):157-159.
[13]白斌飞.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36-137.